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詠華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與開放政策的不斷推進,對外貿易和國際之間的交往變得越來越頻繁,因此對于相關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翻譯專業作為國際貿易中非常重要的專業之一,不僅可以為貿易在國際之間相互開展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也可以提升國際文化和群眾間互動,滿足時代的最新需求。很多高校都開展了相關教學,部分高校在學生培養和專業體系設計上、實踐能力提升上都積累下了非常多的經驗,但是也需要注意其中存在的很多問題。筆者試圖結合這些問題談新時期中國翻譯專業教學工作發展,進而為實際業務開展打下理論基礎。
【關鍵詞】中國翻譯教學 教學觀念思考 教學改革研究
【中圖分類號】H05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013-01
1.引言
自上世紀以來,國家對開放力度日益提升,以至于對于翻譯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需求提升很多。我國各地區高校結合此問題開展了相關教學,整體發展日益深入而完善。整體來看,我國在翻譯學習與教育的論文發表數量上、研究主體多元性上、研究理論意識提升維度方面,相比于過去都有了非常顯著的進步,翻譯人才數量和質量以及相關培訓上也有了長遠進步。但與此同時也必須要注意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可以在新時期保持該學科繼續獲得長足的提升。
2.我國翻譯教學存在問題概述
結合筆者實際研究來看,我國翻譯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具體的方面。首先,現有成果大部分都是印象式、零散的個人經驗主義,對于整體翻譯教學的理論基礎體系,以及與之有關的理論框架構建還比較低級,沒有相對完整的理論翻譯基礎作整體業務支撐。這在人才培養教學中尤為明顯,會直接導致翻譯學習質量比較低下,整體難以令人足夠信服、在研究上難以取得較大成果。
其次是跨學科研究數量相對比較少,在實際的應用領域也缺乏足夠的實驗次數和機遇。翻譯學科和其他學科存在很大差異,主要在于它的學科交互性高,是需要很多學科來共同參與的,只有這樣才可以將翻譯學科的價值發揮出來。但結合實際翻譯學習和高校翻譯教育來研究,卻可以看出中國在這方面還沒有給予足夠多的關注,以至于很多跨學科內容都只在表面上,卻沒有深入到實際中。這就導致了很多翻譯專業都是“工具”學科,難以和英語學科區分,學生個人除了掌握英語技術以外,對于其他的內容也基本上都不太了解到,在接下來工作中沒有任何優勢點可言。
除此之外,翻譯教學在實證研究方面相對較少,對于學科反思的力度也不是非常足夠,這都會導致在教學中遇到問題沒辦法及時地反應,以至于繼續犯錯誤。我國翻譯教學非常重視文學學習和相關文學經典教材的研究,但對于很多法律和新聞類的題材教學設計較缺乏,這就會導致學生對于這些內容敏感度不足,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滿足社會的各類最新的需求,這也是主要問題所在。
3.我國翻譯教學問題解決策略概述
3.1努力拓寬翻譯教學的涉及領域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老師和管理者需要努力拓寬翻譯教學所涉及到的學科以及各領域,以此為突破點來提升翻譯教學的實際質量。以國外發達國家翻譯教學學科發展為例來研究,大部分都涉及到了語言學、人類學、語言哲學、符號學、文化批評、跨文化交際等學科,與信息技術等高新學科領域結合也非常的緊密。這既是滿足社會需求和人才培訓需要的做法,也有利于提升學生個人綜合素質,對于個人未來進步和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中國翻譯學習也需要多和其他學科做溝通,努力拓寬涉及領域提升使用的頻次。
3.2努力構建多元互補的教學模式
翻譯模式對于教學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理論視域迅速豐富使得人們對于翻譯教學也提出了諸多新需要。所以對于翻譯教學而言,也必須要結合這些需要來做出革新。比如,在國內很多翻譯學習都開始向著學生自主學習角度去轉換,而不是還單純依靠老師在講解。這就是非常好的做法,也是符合時代新要求的??陀^教學法是翻譯教學可以引入的教學模式、該類模式非常重視學習環境的搭建,以及老師對于學生的指導價值,這對于翻譯學習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筆者所在地區就結合這類模式開展了從練習到實踐的項目學習模式、以及基于翻轉科目的網絡模式學習研究,整體上效果非常理想,獲得了老師和學生認可。
3.3努力培養科學的教學觀念
學習歸根到底還是老師和學生的“二人轉”,因此作為重要主體,老師和學生持有想法就會直接對整體學習帶來影響。所以在社會新需求的前提下,老師和學生都需要革新想法,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對翻譯學科有正確的認知,努力理清翻譯學習和英語學習關系,努力認準翻譯學科在新時期職場中所擁有價值,以及在社會實踐中需要如何提升個人技術、和實際能力,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個人的綜合素質,對于學科進步而言也是非常有利的。
4.結語
新時期,翻譯教學需要結合時代需求做出調整,對于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的革新和改進,提升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同時,將該學科發展提升到新的高度,為我國教育事業推進和實際理論技術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蔡靜.新世紀以來國內信息化翻譯教學研究述評[J].外語界,2010(0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