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自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之后,我國明確了其發展原則,重點與其它國家開展戰略聯合,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東盟國家地處要勢,東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也與中國保持了密切聯系,其文化傳統優勢顯著,我國廣西地區如何借助地理優勢,與東盟建立長期穩定的高等教育合作體系,也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問題。
【關鍵詞】“一帶一路” 高等教育合作 策略選擇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012-02
引言
按照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研究,廣西地區有著良好的區位優勢,高等教育發展工作也面臨了新的機遇,改善隔成體系,強化辦學模式與教學資源的規劃工作,也成為了現階段教育界的共識。所以,文化建設工作也成為了中國與東盟地區戰略合作的關鍵,是維持地區聯系的有效樞紐。
1.“一帶一路”下的高等教育合作可行性
1.1 人才培養需求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之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讓廣西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社會對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高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趨勢開始呈現。經濟全球化也帶來了教育全球化的趨勢,在此戰略背景之下,與其它國家和地區間的教育合作工作是培養人才的關鍵,也是“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人才發展模式之一。
1.2 當地的教育改革需求
廣西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高等教育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推動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不僅有利于人才培養與知識結構的更新,還能讓教育理念得到優化,使相關的教育研究決策工作始終處于正軌[1]。
1.3 區位優勢的需求
廣西地區可以與東盟各國保持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聯系,尤其是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召開,其區位優勢更加顯著,也被國際所認可。這無疑是廣西地區對外發展與交流的關鍵時期,高等教育合作工作也戒指區位優勢獲得了重要機遇。對此,如何強化人才培養工作,促進知識創新,成為了中國與東盟文化合作的重點。
2.高等教育合作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1 發展現狀
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之下,無論是廣西地區還是其它地區,在職業教育領域與高等教育領域方面的合作不斷深入,合作交流也進入了實質性的發展階段。從教育發展現狀來看,政府層面推進的教育合作項目包含兩種模式,即教育論壇與教育培訓工作。
教育論壇是通過國家教育部門與政府部門共同舉辦的項目,在廣西南寧地區已經成功舉辦數屆。從論壇內容來看,包含教育合作磋商、職業教育發展成果介紹、學生成果展示、優秀代表表彰會等。
另一方面,早在2011年,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同志就已經在第十四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中方需要設立更多的教育培訓中心,旨在培養更多的人才,發展高等教育。從這一角度來看,也為高等教育合作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合作空間。
2.2 發展問題
(1)宣傳力度待提升
雖然從合作的現狀來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從實際的宣傳工作來看,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究其原因,在于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畢竟存在著文化差異。以廣西地區為例,廣西地區有數個地區與越南接壤,在越南的部分院校進行漢語教育推廣過程中,還需要加大宣傳力度,重視教育合作發展工作的有效性,構建完善的交流發展協議。盡管現階段雙方都高度重視教育合作工作,但還需要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強化交流協議,重視知識傳遞與技能教學,提升合作內容的教育意義。
(2)合作體制與專業性問題
東盟國家在政治、文化體制方面與我國有明顯差異,在教育體系方面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我國在和東盟國家開展高等教育合作的過程中,往往陷入了專業性缺失的問題。一些熱門教育專業,如財經、電子專業等可以通過良好的合作教育模式尋求發展,但某些冷門專業,例如農業、能源專業等還缺乏必要的人力資源與技術積累,無法實現產業對接和教育合作,技能型人才無法發揮有效的戰略作用。目前,教育部中外合作監管工作信息平臺、教育部網站、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上公布有通過復審的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因此,在未來的教育工作中,應該深入了解東盟國家的高等教育合作體制,應查看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以便于更有針對性地展開教育合作工作。
3.高等教育合作的策略分析
3.1 拓寬教育合作范圍,促進深度合作
深化高等教育合作是“一帶一路”背景之下人才培養的重點工作,對于跨文化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國的部分高校為例,已經開設了東盟國家的小語種課程,并派出志愿者來進行東盟地區的漢語教學,培養跨文化交往能力。因此,高等教育合作在未來需要繼續利用現有的平臺,創新合作形式,明確教育的發展和定位,合理地設計與開展相關活動,為青少年的交流工作提供服務保障。此外,還應該充分利用市場的優勢,以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性來鼓勵中國大學開辦相應的課程,吸引專家學者前來進行學術交流,促進深度合作。
3.2 制度化建設保障
在高等教育的合作方向上,應該注重制度化建設,完善高等教育政策體系,明確責任分工。針對于提出的雙邊協議與多邊協議,靈活運行,打造更加穩定的教育合作局面。例如中國和印尼地區已經建立了人文交流機制,通過教育基金會、年會等實踐活動來進行多變溝通對話,打造了相對穩定的教育合作平臺,并借助亞洲太平洋國際教育協會等組織強化了中國與東盟高校間的聯系,打造和平和諧的戰略伙伴關系,鼓勵院校配合企業,實現“走出去”的發展策略。
3.3 專業人才的培養與流動
“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之下,需要的人才數量顯著提升,尤其是語言方向的人才。目前,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工作主要依靠的是中國外派的志愿者,海外的中文學校也往往缺乏本土的高水平教師。針對這一問題,廣西地區可以參考我國其它地區的戰略發展方向,積極地為東盟國家的漢語人才與教師提供來華交流的機會,展開教育合作。可以在和其它地區高校的合作過程中,定期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不斷優化地區內的語言教學。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規劃,教育部門應該與高校共同打造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保障人才的流動性,推動產業與研究工作的合作[2]。高校本身也需要強化教學實踐工作的有效性,保障信息溝通,圍繞“一帶一路”目標下的教育計劃來進行人才培訓工作,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滿足不同地區的文化與教育需求。
結語
東盟的戰略位置意義顯著,我國廣西地區的地緣優勢也非常明顯,在此基礎上,如何有效地打造高校教育合作模式,不僅關系著兩方合作的有效性,還直接影響到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工作。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工作,廣西地區也應該借助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更科學合理地展開教育研究,注重人才培育,以高等教育合作實現與東盟的互利互通。
參考文獻:
[1]覃紹嬌,夏國恩.“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國際化合作探析[J]. 經濟與社會發展, 2016(6):85-88.
[2]徐家貴.“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廣西高職教育國際化對策研究——基于OLI范式理論的分析[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7(3):45-48.
作者簡介:
石億(1980年11月27日-),女,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泰教育和文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