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群
【摘要】新形勢必須具備新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生態思維對其工作進行審視,有助于轉變創新視角,以提高工作實效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合生態思維,必須將工作內容、方法、成效等融合在整體生態評估環境下,運用和諧共生思維促進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創新發展。
【關鍵詞】高校思政 生態思維 和諧共生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076-01
2017年2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指出,要進一步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厘清思路,提高工作的實效性和時代價值感。要積極轉變工作理念,構建起“大思政”的綜合教育格局。基于此,本文將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通過生態視角探討新時期高校思政政治工作的創新路徑。
一、運用生態整體性思維,考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內容
“生態整體性思維”突出內在因素的聯系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這一思維,有利于將學生與教育工作視為有機征整體,在具體實踐中要掌握兩項核心思想:一是具備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態觀,能夠將學生、社會、教育工作視為一個和諧發展的整體,三者相互促進、相互制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切實融合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建立、法制、素質教育等多項內容,從而形成完善的教育生態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銜接性。二是要具備清晰的層次性思維,認識到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處于多元生態體系內,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有不同的驅動認為,因此不同內容所處的位置以及預期作用也會有很大不同。這就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整體生態實踐性,徹底摒棄平均發力的教育模式,而是需要突出問題導向,以具體教育任務為驅動,把握教育活動的差異性特點,通過靈活的方式突破教育重難點,構建起更完善的思政教育體系,以此強化其教學效果。
二、運用生態多樣性思維,整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生態多樣性思維”是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人工生態系統,在該系統內涵蓋了教育內容、主體、媒介以及綜合環境等,其中教育方法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生態因子。在高校傳統思政工作形式中,主要采用宣傳教育、典范激勵、心理疏導等形式進行。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也要突出新媒體特色,從而形成更多元的教育工作模式。教師要結合不同的教育目標選擇相應的教育方法,多種方法融合使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從而提高實際教育效果。生態多樣性思維的運用,其核心主旨在于構建起多元素的聯動機制,重視不同教育因素的內在聯系,結合教育對象以及教育目標,探索工作方法的有效性。在新形勢、新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單純側重于形式上的創新,而是要與內容創新相結合,通過全面優化教育方法構建起更完善的思政教育體系,從而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
三、運用和諧共生思維,營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環境
“和諧共生思維”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現教育方式、主體以及媒介環境的和諧共生。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環境來看,和諧共生思維倡導教育工作要積極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同時還要保證內部環境的持續優化。高校思政教育系統結構復雜,每一個內部因子發生變化,就有可能引發整體工作效果的改變。需要指出的是,所謂和諧共生并不是對中西方思潮碰撞的回避,而是積極認清新環境、新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工作特點,有目的、有步驟的優化工作環境,通過環境優化營造更和諧的教育生態。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客觀認識到,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環境不斷變化,這就更需要將和諧共生理念融合其中,以辯證思想考證不同教育因子的作用,并且對這些因子可能產生的正面作用和負面作用做提前預期,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生態鏈的有效延伸。對于其中的積極影響,我們應當繼續深挖其推動作用,而對于可能形成的副作用,則需要采取制度、輿論等形式控制其生態鏈延伸,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營造和諧共生的高效思政教育體系。
結語
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更多不確定因素,尤其是在自媒體環境下,思想認知、價值觀取向更加多元,這些都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基于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引入生態學思維構建起多元共生的理論體系,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高校思政工作和諧有序開展,以此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指導性。
參考文獻:
[1]王永華.習近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論要[J].理論導刊.2016(02)
[2]肖行.從意識形態話語權視角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3)
[3]朱磊.思想政治教育有限性與無限性的哲學反思[J].理論導刊.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