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麗芬,溫苑明,王蒙蒙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廣東 廣州 510510)
目前,手術是多種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通過手術可達到治療的目的,但是由于患兒皮膚較嫩,相對缺乏彈性,容易導致患兒在術后出現壓瘡的現象[1]。據臨床觀察發現[2],若患兒長期處于壓瘡的狀態中,不僅會增加術后感染的風險,甚至還會引起醫療糾紛。因此,臨床通常會在患兒進行手術治療的基礎上,添加護理干預降低壓瘡發生的幾率。鑒此情況,我院選出所選的60例手術患兒,分別給予患兒常規護理、手術全期壓瘡護理,發現手術全期壓瘡護理取得療效更為優越,現做以下具體報告。
此次研究對象所選的60例手術患兒均為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間收治,根據隨機分組法將患者進行分組,即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30例)與接受手術安全期壓瘡護理理念的觀察組(30例),納入標準:所有患兒病情均確診,具備手術指征;術前患兒皮膚完好無損、無壓瘡;手術體位均為單一體位,術中不需更換其他手術體位,接受手術操作時間維持在2~4小時之間。排除標準:合并心臟、腎臟等多種嚴重疾病與存在手術禁忌癥患兒;不配合此次研究的患兒、家屬;此次研究在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書與倫理委員會批準的情況下進行。對照組由13例男性與17例女性患兒組成;年齡范圍在5~1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65±0.57歲;其中,11例胃腸道疾病患兒,9例泌尿系統疾病患兒,10例心血管疾病患兒。觀察組由15例男性與15例女性患兒組成;年齡范圍在5~1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55±0.35歲;其中,9例胃腸道疾病患兒,10例泌尿系統疾病患兒,11例心血管疾病患兒。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與病型上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在對照組中進行常規護理,即手術時常規擺放手術體位,護理人員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術后定時巡視病房,指導患兒用藥等。
在觀察組中則進行手術全期壓瘡護理,以下為具體內容:
(1)術前護理:據臨床觀察發現,患兒在情緒過度緊張的情況下,容易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加速組織的分解,從而出現壓瘡的現象。因此,為了緩解患兒負面情緒,護理人員可通過講故事、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患兒對手術的注意力,避免患兒出現激動的情緒而降低治療依從性。在術前,首先需要調節手術室的溫度,確保溫度在適宜的溫度內,避免溫度過低導致患兒出現壓瘡的現象,同時可視具體情況選用控溫毯等物品進行保溫,最后準備好隧道墊、液體加溫儀等物品。
(2)體位擺放:針對需呈側臥位的患兒,在患兒麻醉后,在患兒受壓部位放置凝膠墊,避免患兒肩部受到擠壓。同時,將軟墊放置于患兒雙下肢膝關節與踝關節之間,保護患兒骨突處;針對呈截石位的換位,應將凝膠頭圈放置于患兒頭部,同時將凝膠墊放置于患兒雙下肢;針對呈平臥位的患兒,應將凝膠墊放置于患兒肩頸部,同時床墊盡量選用高分子聚氨酯凝膠床墊。
(3)術中護理:在術中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在對患兒的腹腔進行沖洗時,需要保持生理鹽水溫度為37℃,同時為了避免術中患兒的同一部位長時間被擠壓,應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每隔一小時適當更換患兒的體位,按摩受壓部位。
(4)術后護理:做好患兒皮膚護理工作,必要時可將賽膚潤涂抹于患兒皮膚上,避免壓瘡。
觀察兩組患兒經護理后壓瘡發生的例數。
采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所出現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 )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卡方x2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3]。
經護理后,對照組壓瘡發生例數共為13例,觀察組僅有2例,觀察組壓瘡發生例數少于對照組(43.33%<6.67%),對比組間數據,發現差異顯著(x2=10.75,P<0.05),可見表1詳細數據。

表1 兩組患兒經護理后壓瘡發生的例數對比(%)
在分析手術患兒在術后出現壓瘡的原因后,我院應用手術全期壓瘡護理于手術患兒的圍術期中,通過加強患兒在術前、術中與術后體位的護理,盡可能減少誘發患兒壓瘡的因素[4],例如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等于在平復患兒的心情,避免患兒情緒激動而引起壓瘡,同時針對患兒術中的具體體位,使用不同的物品對患兒的體位進行保護,避免同一體位在長時間的壓迫下,局部血液循環不暢通而增加壓瘡發生的幾率[5]。結合本研究結果,觀察組壓瘡發生例數少于對照組(43.33%<6.67%),對比組間數據,發現差異顯著(x2=10.75,P<0.05),由此可見,常規護理預防壓瘡的效果不如手術全期壓瘡護理優越,說明應用手術全期壓瘡護理可避免患兒出現壓瘡的情況,降低壓瘡給患兒術后身心恢復造成的影響,值得臨床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