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云
摘 要:根據保羅·海恩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書,以讀后感的方式,從書中摘取了挑戰我們日常思維的三個方面來說明如何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對現實經濟中的各種問題進行思考,并做出理性決策。希望對讀者的經濟思考有所參考和裨益。
關鍵詞:挑戰;思維理性;決策
中圖分類號:F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2-0187-02
就像諾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所說:保羅·海恩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書,與現行的經濟學教材相比,是一種根本性的變革,是經濟學教材的革命。
保羅·海恩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書,關注社會問題,更關注用經濟學推理澄清這些問題的方式。作者從我們身邊活生生的例子入手,循循善誘,由淺入深,教會我們如何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對現實經濟中的各種問題進行思考,并做出理性決策。它的亮點是:作者教會我們的是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授之于漁”,而不是僅僅“授之于魚”。
雖然本書所介紹的內容大都來自我們身邊日常經常發生的事情,但是,每件事情如果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時,卻都與我們平常的認識不同。讀過之后你就會發現,再看待這些問題時,有了與之前不同的新的角度、新的思考和新的認識。讓我們對經濟學了解得更加深刻了,認識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也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去思考問題了。
什么是經濟學的思考方式呢?筆者認為,作者的一句話非常有道理,那就是: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學會在不同的選擇中如何進行權衡。
貫穿本書的法則是邊際成本/邊際收益法則,即要想增加一個人的利益,那就意味著要多做一些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的行動,少做一些邊際成本大于邊際收益的行動。
依據書中的例子,當我們嘗試著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時就會發現,之前我們的許多“想當然”的看法都受到了挑戰;這同時,也引發了我們深深的思考。現把一點讀后感小結如下。
一、挑戰思維
交換是等值交換嗎?中間人是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嗎?
交換是等值交換嗎?我們之前一直學的是,自愿的交換總是等值交換,交換不會使財富增加。但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認為,從根本上說,建立在自愿基礎上的交換從來就不是等值交換的,如果是等價交換的話,交換就不會發生。因為,人們都是在用一種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為代價,自愿換取另一種他認為價值更大的東西。從交換的任何一方來看,交換都是不平等的,因為交換雙方對價值的判斷是不一樣的;否則,他們就不會進行交換了。從這個角度來看,交換是生產性的,因為雙方的財富都增加了。筆者認為,交換和制造業和農業一樣,也是創造財富的過程。事實上,交換可以看成是生產的另一種方式。
交換、專業化和法治是經濟增長的必備條件,只有深刻的理解了交換的含義,才能更有助于我們的經濟增長。
二、挑戰思維
“事物”不會有成本,只有行為(或決策)才有成本。
學過會計的人們都知道,事物都是有“客觀成本”的,但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不承認什么“客觀成本”,認為“事物”本身是沒有成本的,只有行為才有成本。所謂的成本,都是相對于某人而言的,這里的成本是這個人對即將要放棄的機會所賦予的價值。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認為,在計算成本時,正確的立場是向前看,立足當下的機會,而不是往回看。因為過去的都是“沉沒成本”,是不可恢復的。“沉沒成本”是與當前的經濟決策無關的,過去了就是過去了。我們在決策過程中唯一重要的成本是邊際成本,即額外的成本,邊際成本都是將來的事。
這些觀點,不僅沖擊了我們的既有觀念,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思考問題的新思路。明白了這些,我們就知道了,成本是某人放棄未來其他機會的代價。以后,當我們要對某一決策成本的不同意見進行調和時,就要先對“討論的是誰的成本”取得共識。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當下的決策是無法影響過去的支出的,因為它們是沉沒成本,是與當前的決策無關的。所有與決策相關的成本都是與未來相聯系的,即邊際成本。
明白了這些,當我們再面臨著“用成本論證正當性”時就會提高警惕了。普遍認為,價格是和成本緊密相關的,因為成本代表的是某種真實的、不可避免的東西。這種以成本論證正當性的思維方式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思想中。但是,現實中,真正引起價格上升的卻往往是因為需求的上升。實際上,價格并不是由成本決定的,而是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的。在這里,作者舉的一個例子非常有代表性:“那座山里有金子!”但是,那又怎么樣呢?即便山里有金子,如果開采的成本是每盎司1 200美元,而市場上的金價是每盎司800美元,礦主不可能因為開采成本高就賣每盎司1 200美元。所以,即便山里有金子,也不一定是有利可圖的。
當我們進行決策、討論成本時,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對誰而言的成本?”“做什么事的成本?”這樣做會使我們像一個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以免陷入誤區。
三、挑戰思維
房租管制、農產品的價格下限等,一刀切的行政管制真能達成公平嗎?
它忽略了達成目標總有多種途徑,而且無法激勵人們去尋找成本更低的方式,實際上,既不公平更無效率。
當我們實行價格管制時,我們的目的很明確:當我們實行房租管制時,我們的本意是控制房租價格,讓收入少的人能租得起房子;當我們對農產品進行最低價保護時,我們的本意是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保證農民的收入。
但是,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看來,事情發展到最后的無意結果卻是與我們的本意背道而馳的。價格上限,本意為幫助消費者而立法授權的最高價格。表面來看,貌似立法控制住了價格,但是實際上,消費者的真實成本并沒有降低。因為,租金降低,出租房屋的就減少,這樣,租金管制無意中造成了出租房短缺。價格下限,本意在幫助供給者,但是農產品的價格下限無意中導致了過剩。雖然過剩的農產品,一般由政府進行收購,但最后消費者卻付出了更高的價格。因為,消費者往往是最后的買單者。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認為,在自由市場中,靈活的貨幣價格通過持續反映不斷變化的供求情況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激勵:短缺時價格上漲,過剩時價格下降,最終,供求雙方會在這種激勵中達成協調。但是,當價格受到管制,不能反映相對稀缺性的變化時,人們的這種激勵就會改變。當價格管制真正有效時,其會無意間破壞市場的協調。
一刀切的行政管制真能達成公平嗎?這的確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看來,它忽略了達成目標總有多種途徑,而且無法激勵人們去需找成本更低的方式,實際上既不公平更無效率。
四、結論
經濟學是用來解釋市場經濟中的各種現象,并幫助人們做出理性決策的。
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在進行著決策。如果是普通人,當他的決策出現失誤時,其影響的僅是個人的得失。但是,如果是公共決策不當,其影響的就不僅僅是個人了,而是將對整個社會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特別是對已經在領導崗位的人來說,每天面臨的決策不可避免,能否做到權衡利弊,理性決策,至關重要。一般的經濟學書籍,都是偏理論的比較多,而這本書,卻是用活生生的事例教給我們如何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去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它不是授之于魚,而是授之于漁。雖然其中的一些觀點需要我們辯證地去看,但是,如果我們真正領悟了書中的內涵,學會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則會幫助我們在實施法律和政策之前對其后果有一個清醒的、前瞻性的意識,從而避免制定出的公共政策有違初衷;在利益方面,這種思維方式,有助于減少公共政策被利益集團俘虜的可能性,因為,當我們學會經濟學的思考方式時,我們可以看清一些背后的私立動機,特別是那些隱藏在“公共利益”背后的私利動機。能夠有效參與經濟生活和公共政策的素養,對每一個公民都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真正讓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內化為自己的一項技能,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進行思考,如果我們能結合自己的現實做一點進一步的思考,甚至能做一點實事,那當然就更有意義,收獲也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