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曦 謝嬌娜
【摘要】多模態理論引入大學英語教學有助于發揮資源運用的整體優勢,本文是在多模態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分析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探討課前、課堂和課后三個方面完善多模態視聽說教學的措施。
【關鍵詞】多模態 英語 視聽說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108-01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工具,多模態化的意義表達方式也促進了英語教學的創新,使學生能更好的適應多模態化社交。相關從業人員對多模態下的語言教學加強研究,大學英語教學也更趨向于多媒體和多模態綜合教學。本文主要是從多模態視角下探討大學生的視聽說教學。
一、多模態理論概述
模態是語言、動作、眼神、圖像和音樂等用于意義構建的符號資源,多模態是交流活動中運用不同模態符號和不同模態間的組合形式。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在符號資源選擇和意義構建交流中提升語言能力,意義構建過程中,通過相關媒體來運行對應模態。多模態教學概念是在1996年提出,這一教學理念主要是在多感官、多渠道下協同合作多種模態資源,實現多模態化交流,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多元化學習能力。這一理論下的語言學習包括多模態意義、姿勢意義、語言意義、空間意義、聽覺意義和視覺意義六中意義構建模式,聽覺意義可通過音頻和背景音樂等聲音形式來實現,語言意義可通過連貫、句子、重音、音調和詞等語言特征來實現。
二、模態的選擇
交際過程中,不同意義可采取多個或單個模態的形式表現,相對于單模態交際模式,多模態能提供更多的渠道,受話人能更好的記憶和理解。按照經濟原則、適配原則和有效原則,在最簡化與最優化之間來選擇教學模態。選擇的模態應能實現強化意義,有效模態間配合能有良好的反饋,避免負效應。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模態的選擇和多模態組合的目標是提升教學效果,應精心設計PPT中的文字和圖片,不能浮于表面。其次,要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加強互動,做好多模態口語表達。再者,引導學生做好意義構建,不能只是停留在語言本身,特別是在口語表達中做到多模態社交,肢體語言運用恰當,用詞和語法正確,準確語調和語音。
三、多模態理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探討
(一)課前準備
大學英語教學中多配備語言實驗室或多媒體設備,提供了足夠的硬件設備和技術來支撐多模態視聽說教學。應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接受、輸出和理解不同的模態信息,如教學中的文字信息、圖片信息和聲音信息,學生可通過聽覺和視覺感官來理解、吸收。視頻、圖片和文本信息科豐富PPT內容,借助于網絡技術,學生可對視頻、音頻和文字資源進行搜索和下載。在課前準備方面,教師要結合網絡技術對多模態視聽說教學進行優化設計。
(二)課堂操練
課堂操練主要包括導入主題熱身、導入語言點、聽力理解訓練以及聽說綜合表達訓練四個環節。在主題熱身環節,教師可根據要學習的內容展開口語練習,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三到四人,根據主題,借助PPT進行五分鐘的口語展示。教師可個根據學生圖片、姿勢、眼神和語言文字等模態來對學生所構建的意義和傳遞的信息進行評價,給予綜合評分。導入語言點環節是引導學生預測即將學習的主題內容,以此來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識、短語和詞匯都是與要學習的內容和交際功能相關。
聽力理解訓練是在視頻信息、音頻信息以及情景下結合交際功能進行訓練。學生在聽完教材內容后要進行對錯判斷、問答以及填空等訓練。練習過程中,學生可能因生詞較多或過快的語速而不能準確理解的情況,教師應采取其他途徑來輔助學生理解輸入信息,克服聽力練習中存在的障礙。
(三)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的多模態化是從內容、形式、手段、標準以及教師反饋等方面體現。內容主要是對課堂的補充或是未完成的任務,包括視頻、音頻和文字等,要從內容實際出發制定多模態化的形式和檢查手段,達到預期反饋效果,對學生形成有效指導。教師對作業的評定也應采取多模態角度,不只是注意語法、詞匯等,還包括學生的手勢、表情等肢體語言,通過網絡互動來實現多模態化檢查。
多模態理論引入大學英語教學有助于發揮資源運用的整體優勢,多感官教學,強化輸入信息和輸出信息。本文主要是從多模態理論的相關知識出發,探討具體的實施措施,力求提升大學英語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錄文.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基于隱喻能力的思辨能力培養研究[J].高教學刊,2018(20):152-153+156.
作者簡介:
劉曦(1972-),女, 研究方向: 英美文學、英語教學法。
謝嬌娜(1972-),女,研究方向: 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