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部分學生對于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已經能算出結果,但是對于計算方法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他們個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98-4=58 、24+5=74。出現這樣錯誤的原因在于: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教學過程要突出個位上的數和個位上的數相加減,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數位的概念。
【關鍵詞】親歷探究 體驗知識形成 領悟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136-02
磨課要點
1.起點
知識起點:
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已認識100以內的數,掌握了2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對于加減法的意義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
已有生活認知:
通過課前的調查,發現有部分學生能夠熟練地計算這一類題目,且口算方法多樣化。學生已具有了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識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有目的地進行探索性學習。
思維特點:
如果將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呈現給學生,學生完全有可能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完成知識的綜合、遷移,自主掌握這一新知識。但是,對于單純的口算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是很濃,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便顯得尤為重要。
2.終點: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正確進行計算。能解決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3.過程與方法:通過小松鼠采松果的故事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研究,體驗知識形成與獲得過程。鞏固所學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51頁~52頁——《采松果》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感受加減法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初步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4.經歷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培養與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如何解決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一位新朋友,想知道它是誰嗎?(出示松鼠媽媽和小松鼠圖片)大森林里住著松鼠媽媽和它可愛的松鼠寶寶。小松鼠一天一天地長大了,媽媽要帶它去采松果,我們也去看看,好嗎?
(板書課題:采松果)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松鼠一家采松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你們猜一猜松鼠媽媽采了多少個松果?松鼠媽媽采的比20多一些,比30少一些,誰來說一說?
師:小松鼠采的可比媽媽少得多,誰知道小松鼠采了多少個?
(在學生猜的過程中,教師逐步給予提示,直到猜對)
【設計意圖:通過猜一猜活動鞏固舊知,同時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自主探索,體驗領悟
1.提出問題
師:誰能根據松鼠媽媽和小松鼠采的松果提數學問題呢?
學生分組討論后,匯報結果。
問題一:小松鼠和松鼠媽媽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
問題二: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松果?
問題三:小松鼠比松鼠媽媽少采了多少個松果?
問題四:小松鼠采的松果和松鼠媽媽相差多少個?
……
(出示問題卡片)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提出了這么多的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和諧平等的交流氣氛,打開了學生的思路,使每個孩子得以暢所欲言。雖然有些問題的解決方式是一樣的,但是學生敢于用不同的語言進行表述,一是說明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勝心,另外一個是表明學生的思維是明確的,并且能夠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來表述同一個問題。】
2.探索加法的計算方法
師:咱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誰最先列出算式?
生齊:25+4=?
(學生大部分已經能夠說出結果。)
師:同學們真聰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是怎樣算出結果的,暫時沒有算出來的同學,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計數器等,也可以請求同組的同學來幫忙。
(學生動手探究,互相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適時參與引導。)
學生匯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師:剛才大家想到的這些算法:撥計數器、口算、擺小棒、列豎式,都是很好的計算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最簡單?
你們覺得在計算時要提醒其他同學注意些什么呢?
師引導學生說出: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數字,不要弄錯位置。要個位加個位,不要加到十位上。大家要認真計算,不要粗心。
3.類推探究減法的計算方法。
師:剛才通過我們大家的努力,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后面還有三個問題,同學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共同來解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并討論解決問題。教師參與小組的活動。
師:請把你們小組的研究結果匯報給大家聽。
師:大家觀察三個問題及它們的解答方法,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試說。
師總結。
【設計意圖:當學生列出算式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拔一拔”發現此類題目的具體的計算方法,自然生成“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方法:個位相加、減,十位不變”。用多種形式來說明以上總結的方法正確。】
三、鞏固深化,應用新知
1.第1題:(出示情境圖)
先讓學生說一說圖的意思,再提出問題再列式解答。
2.第3題:(出示情境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師:比一比看誰最先算出大恐龍比小恐龍長多少米?
學生獨立讀圖,解決問題,全班交流.
3.第5題:想一想,填一填。
先讓學生獨立計算,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每組題,找出規律。
師:仔細觀察每組中兩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師:你能試著自己寫出幾組這樣的算式嗎?
【設計意圖:練習題目以新穎、活潑的方式出現,增加了學習興趣,活躍了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
四、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能發現其中存在的規律。那么你認為這節課自己表現如何?
師: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評價一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進行評價。
師:這節課,大家表現都非常好!能夠做到認真思考,積極發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節課繼續努力。
【設計意圖:教師鼓勵性和發展性的評價,學生對自己在一節課中的表現和收獲的自評,以及對他人表現的評價,體現了評價方式的多樣性,使學生既正確認識自我,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又能共同體驗成功,促進全體發展。】
教學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共同感悟、共同進步。因此,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生成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1.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
本節課,我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導入新課,穿插擬人化的動物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的學習氣氛。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數學信息,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己去領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關注發展,注重學科間滲透。
學生在提出問題時,出現了一個減法問題有三四種不同的提問方法,從語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與別人有所區別。這體現當前的學科理念:學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內容,它們只是一種促進學生發展的媒介。另外如編故事、闡述自己的想法、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等,都是在關注學生的發展,已超越原來所謂“數學”學科的范疇。
3.了解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學生在課前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因此,在課上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研究,體驗知識形成與獲得的進程。在算法探求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自我選擇口算、擺小棒或是撥計數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收獲的多少可能不同,卻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參考文獻:
[1]王大圣.經歷活動過程,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J].科技創新導報.2014(07)
[2]李小瓊.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實踐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4)
作者簡介:
邱虹媚(1981年2月-),女,漢族,福建石獅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優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