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敏,趙巧紅,李秀雄,吳定芳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特需醫療中心,廣東 佛山 528000)
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可發生于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如胃、食管等處[1],文獻報道LST可以在3年內發展成為進展期大腸癌[2]。面對應激不同的患者會運用不同的認知和行為應對[3]。我科對LST患者采用結構式心理干預,分析其對應對方式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科確診的LST患者89例,其中男41 例,女48 例,年齡31~78歲。納入標準:①自愿參與本調查;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書寫能力;③無精神障礙。排除標準:①拒絕參與本調查;②溝通障礙;③意識障礙、認知障害、精神障礙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4例和實驗組45例。對照組女23例,男21例,年齡(58±4.6)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1例,中學15例,大專及以上18例。試驗組女25例,男20例,年齡(57±5.1)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3例,中學18例,大專及以上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按護理常規護理。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分別于入院第1天、術前1天、出院前1天行結構式心理干預,每次45分鐘,共3次。由同一名經培訓考核合格的護士為患者給予健康教育、應激處理、應對技巧及心理支持[4]。(1)健康教育 評估患者對LST的認知情況,為其詳細講解病因、分型、臨床表現、治療方式、預后、日常注意事項及復診要求等。(2)應激處理 了解患者的應對模式,指導患者正確識別應激源。讓患者明白疾病初期出現的各種應激反應是正常的,LST不等同癌癥,其轉歸不是單一發展為腸癌,目前EMR是國內外治療 LST 的首選方法,創傷小,且可有效治療LST,幫助患者逐漸接受疾病并積極治療。(3)應對技巧 教會患者識別負性情緒,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包括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松、冥想、散步、聽音樂及生物反饋訓練等, 幫助患者舒緩緊張情緒。(4)心理支持 加強護患溝通,邀請家屬參與醫療過程,鼓勵患者表達真實情感,盡量滿足其心理需求,邀請治療成功的患者現身說法,增強其治療信心。
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調查表(simplified coping stylequestionnaaire,SCSQ)[5],評估患者的應對方式情況。SCSQ共20個條目,1~12條目為積極應對維度,13~20條目為消極應對維度,每條目按采用頻率予O~3分評分。
于入院時、出院當天進行問卷調查。患者獨立完成問卷。護士回收后檢查,及時修訂漏缺項,保證問卷的有效性。
采用SPSS13.0軟件包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組間比較,積極應對維度及消極應對維度平均分干預前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比較,對照組干預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干預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CSQ得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SCSQ得分比較(分,±s)
組別 n 積極應對維度 消極應對維度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 45 1.63±0.91 2.14±0.56 1.76±0.36 1.36±0.98對照組 44 1.64±0.94 1.76±0.68 1.78±0.38 1.65±1.09 t 0.01 4.05 0.78 2.12 P>0.05 <0.01 >0.05 <0.05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心理健康與疾病的相互關系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心理護理在臨床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近年消化內鏡技術不斷發展,內鏡醫生對早期癌的意識明顯提高,LST在我國的檢出率約為0.80%~0.92%[6],因其具有高度癌變的可能,確診LST的患者往往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文獻報道高應激狀態的個體若缺乏社會支持及良好應對方式,存在極大的心理損害風險[7]。如何有效緩解LST患者的心理高應激狀態,維護其心理健康,是臨床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護理問題。結構式心理干預是一種以心理支持為基礎,將健康教育、應激處理與應對技巧有機整合的心理干預方法[8],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入院時均傾向采用消極應對方式,對照組干預前后應對方式無明顯改變;而實驗組接受結構式心理干預后,面對應激能積極應對,可正確識別源由,運用應對技巧,采取有效的應激處理措施,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獲取支持。出院時實驗組的積極應對維度平均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維度平均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積極應對及消極應對維度平均分干預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結構式心理干預較傳統模式更能促進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患者積極應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