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園
茶人,會反復面對一個問題:中國七萬茶企,為何不敵一家立頓?
這個問題其實不值得回答。立頓曾經也不如中國的茶企。它后來居上,無非是中國茶企發展不順。如果我們在2000年的時候問,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手機生產為何不敵34萬平方公里的芬蘭?估計人人都會笑吧?聰明人還會問:手機生產跟國土面積有什么關系?
手機其實是同樣的道理。沒有技術,沒有經驗,多少家都沒有用。
其實,沒有任何民族主義號召,早在2016年的雙十一,中國某茶葉品牌的電商銷量就超越了立頓。但這個信息并沒有得到有效傳播,很顯然那些貌似尖銳的熱心觀察者忙別的事情去了。但我們也不妨說,2016年后還堅持要問“七萬家”問題的人,顯然是戲精。他們只是愛演,對臺詞并不真正關心。
星巴克發布的2018年全球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營收同比增長11%至63億美元,凈利潤同比上漲23%,達到8.52億美元。但中國市場,同店銷售同比下降了2%。這是九年來第一次下降,成為全球表現最差的市場。
一些有戲精嫌疑的新咖啡品牌站出來說自己狙擊了星巴克。其實在北上廣的CBD掃一眼,就明白人流涌動的新茶飲的收款機正叮叮當當地收錢,老板根本無暇表明是自己搶走了星巴克的份額。尤其是新茶飲前兩家龍頭企業喜茶與奈雪の茶,今年的估值加起來已經高達120億,這個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據。變化太快,老板的心情需要整理一段時間,更不可能當眾表達什么豪言壯語了。
當然,這種現狀與以前茶行業的想法不太一致。茶行業一直執著盼望出現的美妙圖景是:即使不是每個中國人都用紫砂壺沖泡名牌茶,至少每家都有一個實木茶桌茶臺(最好是紅木),家里都有一個茶葉柜,各大茶葉品牌均占有一席之地。年輕人在長輩的熏陶之下,慢慢養成對茶的愛好,隨著他們經濟能力的提高,也漸漸開始購買昂貴的名牌茶葉,最好是普洱。普洱需要陳放幾十年,紅木茶桌昂貴,中國人一喝上茶,不出意外不會觸發退出機制。
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茶行業等來的好消息是臺灣奶茶的升級版——新茶飲席卷了大城市街頭。這種非原葉茶飲料以前其實是和可樂差不多的快消品,但現在,這些公司同樣在茶山上收茶,與傳統茶行業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此之前也沒有預兆,就這樣直接與傳統茶行業進入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戰。它們能狙擊星巴克,圍困立頓,同樣也能給傳統茶行業帶來殺傷力。
也就是說,突然出現,幫助擊退敵軍的友軍,來者不善。
有茶行業評論家這樣說,年輕人,你們可以喝香香甜甜的奶茶,但我在35歲等你。
35歲是什么梗?茶行業有種說法,年輕人不那么愛茶,主要是因為人在35歲之前吸收不全茶葉中的快樂元素;35歲之后,人就能完全體會到茶葉中全部味道所蘊含的快樂了。簡單地說,人過中年,才能品嘗茶中的苦。
但我的看法還不太一樣。
在中國,有極其昂貴的茶葉,也有大量滯銷茶葉。一方面茶葉過剩,一方面還有地區將茶葉種植當做扶貧項目。這才是茶行業主要問題,行業發展的大脈絡。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唐代茶行業的狀況。唐代安史之亂之后,交納鹽稅的幾個地區淪陷,從天而降的茶稅非常吸引統治者。收稅之余,宰相王涯還不滿足,建議將茶園收歸國有。但后來國營的茶園經營不善,只好交給私人經營。但國營茶園是否就一無是處沒有存在價值呢?其實國營茶園對皇家的口感非常了解,他們的美學與工藝成了行業的標桿。人們曾從《茶經》中了解到唐代茶具種類非常多,當時就震驚了。有次姜文與別人聊天,別人談到喝茶用水的講究,姜文說,你這講究到頭了。陸羽真的過分講究了嗎?法門寺唐代宮廷茶具出土后,幾乎晃花了所有人的眼睛。講究到這個程度,才是大唐。所以,國營茶廠適當縮小規模后,專注于品種改良、美學升級,是有存在價值的。
私營茶園就是靠直接復制國營技術不斷完成了升級換代。陸羽的《茶經》寫出后不久,茶行業就變成了利稅大戶,各類茶企在其中都功不可沒。
所以,今天那些傳統茶行業的昂貴產品及其工藝,引領著產業的發展,其他的茶企,只要它能將茶葉大量轉化為健康飲品賣掉,這就是行業的最好狀態了。個別企業、個別人此刻的小悲小喜,實在是只屬于他們自己的詠嘆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