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上海市有一位“85后”辣媽,她從辛勤耕耘三尺講臺的人民教師,成為了開荒種田、扎根農村的新農民,演繹了一個新時代“棄教從農”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創業故事——她就是上海市金山區昊禹果蔬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李琳。
到2014年,李琳已經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小學執教7年,但是有著強烈鄉土情結的她在獲知國家大力支持大學生回鄉創業的政策時,便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辭職回到了家鄉,重新端起了父輩們一直希望她甩掉的“泥飯碗”,做起了新農人。
李琳的公公是上海市金山區有名的種糧大戶,承包了1000多畝稻田,還是當地一家合作社的負責人。因為從小生長在農村,李琳自幼便隨家人下地干活,平時在執教之余也經常會幫公公干些農活。辭職之后,她將公公承包的農場作為創業首選,開始了實地創業。
為了充分利用現代的農業科技知識管理好家庭農場,2015年,李琳參加了上海市農委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學習現代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和先進的家庭農場管理經驗。在培訓班里。她結交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同齡人,學習到了很多專業知識,開闊了視野。
為了把從培訓班學習到的商業模式運用到自己農產品的銷售中,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李琳刻苦鉆研,學以致用。她充分利用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的商業知識,結合家庭姓氏和產品特色,注入傳統文化元素,從一產深入到二產,打造家庭農場特色品牌,注冊了“谷月胡”品牌。同時主打胚芽米,并取名為“一顆會呼吸的大米”,賦予了文化內涵的大米品牌讓人過目不忘,第一年銷售額就超過了百萬元。
為了提高產品品質,延長大米的保鮮期,確保大米的口感,李琳虛心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并與種業班同學進行探討研究,經過反復試驗和摸索,終于找到了最適合當地土壤氣候條件的水稻新品種。同時,她還帶領團隊成功地研發出大米0℃保鮮技術,可使“谷月胡”品牌大米一年四季都能銷售,且能一直保持剛上市時的口感。
隨著“谷月胡”品牌大米銷量的遞增,李琳的名氣在家鄉“三農”領域也越來越大。為了擴大自己的事業,也為了回報家鄉的父老鄉親,2016年,李琳回到自己娘家所在的村里又承包了120畝土地,并以兒子的名字“昊禹”命名成立了上海昊禹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同年完成了“禹果園”商標注冊。
李琳說兒子特別愛吃水果,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吃上綠色安全的有機水果,她創辦了生態果園“禹果園”,主要種植金山區非常有名的特色西瓜“金山小皇冠”。為了能種植出品質優良的西瓜,李琳天天去拜訪“金山種瓜大王”蔡金龍,最后,老人終于被這個犟姑娘感動了,接受邀請來禹果園做種植顧問。在蔡老先生的技術指導下,李琳通過不懈努力,禹果園種植的西瓜在第一年便獲得了大豐收,不僅產量高,而且品相好、品質更好。
有了好產品還得賣個好價錢,為了效益最大化,愛動腦筋的李琳琢磨起了銷售方法。她把瓜棚里的西瓜按大小分揀裝箱,大西瓜品相好,她便挑出來放在微店里論個賣,短短5天大西瓜便在網上銷售一空。小西瓜口感好但太脆,長途運輸容易破損。為了解決小西瓜長途運輸的問題,她在包裝上做文章,與包裝公司聯手反復研究試驗,研發出氣柱體包裝,不僅解決了西瓜長途運輸易碎及保鮮的難題,還因為包裝精美、品質優良而賣出了好價錢。當第一批穿上“嫁衣”的小西瓜經過兩天兩夜長途跋涉來到河南省濮陽市時,竟然完好無損且如剛從地里摘出來般新鮮可口,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好產品加上好思路,自然就有好效益。如今的李琳不僅把產品賣到了江浙滬地區,還賣到了全國其他各地,并帶動了周邊村莊的村民一起種瓜、賣瓜共同致富。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農業、愛上農業、投身農業,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李琳本色出演了微電影《歸巢》。作為女主角,她將自己的創業之路搬上了熒屏。她希望通過微電影傳播一種新的擇業理念,讓更多有文化、有理想、有能力的年輕人回歸農村創業,在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的同時,自身也能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上海 龔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