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前安,王燕霞
(浙江省醫療健康集團杭州醫院,浙江 杭州 310016)
川崎病又被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綜合征,是一種以冠狀動脈病變為中心的全身性血管炎,該病屬于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年齡在5歲以下的嬰幼兒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男性患兒多于女性患兒[1]。患兒常表現出發熱、皮疹、頸部非膿性淋巴結腫大、眼結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腫等[2]。除此之外,何先鳳等[3]研究表明,川崎病的發生除對患兒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外,還可能因并發的嚴重心血管疾病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近期,在臨床中指出川崎病在長時間未經治療或治療過程中易并發肝損傷,肝損傷的發生將嚴重影響患兒的后續治療及預后,臨床中應予以充分重視[4]。有研究指出,血清腦尿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表達水平對川崎病患兒心腎功能狀況具有較好的評估效果[5]。為探討川崎病合并肝損害的疾病特點,并分析血清BNP、CRP變化與患兒心腎功能的相關性,本文選取了99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研究方法及結果報告如下。
入選對象均為杭州醫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川崎病患兒,共99例。在99例患兒中,有43例合并有肝損傷為肝損傷組(ALT≥80IU/L);另56例單純川崎病患兒作為對照組(ALT<80IU/L)。在肝損傷組中,男25例,女18例;患兒最大年齡5歲,最小年齡8個月,中位年齡(2.54±1.20)歲。在對照組中,男32例,女24例;患兒最大年齡5歲,最小年齡7個月,中位年齡(2.61±1.17)歲。兩組的性別、年齡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均P>0.05),見表1,可進行后續臨床對比研究。
表1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結果[n(%),χ±S]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n(%),χ±S]
所有入選對象均符合美國心臟病學會(AHA)在2003年制定并發布的《川崎病診斷指南》[6]中的相關標準,患兒年齡均≤5歲,且在入院后均表現出發熱出疹等癥狀。患兒在入院后均進行心電圖、Holter、經胸超聲心動、胸片等常規檢查,所有患兒經多項常規檢查結合臨床癥狀、體征確診。本研究以谷丙轉氨酶(ALT)標準值2倍以上,即ALT≥80IU/L作為肝損傷的主要指標。排除機體合并有多項器官嚴重損傷的患兒;排除對各項檢查方式存在禁忌癥的患兒;排除多項臨床病案資料不全及表現出嚴重不配合研究的患兒;排除治療過程中出現轉院情況的患兒。所有患兒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所有研究對象在入院后均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檢測方案,患兒均于入院后第2天清晨取3mL肘靜脈血液樣本,將所得樣本在4 000r/min條件下進行10min離心處理,取得血清后置入-20℃冰箱待檢。血液檢驗儀器選用奧地利TECAN公司SUNRISE酶標儀對BNP表達水平進行檢驗;選用羅氏Cobas c701生化分析儀對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汁酸(TBA)]、腎功能[肌酐(Cr)、尿素氮(Urea)、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CysC)]進行檢驗;后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對α羥基丁酸脫氫酶(HBDH)、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T(cTnT)表達水平進行檢驗。針對CRP表達水平的檢驗主要采用免疫比濁法,選用羅氏cobas c701生化分析儀。紅細胞沉降率(ESR)使用Vital Diagnosticsrc公司Microsed-System全自動血沉儀進行檢測。白細胞(WBC)采用Sysmex xn系列分析儀檢測,具體檢驗步驟參考試劑盒說明書規范進行操作。后采用Pillip 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兒行心臟彩超檢查,線陣探頭,頻率設定為5~10MHz,主要檢查項目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心臟指數(CI)、左心室短軸縮短率(LVSF)、舒張期二尖瓣血流頻譜速度(E/A)。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肝損傷組患兒的BNP和HBDH表達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兩組患兒BNP和HBDH表達水平的比較結果(χ±S)
Table 2 Comparison of BNP and HBDH expression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children(χ±S)
肝損傷組患兒的WBC、ESR、cTnT、CK-MB表達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CRP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WBC、CRP、ESR、cTnT和CK-MB表達水平的比較結果(χ±S)
肝損傷組患兒的LVEF、CI、LVSF、E/A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兩組的LVEF、CI、LVSF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兩組的E/A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兩組患兒彩超各項心功能指標數據的比較結果(χ±S)
Table 4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revealed by color ultrasound between two groups of children(χ±S)

組別例數(n)LVEF(%)CI(%)LVSF(%)E/A肝損傷組4359.84±6.322.59±0.5131.47±2.531.33±0.41對照組5667.28±6.713.52±0.5337.82±2.471.35±0.40t5.6528.84112.5060.243P0.0000.0000.0000.808
肝損傷組患兒的Cre、Urea、β2-MG、CysC表達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

表5 兩組腎功能各項指標表達水平的比較結果(χ±S)
臨床中主要依靠相關診斷標準結合患兒患病初期表現出的癥狀及體征對川崎病進行診斷,但準確的實驗室檢查結果有助于對患兒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對該病的臨床診斷有重要作用[7]。吳立強等[8]研究提出,川崎病發病初期對患兒身體健康影響程度較小,但此時應引起足夠重視,病情的發展可能導致心肌梗死或猝死發生,因而,及早的準確診斷并根據診斷結果開展針對性治療在臨床中具有重要意義。川崎病進展至一定程度后可能對患兒身體多器官造成損害,其中以肝損傷最為常見。因而針對臨床癥狀較輕的患兒,應在治療過程中注重對其肝功能的監測,在進行相關檢查后將所得結果匯總分析,預防肝損傷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9]。
有研究指出,血清BNP、CRP變化與患兒肝損傷發生有密切聯系[10]。本研究為探討上述結論的準確性,細致分析了影響川崎病患兒肝損傷的主要因素,結果表明,除CRP外,肝損傷組BNP、肝功能、腎功能及其他各項臨床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而除E/A外,各項心功能指標均較對照組更差(均P<0.05)。結合多位學者相關研究報告就造成上述結果具體原因進行分析發現[11]:川崎病發病機制主要是免疫應答,肝損傷的發生更有可能與肝臟血管炎相關。研究發現肝損傷患兒體內血小板計數要顯著高于未出現肝損傷的川崎病患兒[12],揭示了血小板活化可能產生了一些列炎癥反應,因炎性介質外滲導致局部肝組織損傷,最終使患兒出現明顯肝損傷。
BNP作為一種心臟內分泌激素,其表達水平常用于對舒張末壓血流動力學進行評估,且與各類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均存在較大的關聯性。葉曉春等[13]研究指出,當心臟容量負荷或壓力負荷增大時,心室肌細胞受到刺激,B型利鈉肽原前體基因轉錄為mRNA,其合成迅速,在經心肌細胞加工后分裂在血液中形成mRNA。因而,臨床中對BNP表達水平的監測可評估患兒心臟負荷情況,對進行后續治療提供了一定的數據支持。HBDH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與腎臟中,在患兒處于心臟缺氧、缺血狀態時,該指標表達水平顯著升高。趙冬梅等[14]在針對川崎病患兒的相關研究中表示,在冠狀動脈病變過程中,HBDH表達水平會隨患兒病情嚴重程度逐漸升高,因而臨床中對HBDH表達水平的檢驗可作為預防川崎病患兒冠狀動脈病變的依據。WBC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推測為:川崎病患兒在發病期間,自身免疫系統紊亂,大量炎性反應介質相應增多,其聚集在肝竇內的肝竇內皮細胞上,引發該細胞釋放多類白細胞趨化因子,因而引起白細胞在肝竇內聚集,最終引發內皮細胞凋亡[15]。ESR速率與患兒機體病理效應有較大聯系,上述研究結果直接表明患兒機體內炎性介質因子與心肌酶譜均參與了川崎病的發展。本研究中所取的多項心功能指標表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HBDH表達水平影響。針對HBDH活性的檢測可判斷患兒肝損傷的嚴重程度,同時HBDH的過量表達還可能致使紅細胞破損,HBDH從細胞中釋放至血液中,導致其在血液中表達水平較高。因而其在反應患兒心肌缺血、缺氧程度的同時,還對LVEF、CI、LVSF產生了較大程度的影響。
綜上所述,川崎病合并肝損害患兒心腎功能下降,而BNP、HBDH水平可評估患兒心腎功能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