羅婧洋



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蹤跡全無,直到來年春天才能看到它們活動的身影。這是為什么呢?答案似乎很有趣:它們找了個地方冬眠去了。為了能夠順利度過寒冷的冬天,它們很早就開始做準備,包括尋找舒適的冬眠地點、搜集足夠的食物等。
刺猬是異溫動物,由于它不能將自己的體溫穩定在同一水平,因此當冬天來臨時,刺猬會提前在體內儲存一層厚厚的脂肪,保證自己在冬眠時有足夠的營養;它還會用小樹枝和雜草在枯枝、落葉堆等地建造冬眠的巢穴。
當外界環境溫度降到15℃~17℃時,刺猬的體溫會從34℃下降至1℃~5℃,心跳從每分鐘200~280次降到每分鐘2~12次。這時刺猬便停止呼吸,開始長達5個月的冬眠。冬眠中的刺猬會偶爾醒來,但不會進食,然后再次入睡。
生物學家曾對冬眠中的刺猬進行研究,發現刺猬的喉頭有一塊軟骨,可將口腔和咽喉隔開,并蓋住氣管的人口。所以,千萬不要弄醒正處于冬眠中的刺猬,不然刺猬會因為過早從冬眠中醒來而被餓死。
睡鼠是動物王國的“睡眠冠軍”,它們每年大約一半的時間都在巢穴里冬眠。睡鼠在冬眠之前會吃很多食物積累脂肪。冬眠時,睡鼠的體溫會降低到loC,體重減輕近一半,呼吸幾乎停止,外界的任何聲音都無法干擾睡鼠的美夢。
在不冬眠的夏季,我們也可以看到睡鼠打盹的樣子。這是因為睡鼠有著晝伏夜出的習性。每當夜幕降臨時,它們會緩緩睜開蒙嚨的雙眼,像雜技運動員一樣在有刺的樹枝上跳來跳去,覓食它們喜愛的漿果。靈敏的嗅覺讓睡鼠無論離巢穴有多遠,都能找到回去的路。睡鼠生來有著一項和武俠小說里“脫衣逃跑”一樣的奇特本領,當睡鼠的尾巴被天敵捉住時,它會很快脫去外層皮膚逃跑。
蛇是變溫冷血動物,每當外界溫度低于15℃時,它體內的酶會降低活性,不能維持自身基本的生命活動。為了維持體溫,蛇便成群聚集在樹洞、洞穴、巖石縫隙等干燥的高處,以此來取暖過冬。
冬眠時,蛇依靠消耗體內儲存的脂肪過冬。隨著冬眠時間的增長,這些營養會變得越來越少,最終使它們的身體處于饑餓狀態。等到來年春暖花開,蛇體內的酶逐漸活躍起來時,它們才脫掉越冬的“外衣”,從蛇洞中爬出,并大量覓食補充體能,使自己盡快恢復正常。
黑熊和我們人類一樣是雜食動物,無論水果、蔬菜還是肉類,黑熊都愛吃。一到秋天,黑熊就開始頻繁地外出活動,它每天用20個小時不停地吃喝,用一個月的時間來“增肥”。等黑熊把身體養得胖胖的,就跑到深山巖洞或者樹洞里安穩地冬眠了。不過黑熊的冬眠跟兩棲類、爬行類動物的冬眠不同。黑熊雖然在冬眠,但靈敏的耳朵一旦聽到周圍有動靜,就會立刻醒來,隨時做好戰斗準備。冬眠中的黑熊雖然不吃不喝,但力氣卻和平時一樣大。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黑熊冬眠的時候只消耗脂肪和水,而且腎臟在冬眠期間幾乎不產生尿液,偶爾有很少的一點尿液,也被血液吸收了。因此,黑熊無論何時從冬眠中醒來,都充滿力量。冬眠后,黑熊血液中的氨基酸、蛋白質、尿素、尿酸和銨的濃度也一點兒都沒變。
對于很多動物來說,冬眠似乎是一件好事。而人類偶爾可以選擇睡上一天,卻沒有辦法一直睡。你們是不是覺得這有點不太公平呢?其實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動物在冬眠時,其免疫系統是不工作的,會有被病毒感染的風險。此外,冬眠似乎也會影響動物的記憶,經過迷宮訓練的睡鼠在冬眠之后完全忘了它們曾經學到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