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麗
(湖北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湖北 荊州 434000)
中耳炎是臨床常見疾病,臨床表現為耳痛、聽力下降,若病情持續發展,可表現為嚴重耳痛甚至導致無法入眠、鼓膜穿孔[1]等嚴重并發癥,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困擾。手術是治療中耳炎的常用手段。研究表明[2],在積極治療中耳炎的同時給予人性化護理,可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本文對人性化護理與常規護理聯合在中耳炎患者護理中的效果進行分析。
選擇我院從2016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7例中耳炎患者,均行乳突根治術,均排除凝血功能障礙、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疾患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4例、53例。觀察組54例中,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齡21~63歲,平均(43.71±3.89)歲;對照組53例中,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齡20~63歲,平均(43.97±3.7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病情觀察、告知患者手術注意事項、環境護理、用藥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人性化護理。(1)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通過啟發、引導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對患者表示同情和理解。對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嚴重者,可邀請已經治愈的相同疾病患者進行現身說法,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為患者講解中耳炎的相關知識,包括手術過程、手術注意事項、預后等,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以提高對手術的配合。(2)術后護理:保持病房安靜及舒適的溫度和濕度,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治療氛圍。術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項,鼓勵患者家屬多給予其陪伴,以緩解其孤獨感及焦慮,加強病房巡視,對情緒不穩定者多與其交流,可通過握手等方式對其進行鼓勵。術后平臥位,頭偏向健側。清醒后需要改變體位時,協助患者改變體位,動作要緩慢、幅度要小,以減少對切口的牽拉。術后1周內使患者保持半坐位或健側臥位,以避免發生鼓膜位移。指導患者盡量減少打噴嚏或捏鼻等動作,以避免由于鼓膜壓力增大導致損傷。(3)疼痛護理:患者術后由于手術、炎癥感染等原因,耳部會有疼痛感,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興趣愛好,通過聽音樂、聊天、閱讀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以緩解疼痛。對疼痛劇烈者,可遵醫囑給予止痛藥物。 健康教育,患者在手術后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護理人員應 該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做好日常中的注意事項。
根據患者聽力恢復情況、是否流膿分為顯效[3](聽力恢復正常,耳內清潔)、有效(聽力部分恢復, 耳內較為清潔)、無效(聽力改變不顯著)。自行設計調查表,患者出院前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
所有數據輸入SPSS17.0軟件包,率的比較用 χ2檢驗。
觀察組有效率為96.30%,對照組為83.02%,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11,P<0.05)。見表1。

表1 兩組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8.15%(53/54),對照組為84.91%(45/53),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09,P<0.05)。
目前,手術是治療中耳炎的常用手段,但由于患者對中耳炎的手術效果、手術過程缺乏了解或了解不全面,擔心手術效果,容易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等情緒,嚴重影響手術療效和術后恢復[4]。常規護理多注重疾病護理,而忽視了患者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但采用常規護理方式效果往往欠佳。
人性化護理是一種全新的護理干預方式,將人文個性化護理、整體護理充分融合,從疾病、心理、社會支持等各方面給予全方位護理,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特點。人性化護理的作用已經在臨床得到證 實[4]。將人性化護理納入對中耳炎患者的中,在全面評估患者病情、興趣愛好、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的基礎上,對患者制定針對性護理計劃,術前通過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知,通過耐心誠懇的態度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從而增加對手術的配合度,并使患者生理心理達到最佳狀態。而日常護理可做好病情觀察,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保證充足的睡眠,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以盡可能減少導致并發癥的危險因素。
本組資料中,觀察組給予人性化護理與常規護理后,護理效果、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與資料報道相似[5]。提示人性化護理與常規護理聯合可提高中耳炎患者的治療效果,提高護理滿意率,是中耳炎的有效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