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 要: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跨省、跨區域流動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在這數量龐大的流動人口中,還有許多是流動學生,他們或是隨父母的職業發展而流動,或是為了尋求更好的教育資源而流動,“孟母三遷”這個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有了新的時代含義。考察流動與否對學業表現的影響,利用傾向得分匹配,有效控制家庭經濟狀況、文化程度以及父母期望等特征所帶來的樣本內部性偏差后,使用條件分位數回歸模型發現,除了家長態度、課外輔導班等因素會顯著影響學生學業表現外,流動后周圍居住環境對于學生學習成績也會產生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在低分位點不顯著,而在高分位比較顯著,隨著成績的提高,這種影響是逐漸加大的。
關鍵詞:流動學生;學業表現;傾向得分匹配;分位數回歸
中圖分類號:G64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4-0191-02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古語“孟母三遷”向我們講述了孟子母親為了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苦心三遷,從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到最終的學宮之旁的故事。而近年來,隨著中國進入新經濟時代,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流動遷移人口,這些流動人口不僅包含大量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外來務工的農業戶籍人員,同時還有許多為了尋求就業機會,從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轉移的優秀精英人士。同時,他們的子代也隨之發生遷移,這些數量龐大的流動學生的教育問題是社會關注的重點。他們的教育成果不僅會影響到自身未來的發展,同時會對整個社會的公平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國內外學者在考察流動與否對學生學業表現的影響時,大部分學者(美國政府工作報告(1994)、Heckmann(2008))都認為,對學生來說,頻繁的流動會對學業成績產生負面的影響。佟雅囡(2015)利用傾向得分匹配模型,得出流動學生的學習表現比留守學生差的結論。在分析影響流動學生學業表現的因素時,有許多研究是基于家庭因素分析的。藺秀云、王碩等(2009)學者認為,流動學生的教育期望差越大,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入越多,那么學生更容易有好的學業表現。張云運、駱方等人(2015)利用中國學生青少年學業成就數據庫發現,父母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和對學生的教育期望都會直接影響流動學生的學業成就。Jennifer等學者(2004)通過相關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投入對學業表現有重要影響。綜上所述,大量的研究都是利用理論政策探討和傾向值匹配得分等實證分析方法,在對比流動學生(即狹義的流動學生)與非流動學生的學業表現的差異后,集中考察影響流動學生學業表現的多種因素,并沒有在分析過程中分別考察城鎮流動學生、農村流動學生與不流動學生在學業表現上的差異。事實上,城鎮戶籍人口的流動與農業戶籍人口的流動對學生學業表現的影響應該是有差異的。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視角就是基于廣義流動學生的定義,考慮包括城市戶籍流動學生和農村戶籍流動學生在內的、所有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學生,希望能利用傾向得分匹配模型,考察流動對學生學業表現的“凈”影響,同時尋找出真正影響流動學生學業表現的環境因素。探究不同成績水平上流動學生與非流動學生學業表現的差異,給出有效提高流動學生學業表現的建議,是本文側重解決的問題。
二、模型的建立
如何準確地評價兩類學生的學習成績差異,本質上即是要測算有流動這一經歷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凈”影響,經過傾向值匹配,我們消除了樣本在除有無流動經歷外,其他方面例如家庭經濟狀況、父母職業等特征帶來的樣本內部性偏差后,得到了均衡的樣本數據。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學生學習成績在不同(條件)分位點上,是否流動和流動后的環境對學習成績影響程度的估計值,使用OLS無法得到不同成績區間的差異,但利用條件分位數回歸可以得到。除此之外,相對于最小二乘估計,條件分位數估計還具有能夠更好地克服異方差性,更加不容易受到異常值的影響,更加穩健等其他方面的優良性。分位數回歸模型為:
三、指標選擇與數據描述
本文選擇2013—2014年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數據。匹配過程中,引入學生性別、民族、出生時體重、上小學前家庭經濟條件、是否獨生子女、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職業、父母教育期望、父母希望孩子以后的定居地、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是否有信心等變量。其中,父母職業按照流動性劃分為四個層次。由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可知,在獲得的七年級與九年級共19 487個學生群體上小學之前家庭經濟條件的描述中,流動人口中家庭困難與不困難的學生比重分別11.03%、88.97%;在非流動人口中,為17.14%和82.86%。可以看出,在流動人口中,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占比明顯小于非流動人口中的相應比例,說明在被調查樣本中,流動并不主要是由于家庭困難所導致的流動。
傾向值匹配后,刪除未匹配樣本及存在變量缺失的個體,剩余處理組與對照組共4 165個觀測值。為使不同學校不同年級學生成績可比,本文選取語文、數學、英語三科標準化成績(均值70,標準差10)加權,以加權后的成績為被解釋變量。考察被解釋變量時,從學生個人及家庭兩個方面考慮,個人層次考慮學生性別、個體認知能力對成績的影響;考慮到孟母三遷主要是取決于環境,因此,家庭層次從家庭社會經濟條件、家庭氛圍兩個方面考察。
四、模型回歸結果和分析
本文通過對貪婪匹配算法中的包括傾向值的馬氏距離匹配、卡尺范圍內的最近鄰匹配算法比較選取,發現匹配結果大致相同,通過穩健性檢驗,在以下分析中選用0.25σ的卡尺范圍內的最近鄰匹配算法。匹配平衡性檢驗結果表明,選取的控制變量在匹配前的實驗組(流動)和對照組(非流動)數據具有顯著的差異,采用0.25σ配后,各變量均值的偏差均大幅度下降,兩組變量的標準偏差控制在10.0%以內,表示各協變量的均衡效果好。主要解釋變量:是否流動,其只在0.2、0.3和0.6~0.9 分位數下對學生學習成績有影響,而在其余分位數 t 檢驗不通過,可認為其影響不顯著。并且0.2~0.3分位數,其系數呈現下降趨勢,而在 0.3分位數以后,其系數影響不顯著。0.6分位數以后,其系數又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流動在中高分位點的較強影響,說明其是引起學生成績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進一步說明,在高分位點,流動后居住地周圍居民的職業對于學生學習成績存在影響,說明周圍居民職業的社會地位越高,個體的學習成績也越高,即流動個體的成績對于流動后居住環境變化較為敏感。
五、穩健性檢驗
通過對戶籍不同,年級數的不同進行了分樣本回歸,發現得到的回歸結果與總樣本的趨勢大致相同,說明結果是穩健的。
六、結論及建議
本文首先通過傾向值匹配,消除了樣本在除有無流動經歷外,其他方面特征帶來的樣本內部性偏差后,得到的均衡樣本數據,然后利用分位數回歸方法對流動即流動后周圍的環境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結論:流動及流動后周圍居民的社會地位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低分位點影響不顯著,而在高分位點有著顯著的影響,并且其影響是隨著成績的提高而提高的,說明“孟母三遷”對于學習成績處于中上水平的人來說,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U.S.Government accounting office.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Many Change Schools Fre-quently,Harming their Education[R].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4:8-21.
[2]? Heckmann F.,Education and Migration,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Migrant Children in European Schools and Societie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Findings for Policy,2008.
[3]? 佟雅囡.流動學生與留守學生學習表現的比較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64-74.
[4]? 藺秀云,王碩,張曼云,周冀.流動學生學業表現的影響因素——從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和學習投入角度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41-47.
[5]? 張云運,駱方,陶沙,羅良,董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父母教育投資對流動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5,(1):19-26.
[6]? Jennifer E.G.,Michael J.W.Post-secondary school participation of immigrant and native youth:the role of famili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J].Social Science,2004,(33):27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