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園

曾園
2019元宵節后,崔永元在微博中發出一段視頻,告訴大家他今年在非洲某個神秘的地點過了春節,而且他還在那里發現了好茶。他將其命名為“崔永元真茶”,顯然與批“崔永元真牛”是一個系列的產品。
“崔永元真茶”是崔永元在非洲“發現”的茶,他戲稱是“三無產品”:無化肥無農藥無轉基因。除了健康要求之外,這種茶的主干很粗,據說還有直徑一尺的茶樹(視頻里沒有,不過我們這一點可以相信他,因為畢竟視頻里見到了樹齡不低的茶樹),應該是100年的古樹。他要將這種真正的好茶帶給中國人喝。
首先承認一點,古樹茶口感好,這沒什么好說的。盡管科學家曾經將古樹茶與小樹茶的營養成分進行過比較,兩者沒什么重大差別。但這種比較類似于將土雞與洋雞進行比較一樣,沒有多大的意義。熱情的吃貨與高冷的美食家均會對相關數據嗤之以鼻。
但說到轉基因,崔永元就有點離題萬里了—因為全世界的茶樹都沒有運用轉基因技術。這就仿佛某個奇怪的紅娘給人介紹女朋友,說她有一個重要的優點是沒有翅膀,不會像嫦娥一發脾氣就飛走了。這種全世界女人都有的“優點”有什么必要拿出來說呢?
說到無農藥化肥的古樹,其實中國也有。我們可以寬容地設想,也許價格稍貴,所以,崔永元能在非洲“找到”比較便宜的品種,那還是有意義的。
但3月2日,另一個同等量級的大V方舟子發言了。
方舟子距離上次談論茶葉有段時間了,上一次他讀了一篇科技人員研究劣等普洱茶的論文,沒有完全看懂,就將劣等茶含有黃曲霉素的特點栽到所有普洱茶頭上,引發過一輪嘲笑。這一次,他也發現了所有的茶葉都沒有轉基因的特點,暫時領先一分。
了解方舟子的人都知道,他的論文與新聞搜索能力很強,這一次他搜到了肯尼亞農藥價格不低的新聞。另外,他還找到了肯尼亞農民使用草甘膦的新聞。對此,我是很佩服的。
方舟子斷言,崔永元之所以要將肯尼亞的茶葉倒騰到中國來,就是因為那里的茶便宜。據他研究,肯尼亞的茶葉是一公斤七元錢。所以,他破案了:買崔永元茶葉的人是交了智商稅。
方舟子的推理并非沒有漏洞,比如他看到視頻中的茶葉完整,沒有蟲吃過的洞洞,就得出結論:茶園一定是噴灑了農藥。但是,我覺得這種推理未必對,因為如果天敵強大,或者茶園所在的地方風比較大,茶園是真沒有什么蟲子的。
不過……好了,蟲子這個細節不去管它。
方舟子邏輯鏈條的最重要一環是,“種茶有100年的歷史。非洲各國中有這么長的種茶歷史的只有肯尼亞。”這條歷史信息他沒有披露來源,我們可以相信歷史外行方舟子的話嗎?
據我了解,1903年,肯尼亞首次從印度引入茶種。而崔永元說的是非洲某國從中國引種,樹齡有一百來年。方舟子審題似乎有問題?退一步說,真的是肯尼亞有一百年種茶歷史,那還有一個可能:崔永元如果錯了呢?
這完全可能,因為無論是崔永元還是方舟子都是茶葉外行,他們不知道的是,茶樹的年齡其實是很難從外表判斷。
回過頭看,興沖沖去打假的方舟子,與上次談茶的時候長進不大,比如他就崔永元的視頻隨口評論時,開口即錯。比如“中國人往往只喝本地的茶,而瞧不上其他地方的茶”,這種特點只是福建人、云南人、產龍井的浙江人與安徽等地的人才具備,其他地方的人其實都愛喝名茶的,地方不重要。
還有,“非產茶區的中國人往往也只喝中國產的茶,而瞧不上外國茶。”他大概沒有聽說“立頓”的威名吧?
“看他展示的非洲茶,葉子那么大,是只能做碎茶包賣的,按中國制茶、喝茶的方法,不澀才怪呢。”這也是隨口說。云南的大葉種茶也大,可以做普洱,也可以做滇紅、白茶和綠茶,一些知名大廠的產品味道都不錯,怎么會有“不澀才怪”這種天方夜譚呢?
要想搞清楚這兩個腦子都很好的茶葉外行究竟掌握多少茶葉知識,其實非常難,他們的話里是否還隱藏了其他信息我們也很難猜測。
我知道的是,他們犯錯不少,他們應該沒有系統地接受茶葉方面的教育與培訓,就憑著豐富的社會經驗與廣博見聞,向全國大量的受眾傳播可疑的茶葉信息。
這不是一件好事,但我們對此事完全束手無策,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