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互聯網進入了迅速發展的新紀元,電子通信技術與移動智能的聯合衍生出“次流媒體”——新媒介。信息傳播媒介是人類社會溝通、交互、學習等生產發展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新媒介的出現對于教育傳播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學者們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介作為高校教學平臺的使用與傳播(如優課聯盟、edx、網易公開課等網課支持平臺)、新媒介對于傳統教學的影響、學生新媒介素養的培養等方面,以往的傳媒教育研究主要對象集中在高校大學生群體與未成年兒童身上。
因學生進入中學后,學業壓力增大,與外界的聯系開始逐步減少,相當數量的高中生與他們的家長把學生的學業成績視為最重要的一部分。故傳媒素養教育在高中階段處于“初始”階段,與高校和未成年兒童相比,利用新媒介平臺進行傳媒素養教育的水平相對較低。
我國學者對于傳媒教育的中學階段學生群體的研究也是不多見的,但中國傳媒大學的秦學智教授撰寫出版的《傳媒教育學·普通素養篇》(2016年6月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一書將研究對象聚焦在高中學生這一群體,極大程度地填補了傳媒教育在高中階段的空缺。本文擬對該書主要內容作一評介,希冀完善我國傳媒教育中高中領域的研究。
該書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傳媒素養教育基礎理論篇,第二部分為傳媒素養課程與教學篇。通過研讀該著作,發現該書第一部分的第四章,第二部分的第五、六章的撰寫極具創新性、推廣性與實際價值。第四章對傳媒教育的基本規律與基本理論進行了探討與建構,主要介紹了傳媒素養教育的定義、必要性、必然性、歷史發展概況、目的、對象、內容、分類、功能、特征、實質、實施途徑、評價、教師要求、學科建設等方面。例如,作者在書中指出應根據傳媒形式、傳媒內容兩個維度,清晰地劃分出現代傳媒素養教育與傳統傳媒素養教育的區別。第五章主要闡釋了傳媒素養課程與教學理論建構的相關概念、理論、原則、途徑、方式方法、范式、內容等問題。課程與理論建構的探討是無止境的,對于傳媒素養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建構在我國還處于“萌芽”階段,大膽地嘗試與創新是一種開拓性的精神。第五章第四節中,作者提出“傳媒素養教學的途徑和方法”“在傳統傳媒素養課程中深入現代傳媒文化內容”“利用傳媒素養教育理念指導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在非傳媒類課程中融入傳媒素養教育內容”等思想。這些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傳媒教育在高中教育階段的實施與發展。第六章以北京市廣渠門中學(高中)的傳媒素養課程教學實踐為案例,對廣渠門中學(高中)傳媒素養課程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與反思,是理論指導實踐,從而更好地對前面所提出來的傳媒素養教育理論與方法進行了解讀與詮釋。
該書作者借鑒傳媒教育理論,探討新時代傳媒素養教育在高中生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在構建傳媒素養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基于北京市廣渠門中學(高中)的實證研究,彌補了目前傳媒素養教育在高中階段存在的不足,為傳媒素養教育在高中階段的課程設置、理論建構、途徑與方式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與發展方向,具有較高的理論與實際推廣價值。
本書整合了傳媒素養教育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具體來看,該著作具有以下獨特之處:首先,完善傳媒素養教育相關概念與理論,重塑新媒介環境下傳媒素養教育的變化與發展。其次,指導性實踐性較強,根據時代特性創新傳媒素養課程與教學理論,促使提高傳媒素養教育與高中生學習生活的適配性。再次,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將建構出的傳媒素養教育課程與教學理論應用于實際教學過程中,在實踐中進行反思與提升完善理論。
《傳媒教育學·普通素養篇》突破了傳統的研究范式,作者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結合傳媒素養教育理論與課程框架,為我國傳媒素養理論的科學化、課程建構的合理化及傳媒教育后續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本文為2017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一帶一路國際化背景下廣播電視專業學生的國際競爭力研究”(項目編號:2017SJGLX212)的階段性成果]
(強海峰/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張超/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在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