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佳瑋

上帝賜給凡人52顆牙,分兩次。孩童時(shí)20顆,磕了碰了,不必怕,少年時(shí)還能補(bǔ)上,再長32顆,上下兩排,擠滿一嘴。但上帝太仁慈,沒估準(zhǔn)人嘴的尺寸,到現(xiàn)今,有4顆牙沒處安放,有時(shí)候長,有時(shí)候不長,長起來有時(shí)還疼,是謂智齒。
牙與齒本來不是一回事。春秋時(shí),宮之奇說人的嘴唇?jīng)]了,齒就寒,不說牙寒。因?yàn)辇X是大門牙,在嘴唇后面,鍘刀也似,專管把吃的東西切斷;牙是臼牙,在腮幫子后面,專管把切斷的食物磨一磨,好消化,嘴唇?jīng)]了,也凍不著它。你生氣了,得咬牙切齒,臼牙能咬,門牙能切。
正常人都喜歡整齊的牙齒,因?yàn)楹每矗詈檬驱X如編貝。牙齒在嘴里橫生倒長的,一張嘴,跟溶洞鐘乳石一樣,餐盤里的肉都要嚇一跳。牙齒參差不齊的叫作齟齬,如今人們起糾紛也稱為齟齬,其實(shí)就是兩顆牙對(duì)不準(zhǔn)、咬不齊,互相恨得慌。
牙整齊了還不夠,還得白。《詩經(jīng)》里說姑娘“齒如瓠犀”,是指牙白得像葫蘆子一樣。評(píng)書里說穆桂英“牙排碎玉”,但生起氣來就“咬碎銀牙”,無論是銀牙還是碎玉,都是雪白的,好看。“咬碎鋼牙”的,那一定是男主角。
但圣人的品位很奇怪,不喜歡太整齊的牙。周武王一齜牙,就能嚇人一跳,他老人家是駢齒,門牙都長重疊了。可周朝人卻說好,說這是圣人相,表明性格剛強(qiáng)。之前的帝嚳也是駢齒,之后的孔子也是駢齒。李煜也是。想象一下,李后主吟完“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后,一齜牙,門牙疊著,很煞風(fēng)景吧?
孔子曾經(jīng)齜(zī牙齒暴露在外邊)著代表圣人之相的駢齒大牙,去找老子說了幾次話。老子后來不太喜歡他,騎著青牛出函谷關(guān)去了,說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西赴流沙。他們的道不同在哪兒呢?《太平廣記》里說老子“大目疏齒”——大眼睛,牙齒疏疏落落的。你孔子的牙齒排得緊疊,都駢起來了;而老子的牙齒就很疏落,牙縫可以過火車。牙齒不同,怎么能做朋友呢?
老子跟牙齒是有淵源的。他的師父常樅先生病重,老子騎著牛去看他。常樅爺爺張嘴給老子看看,明知故問:“我舌頭還在不?”老子說:“在。”常樅又問:“我牙齒還在嗎?”老子說:“沒啦。”常樅爺爺提問:“你明白了嗎?”老子說:“舌頭在,因?yàn)檐洠谎例X不在,因?yàn)橛病崮芸藙偘。 ?/p>
老子當(dāng)時(shí)心里一定想:師父真好,知道我牙縫大,還特意用自己一張沒牙的嘴鼓勵(lì)我。沒牙怕什么,有舌頭就行了。
宋朝的時(shí)候,補(bǔ)牙、鑲牙的行業(yè)已經(jīng)很發(fā)達(dá),許多老人家都愛去補(bǔ)個(gè)牙,以顯年輕。陸游很豁達(dá),就嘲笑大家說“染須種齒笑人癡”,由此可見,85歲高齡過世的陸放翁先生,一定須發(fā)皆白,滿嘴牙一顆不剩也沒去補(bǔ),仍豪邁地吟誦著“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