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寶
實現理想,首先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從手頭的小事做起。
——李新鑫
“丁零零、丁零零……”急促的警報聲伴隨著閃爍的紅燈再次響起,這已經是第三次了,發電機近端濾器清洗沒有起作用,難道是遠端設備有問題?2018年4月的一天,大連船舶重工集團設計院項目總設計師李新鑫和他的團隊第一時間出現在試航現場,分析問題原因,向更遠端一個部件接著一個部件地排查,終于在燃油單元中查到了癥結所在。
這只是李新鑫日常工作中最普通的一幕。19年來,李新鑫把船舶設計和建造作為畢生追求的事業,懷揣一顆匠心,始終堅守在船舶設計和建造的第一線,從一名普通設計師一路成長為項目總設計師,多次主持國家科技攻關和國家高新技術船舶科研開發工作,擔任課題、專題負責人,并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同時獲得多項省和國家級獎項。
在這驕人的“成績單”背后,李新鑫有多少感人的故事?春節前夕,記者走進大連船舶重工集團,零距離接觸這位船舶事業的追夢人。
奉獻:追求踏踏實實
李新鑫從小就喜歡大海,填報高考志愿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船舶工程專業。2000年,從大連理工大學畢業后,李新鑫被分配到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從事船舶設計工作。從此,他一心撲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設計事業上,19年如一日,幾乎每天都在和各種船舶以及海上鉆井平臺打交道,積累了豐富的船舶設計經驗,很快就成為船舶設計建造這個重工產業里響當當的設計師。
FPSO-4(浮式生產儲/泄油裝置)是他擔當結構設計主管的第一型產品,時值大船集團生產大提速,人力、物資等資源均出現短缺。在該產品下水前夕,為了保證下水完整性,需要對水線下所有構件進行清查,同時配合施工工作也迎來高峰。為了保證順利下水,李新鑫吃住在單位,連續奮戰兩天兩夜。第三天清晨,他拖著疲憊的身體準備回家,剛走到廠門口,胃里開始翻江倒海,蹲在路邊將前夜里吃的飯吐得干干凈凈。家人和朋友不理解,問他為什么這么拼,他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能為祖國的船舶與海洋事業盡自己的綿薄之力,覺得很踏實。”
在李新鑫的讀書筆記里,記者看到這樣一段話:“我們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實現理想首先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從手頭的小事做起。當我們認真對待身邊的一切,踏踏實實地落實好每一件事,取得成果,我們的生命也將更有意義。”這就是李新鑫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執著追求。
挑戰:成為“行家里手”
在同事眼中,李新鑫是一個敢打硬仗的“挑戰者”,別人不敢接的任務他敢接,別人不敢嘗試的工作他敢嘗試。在主持勝利十號鉆井平臺項目時,從合同簽訂到開工僅兩個半月,到交船僅15個月。通常情況下,鋼材的訂貨周期為3個月,而距離開工僅有兩個半月,因此鋼料清單的編制成為首要工作,這在以往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在短時間里編制出的清單存在紕漏,將會給后續工作的配套、質量、進度埋下隱患。關鍵時刻,李新鑫挺身而出:“有困難的時候,就是我們共產黨員發揮作用的時候。”他帶領團隊合理策劃、科學組織,充分發揮每一名設計人員的積極性和特長優勢,僅用8個工作日就完成了全船鋼料清單的統計與下發。同時,為保證不同設計專業能夠齊頭并進,李新鑫帶領團隊在一個月內就完成了全船三維模型的建立,為其他專業搭建了設計平臺,為保證開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新鑫的“認真”也是出了名的。他認為,認真是責任心的體現,認真的人必定是敢于承擔責任的人,嚴格按照流程去做,最后才能實現預期目標,走捷徑、投機取巧只會把事情弄糟。這也是他一次又一次制勝的法寶。
“舾裝件不能使用中國標準(GB)。”2015年7月,挑剔的英國船東代表再次發難。BT4000是一種能夠完成鉆井、修井、水下設備安裝的半潛式平臺,對材料的要求極高。李新鑫覺得,是否使用中國標準不僅是建造成本的問題,更是中國作為造船強國的體現。這一次,李新鑫打算與英國船東代表“硬碰硬”。他從標準的制定與實踐基礎講起,論證了定期修訂、實際使用情況與效果,并講述了大船集團在中國船舶行業標準制定中的地位與重要性。經過半個多月的溝通與努力,英國船東終于接受了中國標準,也提高了對中國造船技術的信任度。
李新鑫深知,只有創新才能形成集團發展的核心動力。在船舶和海洋工程市場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只有努力深化掌握核心技術,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才能保障企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實現自我突破
在某鉆井平臺項目上,李新鑫感觸頗深。投標初期,李新鑫團隊負責詳細設計與生產設計,基本設計由業主提供。由于該項目具有復雜的外國背景,業主無法從國外公司購得基本設計,這就意味著如果承接該項目,就必須自主完成基本設計。這種情況實屬罕見,自主完成基本設計能否通過最終考核,還是一個未知數。
是進還是退?生性好強的李新鑫的犟勁兒上來了:“我一定要攻下這個難關!”他帶領團隊從總體方案論證、穩性計算到平臺整體強度分析,繪制了大量圖紙。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新鑫團隊的基本設計方案通過了船級社的批準并獲得了業主與最終用戶的認可。
作為課題負責人,李新鑫曾主持國家發改委“1200米水深半潛式海洋鉆井支持平臺設計建造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的研發。在這個項目里,他在“研”和“新”這兩個字上耗費了大量的心血,成功為我國深水海洋石油的開發開辟了新模式,形成了國際上先進的半潛鉆井支持平臺的工程化設計和關鍵建造成熟技術,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還形成了年產5座該類平臺的產業化建造能力。
李新鑫,一位自稱“普通”的設計師,卻始終做著不平凡的事,他在奉獻、挑戰和創新的道路上一路追夢,生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操守和追求。
對話李新鑫
《共產黨員》:作為一個設計人員,您認為科技創新最重要的階段是什么?
李新鑫:我認為,科技創新首先要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通過不斷積累達到對本行業的理解,這個理解不同于了解,要有深度、廣度,更要有高度。這個積累的過程根據行業和人的特質不同而不同。以我為例,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工作十年之后才開始有創新。有的時候,經歷了無數的失敗卻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常常讓人灰心喪氣,這就需要毅力與堅持,不忘初心,日拱一卒。無論在哪個階段,學習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