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巧
【摘要】探索學生學科間可遷移能力在中學國際課程中的表現和相互關系進一步揭示一系列基本學習技能作為“智力”的“可測量”對跨學科表現的預測性,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和改善教學效果。
【關鍵詞】學科 可遷移能力 國際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021-01
發展和探索學生在學習不同學科知識時各種可遷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近年來一直受到西方教育界的普遍關注。廣義上說,可遷移技能指的是通過各種諸如工作、上課、項目、志愿工作、育兒、業余愛好和體育運動等人類活動獲得可以適用于生活中多種情景的能力。遷移是教育心理學上的概念,籠統地說是一種學習對另外一種學習的影響。比如:你的數學抽象思維是否會影響你物理抽象思維的學習。我們可以研究這種思維技能在兩種學科間有沒有共同性。如果兩者有共同的成分,從而產生遷移。可遷移能力指的是在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的條件下,對所要學習新的知識的一種接受,產生同化和順應。可遷移能力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新舊知識的相互影響的一種能力。
卡羅爾(1993)的大量研究暗示,傳統觀點認為“智力”是一種一些相對穩定的由遺傳和環境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個體屬性。因此,因素分析法等手段可用于對智力測試從而來決定智能結構。而斯特恩伯格認為這種對智力的界定和測量可能是不正確的,因為智力是一種技能的培養,而智力測試只是測量了眾多技能中的一個。因此,另一種觀點是認為,智力的發展是獲取和鞏固一系列人類活動高水平習得技能的持續性過程。學生在智力測試上的良好表現需要他們具備一定的技能,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技能會與學習或工作中能力要求會一致,因而智力測試的結果會和以后的學習或工作表現出一定的相關性。然而,這種相關性并沒有體現出智力和其他活動方面的表現好壞的內在聯系,而只是展示了在不同情景下一些技能的重疊部分。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知道對“智力”的測試應當和學生今后學業上的成功相聯,因為學生在智力測試和學習上的表現都離不開相關技能的培養,例如那些思維的“元要素”,包括對問題的認識能力、呈現信息的能力、資源的分配能力、監控能力和對問題解決方案的評估能力。所以,從這一意以上講“智力”是這些可遷移技能的表現形式,對這些技能的跨學科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對學科間可遷移技能的研究在西方十分興盛,主要集中在對技能發展模式的探討和不同學科所需技能的重合性、轉化性和預測性方面。部分西方研究者指出,這些學習技能存在學科間的差異,換句話說,在一門學科上一種學習技能的發展不一定使這種技能在另一學科中自然發展。而另一部分研究者認為,這些技能在學科之間存在著可遷移性,只是取決于這些學科之間的交叉程度。在知識學習方面, 斯特恩伯格提出,根據學科之間的關系,元認知能力、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知識和動機這些學習技能彼此聯系并且直接或間接的互相影響著。如斯特恩伯格(1999)的“成功智力”理論把技能分為三種: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研究表明,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一個學科領域內的發展和這兩種能力在其他學科領域內的發展存在著中度相關性,而分析能力在不同學科間更具遷移性。西方在這一領域研究爭論主要在于,那些諸如詞匯、閱讀理解、語言類比、代數應用、幾何符號、抽象推理等學業成績測試是否可以預測學生的“智力”,來準確的判斷學生今后學業上的表現。有研究表明這些測試的結果和學生今后的學業成功存在著相關性,但前者是否和后者存在著顯性的因果關系一直被不斷的探索著,因為這些測試無法去直接測量和估計基因-環境對學習者的協變互動因素。因此對學生在一系列學科內學習技能培養形成的研究,顯得更具操作性。例如,一些學者通過測試學生對技術文章閱讀技能提供了定量評估和定性技能種類差異的信息,如對材料的理解能力,依據材料的推斷能力以及抓住“大觀點”下結論的能力。
目前國內對學生在學業上可遷移技能的培養主要集中在大學生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后從學習能力到工作能力的遷移研究,如領導能力、團隊精神、分析計算、交流表達、計劃管理等等。在基礎教育階段,比較注重單一學科內遷移技能的研究,如陳美英(2008)、湯蕾(2016)、張紹波(2016)分別研究了數學、化學、物理教學中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然而,這些研究都比較注重概念和理論框架的構建,鮮有引入可控變量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統計實證性研究。
參考文獻:
[1]陳美英.學習遷移能力在數學學習中的功能.中國青年科技,2008(6):30-33.
[2]張紹波.遷移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