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陳海滔 姚慶華
1 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3 浙江省腫瘤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22
食管癌是臨床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統計2014年我國新發食管癌病例25.8萬例,死亡病例達19.3萬,5年生存率低[1]。食管癌可歸屬中醫學“噎膈”范疇[2],中醫藥在食管癌治療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圍手術期能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恢復[3]。基于現有相關文獻,對其進行全面搜集與整理,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提煉出中醫藥治療圍手術期食管癌患者的用藥及組方規律,為臨床合理用藥及提高療效提供依據和思路。
1.1 資料檢索:檢索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資源系統數字化期刊、維普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自2006至2015年關于中醫藥治療圍手術期食管癌相關文獻資料。
1.2 檢索方式:高級檢索,選用主題詞“食管癌”“食道癌”“噎膈”并且分別并含主題詞“中醫藥”“中醫”“中藥”“中西醫結合”,根據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進行手工排檢。
1.3 納入資料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有關中醫藥治療圍手術期食管癌患者的相關臨床研究文獻;②隨機對照或半隨機對照研究;③采用中藥、中成藥、中藥靜脈制劑均可。排除標準:①資料來源不清,與臨床實際情況明顯不符者;②動物實驗、藥理研究、個案報道、醫案、綜述、會議論文及經驗介紹者;③中醫治療單純采用針灸、氣功等非藥物治療的文獻。④研究內容相似的文獻。
1.4 數據規范化處理:方劑統計規范:①方劑名相同,但加減藥物不同,按數方統計。②一個證型使用一個及以上方劑,按1方統計。藥物統計規范:中藥名稱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4]進行統一規范。
1.5 數據處理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的頻數分析對中藥進行統計;采用Clementine12.0中的Carma算法對藥物間的相關性進行關聯規則分析。
2.1 文獻檢索結果:通過文獻檢索與篩選后,共31篇文獻入選,涉及方劑31首,藥物共100種,總用藥頻次為263次,分屬16大類中藥。
2.2 藥物頻次分析:統計藥物使用頻次,并計算其使用頻率,根據藥物的頻次大小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最常使用的前6味中藥為甘草、厚樸、白術、茯苓、黃芪、木香。常用20味中藥的具體使用頻次及頻率,詳見表1。

表1 常用20味中藥的使用頻次及頻率統計
2.3 藥物類別分析:對100味中藥進行類別分類,得出16大類藥,并計算其使用頻次和頻率。從藥物功效所占比例分析,補虛藥所占比例最大(28.5%),其次為理氣藥、清熱藥、化濕藥、消食藥。詳見表2。

表2 常用10類藥物頻次及頻率統計
2.4 基于關聯規則的藥對及藥組分析:運用Carma算法進行關聯規則分析,挖掘藥對及藥組間的配伍關系。篩選支持度≥20%,置信度≥60%,提升度>1的藥對關聯規則,結果共得到關聯規則14組,其中甘草-白術和甘草-茯苓為置信度最高的藥對,其次為厚樸-枳實。甘草和白術-茯苓為置信度最高的藥組,其次為茯苓-甘草和白術、白術-甘草和茯苓。見表3。

表3 藥對關聯規則分析
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手術切除仍是臨床上治療食管癌的主要手段。手術切除屬于消化道重建,術后對患者消化道影響較大,主要表現為胃腸道功能障礙[5]。中醫藥在食管癌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但不同醫家對圍手術期食管癌患者的證候分型各有見解,目前難以形成標準化共識。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對圍手術期食管癌患者的核心藥物、常用藥對及用藥規律進行探析,可為規范圍手術期食管癌的中醫治療及臨床用藥提供幫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中醫藥治療主要以補虛藥為主,其次為理氣藥、清熱藥、化濕藥和消食藥等。其中,補虛藥主要以補氣藥和補陰藥使用最多,其次為補血藥。根據常用藥對及藥組分析顯示,甘草-白術-茯苓是最常用的藥組,該藥物的組成是四君子湯主要成分。四君子湯出自北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人參、白術、茯苓和甘草組成,主要起到益氣健脾的作用,常用于治療脾胃氣虛證。食管癌術后患者,由于無法正常進食,導致脾胃功能受損,臨床可表現為胃食管反流、胃排空障礙[6],甚至出現胃癱綜合征。中醫學認為,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脾主運化,脾胃互為表里,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與輸布。脾失健運,則氣血不生,進一步導致機體氣血虧虛的表現。由此可見,健脾益氣,滋陰養血是治療圍手術期食管癌的第一大法。同時,基于用藥頻次及藥組分析,大黃、芒硝和厚樸-枳實藥對正是大承氣湯的組成藥物。承氣湯類方最早記載于《傷寒論》的陽明篇,具有通腑行氣之功效。此外,消食藥的應用,有助于增加患者消化能力。因此,在健脾益氣的同時,輔以理氣通腑、消食化積,起到補而不滯的作用。基于數據分析處理還發現清熱藥、化濕藥和化痰止咳平喘藥在圍手術期食管癌患者中的應用亦較多。在臨床上,食管癌術后患者常出現發熱、咳嗽、咳痰等癥狀,因此以清熱解毒、化痰祛濕、止咳平喘等藥治其標,有助于祛邪治療。
綜上,圍手術期食管癌為本虛標實證,其病機以氣血兩虛為本,氣滯、痰濁、濕熱為標,病位主要責之脾胃,治則當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健脾益氣、滋陰養血、理氣通腑為其基本治法,甘草、白術和茯苓是核心藥物。同時經方如四君子湯、承氣湯、香砂六君子湯、二陳湯等也是臨床常用方藥。該研究為臨床用藥規律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價值。但對于圍手術期食管癌的證候規律、藥證對應規律等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