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亞琴
【摘要】甘肅省會寧縣實行的集體備課模式能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在集體備課模式的具體實踐中,教師的培養和教學設計的編寫是影響集體備課活動的關鍵因素。本文簡要論述集體備課活動中教師的培養方式和教學設計的編寫要求。
【關鍵詞】集體備課模式 教師培養 教學設計編寫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集體備課對促進新教師專業成長的應用研究——以會寧縣高中語文新入職教師為例》 (課題立項編號:GS[2017]GHBZ010)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199-02
一、教學設計編寫的具體程序
學校語文學科設置語文教研組,統籌安排全校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每個年級設置語文備課組,備課組每周至少開展一次集體備課活動。在每一學期結束或者新學期開始之初,年級備課組根據學期教學任務統籌安排同一年級每位語文教師的備課任務,報送教研室、教導處,審批通過后下發到教師手中。每位教師依據備課組的安排,在積極調查掌握學情的基礎上,搜集資料,初步編寫教學設計和導學案詳案,集體備課時印發備課組成員,備課組教師集體討論修改,主備教師在聽取意見、認真修改的基礎上,完善教學設計和導學案,下午自習課選班試上,學校主管領導和備課組成員下班聽課,課后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備課組再次討論修改后,將導學案送交教導處審核,由教導處安排打印,統一下發各個班級,開展語文學習活動。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
教學設計是教師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的思路和構想,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案,是關于課堂教學的整體的簡潔的架構,既有充分的預設,更有廣闊的生成空間,是課堂教學的綱領,不是課堂教學的劇本。是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的勾勒與表述,能明確回答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等問題。
在集體備課活動中,為了方便年級備課組成員之間的充分討論,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設計應該遵循“貼近學生、符合實際、詳盡周密”的原則,基于整體課程、地方實際和學生知識結構來設計情境導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成果展示、達標考查等環節的學習要求、教學方式以及問題的解決辦法。
在進行教學設計前,教師首先應該掌握學生基礎知識經驗水平,充分分析學情,精讀文本,參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以此為基礎來選擇確定教學內容,設置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既要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同時能激發學生對新知的渴望,講究知識的系統性及連貫性,課堂所學力爭能做到節節清、日日懂、周周結。
教學內容的設計,既要體現教的方法,同時應該重點體現學的方法,應重視學生參與,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緊密銜接,實現高效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教學設計應該將學生應習得的知識和能力“問題化”,重視對高考考試說明的研究,最大化的關注學生學習的基礎、起點,學生個性方面存在的差異,階梯式分層設計核心情境問題,問題的設計環環相扣,逐層遞進,從而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在教學設計中應體現必需任務學習、分層學習、探究學習,并為相關問題選擇確定適合的學習方式。
在語文教學設計中,應該對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交流中生成的新問題有大膽的預設和想象。在教學實踐中,以這些新問題為基點,引導學生不斷形成新的學習目標,促進語文學習向縱深方向發展。
教學設計是教師面對文本,結合課程標準,考試說明的創造性活動,是教師結合學情和地方實際對文本的個性解讀,鼓勵和支持教師對于教材內容的大膽取舍和富有個性的創造加工。
三、教師的培養
集體備課實踐活動的高效開展,教師的專業精神和專業技能是關鍵。專業精神表現在教師吃苦耐勞的品德,熱愛語文教育的情懷、嚴謹治學的態度等諸多方面。專業技能表現在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這些精神與技能的歷練,一要靠教師自主的專業發展來實現,教師要有自我發展的奉獻自覺、理論自覺、方法自覺,要不斷地學習,把讀書作為教書育人和生活一種良好習慣,在書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人格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二要積極參與校本培訓、縣級、市級、省級、國家級培訓,開拓視野又不忘鄉土,把外界的先進理念與技術和自己的教學實際有機的結合起來,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用開放的包容的心態進行教學改革。
學校通過下發學習資料、組織外出考查學習、舉辦專家講座、開設學術論壇、開展主題性研討等活動,不斷提高語文教師的理論水平。教研室、教導處通過組織公開課、示范課、過關課等教學實踐活動,學習借鑒成功的教學經驗,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