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菁,林 莉,程凌鴻
(上饒市人民醫院手術室,江西 上饒 334000)
預見性護理是指護士運用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與判斷,提前預防存在的護理風險,從而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1]。
后路脊柱手術患者常因頸、胸、腰椎骨折脫位或椎間盤突出癥收治入院,為了保證良好的手術野暴露及患者的功能位,術中采取俯臥位或前沖俯臥位,手術患者容易因為壓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濕等外源性因素導致壓力性損傷高發[2]。因此,后路脊柱手術患者采用預見性護理進行壓力性損傷的防護十分必要。
選擇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后入路脊柱手術患者60例,將他們以隨機數字表的方法劃分為A組和B組研究對象各30名。其中男32名,女28名;最小年齡46歲,最大72歲,平均65.4±3.3歲。A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65.4±2.5歲;平均病程26.5±1.3個月。B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65.4±2.6歲;平均病程26.5±1.5個月。經t檢驗,兩組年齡、性別、病程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實驗組A對后路脊柱手術患者采用圍術期風險評估及預見性護理措施,采用Waterlow Scale壓力性損傷危險因素評估表進行評估,篩查高危壓力性損傷患者,完善術前評估、術中護理及術后回訪;對照組B根據護理經驗對后路脊柱手術患者進行常規壓力性損傷防護。
(1) 術前相關指標 患者年齡、皮膚狀況、血清白蛋白、肢體感覺及活動能力
(2) 術中護理指標 手術體位擺放、減壓用具的應用、術中定期減壓、患者皮膚潮濕狀況處置、醫療器械性損傷的預防
(3)術后護理指標 移動患者方法、重點問題交接、皮膚檢查流程
兩組觀察對象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對比(±s)
n 男性 女性 平均年齡(歲)組別實驗組A組 30 17 13 65.4±2.5對照組B組 30 15 15 65.4±2.6
實驗組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為3.33%,對照組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為16.67%,A組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的發生率。見表2。

表2 兩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比較(n=30)
后路脊柱手術患者術中采取俯臥位或前沖俯臥位,手術患者容易因為壓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濕等外源性因素導致壓力性損傷高發。因此,應當采用預見性護理對高危患者進行壓力性損傷的全程連續的護理干預。
術前一日訪視患者,對患者的皮膚完整性、彈性、營養狀況、肢體感覺活動進行評估,指導進行正確的皮膚準備;采用Waterlow Scale壓力性損傷危險因素評估表進行評估,篩查出壓力性損傷的高危人群。評估結果按分值劃分為:危險(10~15分)、高度危險(15~20分)、極度危險(20~100)三類。
合理安置手術體位,減少壓力性損傷發生的外源性因素,在充分暴露手術野,保持患者正常呼吸循環的前提下,保證病人肢體處于功能位;安置體位前去除患者上身衣物,保持床單位平整無褶和干燥,避開電極片、紐扣、硬質異物;受壓部位使用凝膠墊及減壓敷料進行體位的固定,緩沖局部的壓力及剪切力[3]。特別關注患者面頰、乳房(女性)、髂前上棘、膝部、耳廓、肩峰、肋緣突出處、生殖器(男性)、足趾的減壓防護;特殊位置避壓(眼部、生殖器、乳房)并進行預防性減壓,采用減壓敷料保護;受壓點間歇評估減壓,對不影響手術操作的受壓部位每1小時進行受壓點減壓、懸空、體位墊支托;保持局部皮膚的干燥:消毒液用量適度,避免沖洗液外溢。
預防醫療器械性損傷:正確安置監護儀導聯線、電極片、血氧飽和度監測指套;關注呼吸治療設備、氣管插管固定裝置對上下唇、舌頭、鼻翼、鼻梁造成的壓力。
關注患者皮膚溫度和組織灌注狀態:由于麻醉阻滯的作用,受阻滯部位以下的血管擴張,血流減慢,局部組織缺氧,加大壓力性損傷發生的風險;預防術中低體溫的發生,維持腋下皮溫36.5~37℃。
正確的移動患者,統一協作,合理安置、加強與手術醫生、麻醉醫生的溝通;遵循頭面部—軀干部—上肢—臀部—下肢的順序依次檢查和評估交接,避免遺漏。
綜上所述,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是評價護理工作質量的重要指標,手術室壓力性損傷的護理過程應是連續動態、注重局部護理和全身情況相結合的綜合護理。預見性護理的干預是避免壓力性損傷發生的重要手段,應將“經驗性預防”轉變為“科學預防”,有效的應用將大大降低手術室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從而保障圍術期患者安全,維護患者健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