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袁嘉惠 溫家寶 吳宇捷 王婧
【摘要】本文從考慮學科內涵建設的學科評估改革機制與創新的角度,分析了學科內涵的涵義以及作用,并分析得出當下學科評估存在“師資隊伍工作重心偏移、中國特色不夠深化,學科評估后的改進機制不完善”等弱點,并且提出了“增設在校生科研成果作為學科評估中師資隊伍評估指標、中國發起構建全球學科數據庫、強化對國家特色發展戰略的學科建設的評估比重”等幾點建議。
【關鍵詞】學科內涵 學科評估 機制改革與創新
【課題項目】廣西區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專項課題“基于學科內涵建設的學科評估問題研究”(編號:JGY2014064)。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031-02
1.引言
學科評估是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頒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為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參評依據的整體水平評估。2017年9月,學科評估被作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參考之一,是統籌構建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實踐。而考慮學科內涵建設的學科評估一直是學科評估的出發點和重心。考慮學科內涵建設的學科評估機制的改革對學科評估更具有長遠的發展意義。大學學科建設作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基石,以學科評估為標志,“中國特色,人才培養,國際影響力”是學科內涵建設的核心追求。
2.學科內涵建設與學科評估
2.1學科內涵建設的涵義及目的
學科內涵建設主要由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術隊伍建設和物質條件建設等四種要素組成。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表明了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想要從品質上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必須豐富高等教育的內涵,從內涵上進行深化,把“地基”打好,高等教育才能穩健地發展。因此,加強學科內涵建設是增強高校學科評估競爭力的根本。學科內涵建設是學科人才培養的基礎。
學科內涵建設的目的包括以下兩個層面:
從高校層面:學科水平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的辦學質量,內涵建設是高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內涵建設是高校走向一流大學的必經之路,建設學科高峰。
從國家層面: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建設“雙一流”大學的政策,著眼于人類,著眼于人才,國情出發,面向國家新興重大發展戰略目標前進。以學科內涵建設為指導方向,從兩個層面積極發力,緊跟時代步伐,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學科內涵。
2.2學科評估的含義、目的及其重要性
學科評估是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按照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對具有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資格的一級學科進行整體水平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聚類排位。評估材料主要來源依據于高校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并且對之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材料才能生效。
學位中心開展學科評估的目的:
(1)國家層面上:貫徹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課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的精神,服務研究生教育“提高質量、優化結構、鼓勵特色、協同創新”的大局。
(2)高校層面上:通過對高校學科的評估分析,讓高校加深對學科建設的理解,明白自身學科的發展現狀,引導高校對自身學科未來發展做出戰略性計劃,幫助高校學科更好地發展自身。
(3)社會層面上:作為全國最具有可靠性的評估方式,學科評估為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份專業的學科發展排名表,為考生們報考時提供了參考,為社會人士更加明確我國各學科發展現狀。
學科評估是全國范圍內衡量高校發展情況的最全面,最可靠的一項衡量指標,各高校學科通過參與學科評估深刻認識到在學科內涵建設方面的不足與提升的空間,從而研究制定適合本高校學科的特色發展戰略,加快促進高校的內涵建設,給各高校內涵建設立下了一個風向標。
3.結合學科評估價值導向的學科評估現狀分析
目前學科2016年4月啟動的第四輪學科評估共有512個學位授予單位的7452個學科點自愿申請參評。高校參評率達88%,參評學科數量較上一輪增長了76%。這些數據都說明了我國學科評估體系形成了形成了“接近全覆蓋”的模式,形成了目前中國較為完善的評估體系,第四輪學科評估始終堅持“人才為先、質量為要、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價值導向,并且提出了強化“五個引導”,建立學科評價體系的“中國標準”,建立學科評估方法的“中國模式”戰略改革。我國正在加快學科評估的前進步伐,力求構建最完善,最權威的學科評估系統。
3.1缺乏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評估
目前強調的“中國特色的學科評估”多數停留在重視論文在中國期刊上的發展,規定參與評選的論文必須含有部分中國期刊,雖然這些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家對中國期刊發表的重視,但是始終缺乏一個使得學科評估真正做到結合學科內涵而深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評估評選板塊設置。
3.2師資隊伍的工作重心偏移,“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嚴重
學位中心相關文件提出著力構建“培養過程質量”、“在校生質量”“畢業生質量”三維度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法, 但是目前的師資團隊一味的注重科研研究成果,唯成果論,追求科研成果,然而忽視了學科的可持續性發展,重科研,輕教學,注重短期回益,忽視學科長遠建設。
3.3國際影響力提升空間大
雖然在目前為止我國主辦評估的學位中心已經構建了全中國“最全面”,“最可靠”的數據來源,但是僅僅把數據的來源僅限制于我國高校,無法全面的體現我國學科建設的全球性的地位和影響,并且許多高校在達到了國內的高精尖階段時就喪失了目標,不知道下一步如何規劃學科的內涵建設。
3.4學科評估過后,高校學科的發展沒有完善的體系來幫助學科建設
高校學科參與完評選之后只能得到自己各學科的排名,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與發展較良好的同一學科的差距在哪里,本學科的不足之處在哪,應該如何改進才能提升自己的高校的學科實力。使學科評估陷入了“只得到結果,不關注后期提升策略”的局面。
4.考慮學科內涵建設的學科評估機制改革與創新的幾點建議
4.1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評估方式,強化學科建設在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或者經濟政策在學科評估中所占比例
對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特別貢獻的學科在參與學科評估時,若有該部分貢獻應當合理分配百分比換算成分值計入評估體系。形成了高校注重國家政策戰略發展的引導,真正的把高精尖人才放在國家最需要的位置上來,響應國家政策,結合國情,助力人才精準運用,建造以中國發展戰略為首要學科建設目的來形成中國特色的學科建設方式,形成各高校跟著國家政策走的好的學術氛圍。
4.2在師資隊伍評價方面增設在校生科研發展培養成果為評價標準之一
弱化“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引導教師隊伍把重心稍偏重于人才培養方面,實行人才的持續性輸出。把在校生科研發展培養成果作為學科評價標準之一是對在校師資團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最好的考量標準,增設該指標把老師隊伍的核心注意力都引導在人才培養上來,響應第四輪評估內涵目的,以人才培養為重心,實現教師隊伍的本職工作意識的喚醒,實現高校學科人才的可持續性產出。
4.3推進國際影響力,中國學位中心發起建立全球學科大數據庫
對每次學科評估結果檔位為A+的學科進行推選,參加全球學科評估,找尋中國頂尖學科內涵建設的出路,幫助中國A+檔位學科走向國際化,提升中國學科的國際影響力。在當前我國學位中心已經建立了全國規模最大,最可靠的學科數據庫,現在全球尚未建立較大,較完善的學科數據庫,所以我國目前的國情和發展戰略可以考慮發起建立全球學科數據庫,主導全球化的學科評估,對我國的尖端學科認識自我發展在全球學科競爭下的水平,對進一步提高學科國際影響力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弱或了國內尖端學科安于現狀,放慢發展步伐的現象。保障了高尖端學科的持續性成長,獲得國際發展視野,為學科謀劃國際發展戰略。
4.4以評助建,對參與學科評估的學科高校提供后續的兩份發展分析報告
學科評估過后,學位中心應當深度挖掘評估數據,提供兩份報告:一份是針對學科的《學科發展分析報告》,根據掌握的學科所有的數據,進行學科未來建設,發展的分析報告,對學科未來發展進行思考,建立一個大層面的學科發展目標。另一份是針對各高校學科的《高校學科發展分析報告》:結合具體的各個高校對學科建設方面的特色道路進行指導性建議,結合具體數據,成立專家小組對各高校學科建設方面的痛點進行指出,結合高校學科發展特色,完善學科現狀分析反饋機制,引導高校學科的內涵建設。
5.結語
高校學科評估機制改革與創新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科的內涵建設,綜合協調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術隊伍建設和物質條件四個學科內涵建設要素的相互影響關系,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評估方式,均衡高校科研與教學的不平衡關系,改變形式化教學評估,從根本上改良高校學科評估體制。
參考文獻:
[1]林良泉.全國學科評估視野下的地方高校學科內涵建設[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05):154-158.
[2]王玲,蔡文伯.制度邏輯與路徑選擇:學科評估對高等教育學學科發展的影響[J].高等理科教育,2017(04):1-7.
[3]黃寶印,林夢泉,任超,陳燕.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學科評估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8(01):13-18.
[4]王瑞胡.學科評估指標體系變更對高校學科建設工作的啟示[J].重慶高教研究,2016(05):78-87.
作者簡介:
張穎(1986-),女,漢族,河南許昌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高校學科建設、科研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