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杰 編輯/秀婷 設計/龐婕


Professional楊杰
常常有家長問我:“為什么別人的孩子那么聽話呢?也沒見家長怎么管,孩子卻表現優異?”言外之意是老天爺偏心眼,把聽話的孩子都賜予了別人,把小淘氣攤派給了自己。
假設真有老天爺的話,我相信他老人家手里的確有這樣的孩子,不但天賦過人,還自主成長,沒給爹娘出什么難題,一溜煙兒就長大了,其間居然還成績斐然。不過好東西都是稀缺資源,就像500萬的彩票,惦記的人多,中獎的人少。
有一位家長說起她的侄兒,每次都贊不絕口。她的侄兒也確實優秀,在縣里成績始終是第一名,到了省里最好的高中依然數一數二。在她看來孩子根本不用父母操心,體貼父母,孝敬老人,待人禮貌,自己就能把一切都安排妥當。后來,在和孩子的媽媽聊天得知,嫂子對教育很感興趣,而且很早就開始科學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指導孩子學會從錯誤中學習,并且有很多具體的方法。孩子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她的嫂子便對孩子完全放手,表面上看,似乎從來沒管過。
前幾天又有一位家長咨詢:“為什么有的孩子打一頓就很管用,而我的孩子打了也不長記性呢?”
有的時候,的確如這位家長所說,偶爾打孩子,孩子在恐懼的驅使下會有短暫的改變。這個辦法看上去立竿見影,其實這樣做不但傷害孩子,也妨礙父母的成長。這是一個懶惰的辦法,阻礙了家長的反思和改進,并使他們形成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的依賴。如果挨打成了家常便飯,孩子改正后的良好狀態會越來越短暫,甚至會反彈得越來越嚴重。漸漸地教育就會陷入“打了收效甚微,不打無計可施”的惡性循環。從這個角度來說,打孩子絕對是飲鴆止渴。
和這位家長繼續聊下去,就說到了一個問題:同一個孩子,同一件事,為什么有的人嘮嘮叨叨說了很多,孩子就是不聽,而有的人只說一句,甚至只是一個眼神,孩子就服服帖帖了呢?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小時候我也是個淘氣的孩子,老媽成天嘮叨我,我依然我行我素,就當沒聽見。而老爸呢,通常一個月才說我一次,居然會令行禁止。
我的感覺是,抗拒老媽沒有什么后果,她只是說說而已,而且會反復地說。但抗拒老爸的結果是,他雖然不會有激烈的行動,但一定會把這件事情處理完。我從中得到的體會是:說得多,不代表效果好;說得少,效果卻更好,這便是“少即是多”的道理。所以,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我非常關注效果,一旦產生無效的互動,我會立刻反思,并尋找新的策略。
這個體驗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對待小孩子,也大體復制了父親的方法。有一次,叔叔家的弟弟陶然玩的時候一直翻我家的抽屜,恰好那個抽屜里面有針、螺絲釘、剪刀等尖利的東西。陶然的媽媽一直在制止陶然,陶然卻充耳不聞。她連續說了6遍,簡直像復讀機一樣:“陶然,把抽屜關上,小心扎著你的手,快點啊,快點關上,別動了!你沒聽見我的話呀,趕緊關上,扎著你的手會出血的……”我實在聽不下去了,就拖著長腔說了一句:“陶然,把抽屜關上!”結果,陶然痛快地答應了,并且馬上關了抽屜。陶然的媽媽半開玩笑地說:“陶然欺負人,我說了6遍都不聽,你說一遍就管用。”
我想,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提醒遍數的多寡。我的原則是最低限度地管。我習慣和孩子們約定一個大致的行動范圍,告訴他們哪些東西絕對不可以玩,比如廚房用具或者被子等。除此之外,我對他們保持觀察而很少干涉。經過慢慢觀察我發現,其實孩子并不魯莽,他們也會小心。我只要稍加提示即可,沒必要一定制止,但我對于要制止的事情,一定會很有執行力。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要聊聊威望值,其實每個家長的威望值都不同,只是難以準確地用百分制來計量。至于怎么提高威望值,似乎沒有標準答案,針對不同孩子的性格有不同的適用方法。不過有兩條是共同的,首先是家長的自律,其次是教育方法落實的精準性。
教育孩子,首先是自我教育。因此大人必須對自己有要求,做孩子的榜樣,做一個讓孩子佩服的人。許多家長都感慨,管住自己的行為和管住自己的嘴非常有難度,常常半途而廢。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有的長輩管束我,我就會在心里說:你都做不到的事情,憑什么要求我?孩子一旦有這樣的感覺,再好的教育主張都很難實行。
與一位家長交流時她一直在感慨:“說道理誰都懂,但到關鍵時刻就忘了,或者就算是下定決心改變自己,最后也都不了了之。”我就半開玩笑地說:“你看,孩子在學校都有學生守則,作為家長,也應該有個家長守則。你不妨針對你家的情況列個家長守則,每天按照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
這幾年,我非常重視教育方法落實的精準性,在方法對路的前提下,教育成果的差別往往取決于過程中的精準程度。通過我的觀察發現:越是不擅長教育孩子的家長,越會大張旗鼓地教育孩子,吃飯、走路、做作業、玩游戲……孩子耳邊時刻響徹著家長的“諄諄教誨”。因為工作的關系,我非常關注這樣的細節。我特別喜歡追問一個問題: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兩類家長的回答側重點各不相同。不擅長教育的家長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我看見孩子存在的問題,我感到很擔心,我想要怎樣的教育效果,所以我立刻進行干預……而擅長教育的家長,更多從孩子的角度進行考慮:孩子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孩子需要怎樣的幫助,孩子的感受是怎樣的,我這樣做會在哪方面促進孩子的成長……從結果來看,前者主要是孩子在滿足家長的心理需求;后者是家長更多地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

二者的另外一個區別,則是對當下策略的用心程度。讓孩子來滿足自己的家長,更重視自己的體驗,會隨意而頻繁地教育孩子;更多地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的家長,會非常重視孩子的感覺,每個教育行為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正因為經過深入的思考,所以這類家長能全面分析孩子的狀態,解釋教育行為的用意,預測各種可能的后果。正因為做了如此細致的準備工作,才不易迷路,也很少走彎路。
如果我們沒想好就教育孩子,便是把孩子當作試驗品,這是在孩子身上試錯。是否追求教育的精準性,關鍵看我們的取舍——要么舍得思考,要么舍得孩子。
從當前來說,關注教育的精準性,家長會辛苦,但照顧了孩子的體驗;隨意教育孩子,家長省了事兒,但孩子的感覺卻非常糟糕。從長遠來看,不斷追求教育的精準性,則是同時成就了家長和孩子,這是雙贏之路。
通過深思熟慮,我們要對孩子進行精準的教育,就算我們不多說什么,孩子的體驗也會告訴他該做什么。這簡潔準確的教育行為背后隱藏著父母的深情和愛意,是真正的用心良苦。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會明白父母的這份付出對他的深刻意義,我相信孩子會為此感激終生。
其實,教育的精準性并非一個高高在上的目標。我們不妨立足現實的教育水平,教育之前深思,教育之后反思。每天進步一點點,通過不斷打磨細節,教育的精準性便會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