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摘要】結合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現狀及發展需求,提出了以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并從教學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跟蹤反饋機制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改革措施的探討,以期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保證畢業生輸出質量。
【關鍵詞】工程教育認證 環境工程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056-02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制度,也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重要基礎。環境工程專業集理論、實踐、工程技術于一體,具有鮮明的實踐特點。針對環境工程專業工程性較強,探索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下的環境工程專業改革,對于提升畢業生質量,提高專業社會滿意度,推進學校轉型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具體改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兼顧學校辦學定位的人才培養目標
首先,確定人才培養的層次為應用型工程人才,也就是主要培養能適應高科技應用和智能化控制與管理一線工作的本科層次的技術工程師,其符合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
其次,培養目標應以服務地方經濟為主。立足地方產業發展,合理確定人才服務面向,形成人才培養特色。遼寧地區地處中國東北部,冬季時間較長,在經濟發展上以重工業發展為主,工業污水、大氣污染均比較嚴重,因此在制定培養目標時,主要培養水、氣治理的工程技術人員。
再次,培養目標要具有前瞻性,不僅要適應現行企業對工程人才的需求,還要考慮到企業未來發展對人才能力素質的要求。建立畢業生反饋的聯動機制,定期對培養目標進行修訂,保證知識傳輸的先進性及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二、制定基于工程教育認證評價要求的課程體系
嚴格按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制定課程,將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倫理道德和責任教育、社會發展和工程影響等納入專業課程體系,建立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標,拓寬專業人才培養的知識面,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工程職業道德,為專業學生的發展和終身學習做好準備。
通過成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邀請企業行業專家及高校知名教師做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委員,通過會議討論或現場調研的形式明確現行企業行業對專業知識的要求,進行專業課程科目及內容的設置。
將職業資格考試大綱內容納入知識教學范疇,鼓勵學生參加專業職稱考試,提升自我技能及社會價值。
繼續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做實實踐教學內容。在我校3+1的人才培養模式中,由于缺乏對口的環保企業,第4年的實踐環節很多學生都是自主安排。基于此,必須建立與專業相對應的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掌握專業實習、教學安排的自主權。學校企業簽訂深度校企合作協議,采取引企入校的方式,建立專業實訓基地,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優勢,既彌補學校專業教師的不足,又促進了企業效益的提高,最大限度的達到合作雙贏的目的。
三、構建雙師型特色教學隊伍[1]
專業教師隊伍是教學的主導力量,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也是工程教育認證的評價內容之一。構建“雙師型”教學隊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通過環保產業聯盟、校企合作,從相關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聘請一些專業素質高,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做兼職外聘教師,讓其參與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和課程改革,最大限度的實現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補充學校師資力量;其次,聘請高水平、高層次的專家型人才,利用他們的專業及學術優勢,引領、帶動其他教師的進步,推動專業轉型發展;再次,鼓勵在職教師參加行業工程師職稱考試,定期安排教師到企業實踐等形式加強對在職教師的轉型培養,從而不斷積累在職教師的實踐工作經歷。
四、建立完善的跟蹤反饋機制
為了確保教學效果及人才培養質量,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跟蹤反饋機制,及時獲取動態信息,適時進行教學內容及手段的調整,保證人才輸出質量。具體措施如下:
1.定期交流,專人調研
不定期組織專職人員或兼職就業人員到用人單位進行調研,發放調查問卷,跟蹤調查學生就業情況,獲取用人單位的建議需求,適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2.建立校友會電子平臺
增進畢業生之間或畢業生與學校之間的交流,為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
通過構建以工程教育認證評價要求為標尺的人才培養目標,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培養雙師型特色教學隊伍及建立完善的跟蹤反饋機制的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對于提高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水平、提升畢業生質量、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專業化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為我校日后申請工程教育認證奠定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黃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模式下的教學改革[J]. 科學咨詢,2013(4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