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始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同新的時代特點,同不斷變化的世情國情相結合,有三個重要原則: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必須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拔覀凕h以馬克思主義為立黨之本,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弊鳛轳R克思主義的身體力行者,我們黨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最根本的任務抓在手里;作為共產主義事業的終身奮斗者和全面領導者,黨是領導一切的,要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緊密結合起來。二是要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理論創新首先要反映自身的特殊性。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不斷開辟,源自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的不斷結合,產生于解放思想和改革實踐的相互激蕩。4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不斷涌現,兩者相輔相成,是一個統一的辯證過程。新時代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既要重視對世界上先進科學理論的學習、總結和創新,又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時刻記得我們的根在中國,自覺把理論創新統一到服務新時代改革開放上來,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上來。三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理論再創新,馬克思主義再發展,都要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這條宗旨,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一切由人民群眾來評判。
(來源:《新華日報》2019年1月15日)
王一鳴:正確把握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從國內外發展大勢看,時與勢在我們一邊,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既要看到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要看到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發展,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沒有改變;既要看到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抬頭,更要看到世界各國日益交融、命運與共,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會改變;既要看到多邊貿易體系面臨新的挑戰,更要看到推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已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的方向不會改變。如果說過去我們所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主要來自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那么,今后內外環境變化將賦予重要戰略機遇期以新的條件和內涵,并將伴隨更多挑戰。要看到,世界變局中危和機同生并存,我國發展困難和機遇相伴相生??朔宋<词菣C,戰勝了困難就是機遇。要抓住和用好機遇,就要準備迎接挑戰、戰勝困難。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應當適應新條件,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主動作為、化危為機、變壓力為動力。要用好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新機遇,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制造強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用好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新機遇,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創新科技攻關模式,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用好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機遇,加快完善產權制度,深化土地、技術等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營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用好加快綠色發展的新機遇,將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轉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用好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的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為我國經濟發展營造更好外部環境。
(來源:《人民日報》2019年1月23日)
王文:怎樣認識“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首先,“大變局”是對國際格局發生巨大變遷的重大判斷。西方出現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第一次全面頹勢,新興國家集體崛起,全球政治出現大覺醒,西方發展經驗在非西方世界出現“水土不服”,各國根據國情走自己道路之風日盛。國際社會的行為體現出“新中世紀主義”浪潮,非國家行為體如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意見領袖,還有“獨狼”式恐怖主義者、極端力量甚至智能機器等或好或壞的因素都日趨成為與國家平行的國際形勢影響因子。其次,“大變局”也是對國內治理出現綜合難度的重大判斷?;ヂ摼W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似的使社會出現了扁平化的治理困境與即時化的管理挑戰。中國數千年來一以貫之、自上而下式的垂直社會結構面臨沖擊,數字化時代的信息擁有人與流量占有者逐漸取代職別高低、財富多少、地位貴賤等傳統標準,成為社會權勢與運行規則的一個新標尺。互聯網使得均衡發展的迫切性急劇增加,但發展主義的陷阱在資源消耗、生態壓力面前卻暴露無遺,節約型社會的創建與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對政策的平衡感要求極高,甚至是對數百年來發展哲學理念的突破。中國目前面對著頗大的貧富差距,全面消除貧困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前所未有的“奇跡般”任務。與此同時,金融風險也不容忽視,中國是否能夠持續保持從冷戰結束以來“從未發生過金融危機的大國”紀錄,是一種相當嚴重的考驗。最后,從全球權力重心的角度看,當下也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領導力繼20世紀初之后再次出現洲際式轉移。一戰后,全球權力重心從歐洲西移至北美,現在,隨著亞洲崛起,全球權力重心正在逐漸向亞洲轉移,這反映在亞洲國家的市場活躍度、創新研發投入、工業制造規模、電子商務普及度、移動支付普惠性、基礎設施便捷化等方面,甚至還包括時尚、旅游、電影、小說等消費文化行業,亞洲的全球號召力與軟實力越來越多地使西方相形見絀,以至于出現了集體性的西方焦慮。
(來源:《北京日報》2019年1月14日)
孔泉:共建“一帶一路”要認真回應的幾個問題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成果顯現,初期常常聽聞的擔憂多已消散,然而新的疑問甚至責難又在萌發。其中以下觀點值得認真回應:其一,質疑“一帶一路”是中國謀求霸權的地緣政治工具,是要對現有國際體系和秩序“另起爐灶”。中華民族從來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文化歷史基因。從自身遭遇中,我們深知欺凌得不到合作,霸權帶不來發展。我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命運緊密相連,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再走贏者通吃的老路。西方的理念和做法無法解讀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更是不可能適用于愛好和平、尋求共同發展的中國。其二,質疑中國利用共建“一帶一路”分裂歐盟。中國支持歐洲建設的立場始終如一,特別是在10年前歐債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中國在蒙受嚴重損失的情況下購買歐元區國家債券,幫助部分風雨飄搖的歐洲國家獲得了喘息。今天,中東歐國家出于發展需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合作,中國沒有理由拒絕,更不認為這種公開透明、友好互利的合作會導致歐盟的分裂。事實上,加強歐洲國家之間的互聯互通,縮小成員國之間的發展差距,本身就是歐洲一體化的初衷。其三,質疑“一帶一路”建設會導致所謂的“債務陷阱”。必須看到,“一帶一路”倡議剛剛提出五年,而部分國家的沉重債務是長年積累的問題。當前的國際經濟大環境,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加息、主要儲備貨幣升值、國際資本向發達國家回流等因素,很顯然加劇了有關國家的債務負擔??陀^地講,沒有任何國家因參與“一帶一路”合作陷入債務危機。當然,基礎設施項目屬于生產性投資,短期收益不明顯,但長期回報可觀。因短期內沒有資金回報而否定長期收益,顯然是片面的。
(來源:《環球時報》2019年1月14日)
白楊林:謹防“熟能生腐”
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工作上的“熟能生巧”是必須的,任何過硬的本領都是練出來的,只要肯下功夫,勤學苦練,反復實踐,就可以做到“熟能生巧”?!笆臁币馕吨уN百煉、經驗豐富、業務精通。然而,有另外一種“熟”值得我們警惕。比如,有的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長期在一個地方、一個部門工作,上上下下的情況熟,形形色色的人員熟,方方面面的業務熟,結果熱衷于人情練達、私人交往、投機鉆營。因為情況熟,失去了對制度的敬畏,搞一言堂,說一不二,獨斷專權;因為人員熟,失去了交往的底線,搞小團伙,徇私枉法,為情所困;因為業務熟,打起了個人的小算盤,熱衷于鉆政策的漏洞,以權謀私,欲望膨脹。這樣的“熟”,最終就可能導致“腐”。謹防“熟能生腐”,一要強化黨性修養。官清則身輕,自律則自由。這個道理并不難理解,卻經常難兌現。黨性上的學思踐悟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一絲不茍才能一塵不染,一心一意才能一往無前。黨員干部只有持之以恒地嚴格自律、加強學習、修養黨性,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慎初、慎獨、慎微、慎終,才能“熟”而進取,讓思想靈魂里清氣常駐、黨性永固。二要凈化交往圈子。各種錢權交易的誘惑面前,以利相交的小圈子,“進圈”容易“退圈”難,如果把握不當,就會逐步掉進違紀違法的深淵。凈化交往圈子,是領導干部的立身從政之要,也是營造健康政治生態的重要環節。因此,領導干部在交友過程中要明確交往規則和范圍,把握好原則和底線,做到知人而交,擇善而從,“熟”而有度,防止被“圈子”套住。三要保持敬畏之心。古人云“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人有所畏,其家必和;官有所畏,其政必興;事有所畏,其業必成。習近平總書記一再要求領導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幸”,各級領導干部只有時刻保持敬畏之心,敬畏法紀、敬畏組織、敬畏群眾,堅守法紀紅線、道德底線和人生安全線,才能確保“熟”而不腐。
(來源:《共產黨員》2019年1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