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珠,陳淑安,謝 萍
(1.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手術室,福建 泉州 362000;2.泉州市急救指揮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廣泛采用的治療方法,股骨頭壞死多發于老年患者群體中,護理難度較大[1]。我院配合當前護理需求,積極探索,本研究通過回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0名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老年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資料,探討了手術室舒適護理模式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患者護理中應用的意義,成效明顯,下面對具體的實驗數據和程序進行了報道。
選擇我們醫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這收治的80名老年股骨頭壞死患者進行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治療中進行了髖關節置換術,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包括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區間為60~74歲,平均年齡為67.4歲。所有患者在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不影響實驗結果,可以進行比較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而觀察組進行手術室舒適護理模式,具體如下。
1.2.1 術前訪視:人工關節置換術是骨科較大的手術。但進行此類手術的患者年齡區間普遍偏高,身體機能較低,有些甚至已經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回顧心理困擾和壓力來源。積極加強與病人及家屬的護患交流,增加雙方的互信關系,注意聽取病人的護理需求和問題,與患者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條件允許的話以開講座、發放健康手冊等不同的方式向患者闡釋手術相關知識、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等,消除其不安,增強其對治療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配合手術。雖然疾病的改善取決于針對病因的治療干預,但良好的心理護理往往更好地促進治療。
1.2.2 術前護理:全身并發癥的治療,老年及較弱體的進行全身治療,出現貧血情況及時解決彌補。如果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肺功能障礙等情況,應采取相應手段對癥控制,狀態穩定后才可進行手術。
1.2.3 術中護理:手術過程當中,在患者肩部放置肩托,使患者保持一個舒適的姿勢。麻醉后,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一旦出現異常情況,立即通知麻醉醫師和主刀醫生。手術過程中,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2]。
1.2.4 術后護理:(1)常規護理:手術后,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尤其是注意察看患者的心電圖變化。心肺功能障礙患者應觀察動脈血氧飽和度和侵襲性監測中心靜脈壓力,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活動特點。(2)飲食護理:術后應鼓勵患者食用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以保持腸道暢通。(3)并發癥護理: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后應特別注意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一旦發生也應進行及時處理,將傷害降到最低。(4)體位的護理:對患者的患肢處進行詳細觀察,并詳細詢問患者是否出現疼痛情況。鼓勵病人進行適當活動。
統計患者的SAS和SDS分值,檢測患者的心率值。
觀察組SAS和SDS均在術后顯著降低,術后后心率波動范圍顯著低于對照組,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人工置換術是臨床上普遍選擇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臨床中做手術治療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醫護人員需要在治療的同時對患者實施適當的護理干預。手術室舒適護理,術前、術中、術后全程進行科學護理,不僅注重患者的生活護理,還加強對其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指導[3]。加強心理護理,雖然疾病的改善取決于針對病因的治療干預,但良好的心理護理往往更好地促進治療。術前、術中、術后全程科學護理,把患者的利益置于首位。患者出院時指導患者進行日常康復護理,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并加強鍛煉。護理過程中患者由于疼痛容易出現焦慮,煩躁等心理問題,此時心理護理也是十分重要的,護理人員幫助患者回顧患病后的心理困擾和壓力來源。積極加強與病人及家屬的護患交流,增加雙方的相互關系,注意聽取病人的護理需求和問題,正確指導解決,告訴病人有關股骨頭壞死的特點和治療方法預后等相關知識,與患者相互信任,相互理解。雖然疾病的改善取決于針對病因的治療干預,但良好的心理護理往往更好地促進治療。本研究中,將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應用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的患者護理中,通過實驗數據,我們發現觀察組的患者護理效果更好。因此,綜上所述,手術室舒適護理模式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大大促進了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患者護理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值得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