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舟
【摘要】培養高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發展學生英語學科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在英語學習活動觀,即老師通過遞進式英語學習活動進行英語閱讀教學,讓學生在已有英語知識的基礎上深入語篇閱讀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關鍵詞】英語學習活動觀 英語閱讀教學 英語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109-02
一、引言
我國的英語閱讀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與素養,以適應信息社會的大環境以及高考考試的要求。而采取何種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是老師急需解決的問題。《新課標》中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提出為老師提供了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英語閱讀不僅是獲取文章信息過程的解碼,更是一種重建文章內容的樂趣過程,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技能,培養英語學科能力。
二、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內涵
新課標視域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深入研讀語篇,把握教學核心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以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形成。六要素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其內涵是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通過設計學習理解、實踐應用、遷移創新等活動,在理解文章的過程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培養文化意識、理解文化內涵、發展多元思維、判斷價值取向及運用學習策略等,使學生提高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整合發展,通過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實踐性特點的活動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不斷提高、思維品質不斷提升、文化意識不斷增強,明確理解英語閱讀形式與意義的統一,幫助學生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
1.以學習理解類活動創設語篇情境
在閱讀和理解英語文章的過程中,必要的一項就是理解其中的句法和語義,來保證通讀文章的質量;但是單一對語篇中的單詞、句子、語法的分析和理解,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其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學習理解類活動創設語篇情境讓學生融入到文章內容中,用情境教學模式,將知識和情景相結合,引起起學生內心情感的共鳴,在活動中積累知識。以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上學期第一單元“School life in the UK”為例,老師圍繞主題創設情境,提出關于“What did Wei Hua do on a British high school?”的語境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回答所涉及的詞匯和語言,激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再讓學生憑借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對比“school life in the UK”與“school life in China”,總結兩者的差別,鋪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對深入理解語篇內容。教師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學生通過問題概括、梳理并整合細節信息,使之在語境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感知并理解語篇所表達的意義和承載的文化價值取向。
2.以應用實踐類活動深入語篇理解
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來以實現知識的再生化。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以學習理解類活動為基礎,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入語篇理解的同時,展開應用實踐類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對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描述、闡釋、分析和判斷,并對討論的結果進行交流,進一步實現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內化,學習相關文化背景知識,鞏固新的知識結構。再以上述的“School life in the UK”為例,老師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自覺的獨立思考、提出問題而換位思考,了解語篇中Wei Hua的高中生活感受、意識與情懷,并對文章有深入的概括,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3.以遷移創新類活動探討語篇主題
教師以遷移創新類活動引導探討語篇主題,即引導學生針對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或作者對待事物的態度進行分析、推理與論證,讓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評價;探究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進而促進學生能在新的主題和陌生情境中,通過自主研究和合作學習,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提煉出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導下,教師在高中英語閱讀的教學實踐中開展學習理解類活動、應用實踐類活動和遷移創新類活動等,來幫助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內化和創新,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發展學生英語語言技能,促進學生開展多元思維,成為了學生在高中英語閱讀學習道路上的一大助力。
參考文獻:
[1]王薔,趙連杰,魯美蕓,賀亞麗,王瑜.中小學生英語學科能力表現框架在英語教學和測評中的應用[J].英語學習,2018.
[2]王薔.促進英語教學方式轉變的三個關鍵詞:情境、問題與活動[J].中學外語教與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