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王鑫
【摘要】社會化媒體盛行的今天,真相從“神壇”跌落,社會進入后真相時代,即立場、情緒取代了真相和事實。通過描繪國內外對失實新聞的核查機制,并嘗試提出一種基于社交關系的“眾包型”事實核查流程,充分利用社交媒體上的盈余資源對失實新聞進行核查。
【關鍵詞】失實新聞;事實核查;眾包;認知盈余
在社會化媒體盛行的今天,真相、事實被立場、情緒所取代?!昂笳嫦唷保≒ost-Truth)一詞在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中使用頻率急劇上升,一躍成為《牛津詞典》2016年度詞語。社會步入“后真相”時代,傳統現代主義支配下的客觀新聞學逐漸演變為后現代主義支配下的對話新聞學,新聞事實與新聞真實逐漸讓位于情感、觀點與立場。[1]社會化媒體中的海量信息裹挾著層出不窮的假新聞,極大地破壞了健康的新聞傳播生態。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優質的新聞必須反映社會各個層面的真實景象,斷章取義、歪曲事實是新聞失實,缺少新聞要素是新聞失實,反映事物假象同樣是新聞失實。[2]失實新聞的泛濫嚴重破壞了信息輿論環境。本研究旨在描繪國內外應對失實新聞的事實核查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種基于社交媒體中盈余資源與社交關系的“眾包”型事實核查流程。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對國內外事實核查的相關經驗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國外應對失實新聞的事實核查機制
失實新聞對于信息生態的危害不言而喻,有效應對失實新聞的泛濫迫在眉睫。人類面對的問題往往具有同構性和相似性,中國的新聞傳播革新需要以更加廣闊的視野積極借鑒國外經驗。
(一)制度框架:西方“事實核查”制度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社會掀起了大刀闊斧、浩浩蕩蕩的“進步運動”,運動倡導公平、正義、民主、專業,并鼓勵知識分子發揮先鋒作用。出于新聞行業內部的自律和對技術進步的回應,“事實核查”制度在美國興起。20世紀20年代,《時代周刊》和《紐約客》等雜志最先在工作流程中引入該制度。到了30年代,美國全國性雜志已有了成型的核查機構。[3]如今在“后真相”時代的沖擊下,西方傳統媒體重新舉起新聞真實的大旗,事實核查也成為其捍衛榮譽的最后一道關卡。
“事實核查”流程包括事前核查和事后核查。其中事前核查包括記者對至少兩個信源的檢驗——“雙重檢驗”和成稿之后編輯進行的事實核查。這屬于新聞機構的內部核查,其中蘊含新聞從業者對新聞專業主義的追求。而事后核查則順應了互聯網時代“液態”新聞業的特點,主要是在報道發表之后進行的事實層面的核查和訂正。目前,事實核查的對象已不再局限于專業媒體的報道,也包括公民新聞以及公眾人物的言論等。
隨著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事實核查”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從早期的文獻核查、回訪到現在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核查,“事實核查”效率進一步提高,其精確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上升。
西方“事實核查”制度貫穿著新聞工作者和新聞機構對于專業主義理念的堅守,有益于營造健康、真實、正義的新聞輿論環境,然而對于我國而言,學習西方“事實核查”制度具有一定的難度。首先,人工進行事實核查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且對核查人員的專業性要求較高。美國大部分的事實核查從業者都是具有豐富報道經驗和極高新聞敏感的職業記者。英國獨立事實核查組織“全部事實”(Full Fact)有11名工作人員,他們每周都要發布大約40篇核查報道,工作量可想而知。其次,人工智能事實核查技術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部分業界人士擔憂人工智能無法處理復雜的價值判斷問題,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給予算法正確的價值引導,仍是我們需要討論的問題。目前,美國杜克大學記者實驗室正在研究自動化事實核查項目,目的是使受眾能夠直接在觀看新聞的同時從屏幕上看到事實核查情況,其負責人也表明人工智能核查技術在短時間內已取得極大的進展。
(二)案例分析:社交媒體通訊社Storyful
社交媒體通訊社Storyful網站的事實核查以公民新聞為主要對象,以下將以Storyful為例進行分析,總結可供我國學習的相關經驗。Storyful誕生于社交媒體時代,是一個致力于搜集社交媒體上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并進行核實的新聞機構。它利用獨特的數據訪問技術對世界各地社交平臺上的實時內容進行分析,并配備有包括專業記者、分析員、內容戰略家在內的全球性團隊。該網站基本的工作流程為利用自行研發的信息檢測工具Newswire對各大社交平臺進行實時監控,記者與編輯團隊對信息內容中的一些要素進行甄別與判斷,如網民的地理位置、內容話題與標簽以及關鍵詞搜索,同時通過與世界各地的媒體記者共享信息來核實新聞內容。[4]
2017年11月,騰訊網媒體峰會邀請到Storyful CEO Sharb Farjami,他表示目前Storyful網站正在實行“技術人工”的雙重審核,雖然人工編輯審核仍是事實核查的核心,但技術團隊也在陸續壯大。技術將作為輔助力量貫穿監控、審核等各個環節,提高“事實核查”的效率和精確度。[5]
將Storyful對公民新聞的“事實核查”經驗遷移到我國當前的新聞傳播環境下,我們可以發現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技術人工”已成為事實核查的一個必然的發展方向。然而,目前的“事實核查”技術仍停留在對新聞內容中一些硬性信息的核實上,如地點、時間等。技術核查仍難以達到人工編輯的核查深度。再者,人工核查在我國還難以普及,一方面是由于社交網站產生的巨量信息每日都“爆炸式”增長;另一方面則是事實核查在我國并未完全形成一個專門的崗位,大多數情況下記者和編輯承擔了事實核查的工作,且不同的新聞媒體機構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套核查方法,無法進行跨平臺的高效合作,故新聞編輯部有限的人力難以完成先搜集有效信息再進行事實核查的繁重任務。
二、國內事實核查的相關經驗
(一)騰訊新聞全民新聞查證平臺“較真”
騰訊新聞2015年推出的《較真》欄目是一個致力于新聞查證和事實核查的全民平臺,目標是對各種虛假新聞、缺陷新聞、謠言、釣魚帖、營銷帖進行查證和快速打擊,對人們感興趣的、但缺乏必要新聞要素的消息進行溯源和核查。這是我國出現的較為明確的針對社會化媒體中失實新聞的事實核查平臺。2017年1月份“較真”升級為事實查證平臺,與政府部門、權威媒體、專家學者合作,對不實信息主動出擊,形成立體化的辟謠傳播出口。
《較真》欄目有三類“查證者”:一是欄目的記者編輯,二是外圍公民記者,三是與欄目合作的專業機構、政府部門等。欄目鼓勵用戶自行對可疑新聞進行查證,撰文發表。文章一般遵循“流傳報道基本判斷查證過程結論參考資料”的格式,其行文已有相對固定的框架?!拜^真”中每篇“打假”文章旁都附有標簽,其中涉及“健康”“食品”“社會”的文章最多。
互聯網的去中心性、平等性、無界性無限地延伸了信息傳播的廣度,真實新聞并不都會比虛假新聞傳播得更快。失實新聞的傳播速度與范圍已完全超出新聞傳播者的控制能力,只有快速打擊、真實信息全面覆蓋,才能保證繁重的事實核查流程得到有效的結果。然而,目前“較真”平臺上的文章類型仍局限于少數幾個方面,且其傳播范圍依舊有限。
(二)微信小程序“西方媒體查一查”
微信小程序2017年1月9日正式上線,用戶可以在微信上體驗各種各樣不用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拔鞣矫襟w查一查”操作原理較為簡單,主要是為用戶提供一個包含眾多西方媒體基本資料的數據庫,其中包括200多家媒體的數據以及近千個假新聞網站的URL數據,用戶可以通過輸入新聞的網址來獲知該條新聞的傾向性和所屬媒體的可信度,其數據庫容量也在不斷增加中。
“西方媒體查一查”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新聞事實核查途徑,即通過無須下載安裝應用,只需要輸入新聞網址就能判斷可信度高低的方式。該小程序背靠微信巨量的用戶群,將微信平臺作為用戶入口,簡便迅速,降低了用戶使用的復雜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用戶畏難的心理負擔,對于我們應對失實新聞的相關嘗試具有一定的啟發。
三、“眾包型”事實核查流程
2017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網絡虛假新聞泛濫成災,流量巨頭Facebook和谷歌成為眾矢之的,兩家公司被指控它們所采用的自動聚合算法給用戶推薦了大量存在重大偏差的假新聞,間接影響了總統大選的結果。在國內,由企鵝智酷發布的《2017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調查顯示,中國自媒體用戶中,有大約56.1%的用戶對自媒體內容的質量表達了明確的擔憂心態,并認為需要改進。不論國內國外,社會化媒體都成為虛假新聞與謠言泛濫的重災區。
(一)集體的智慧,“眾包”的力量
學者喻國明認為,互聯網作為一種高維媒介,構造和激活了以個人為基本單位的社會傳播的全新格局。[6]凱斯·R.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認為個體間的互補而進行的協商能夠產生良好的效果。[7]美國學者克萊·舍基被稱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他在《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一書中指出,“我們的能力在大幅增強,這種能力包括分享的能力、與他人互相合作的能力、采取集體行動的能力,所有這些能力都來自傳統機構和組織的框架之外”,用戶的“認知盈余”累積起來能產生巨大的作用。[8]數字化時代,網絡的分布式系統成為個人力量的集合器和放大鏡,集體智慧散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氨姲本褪羌w智慧的再現,這一詞匯最早出現在美國《連線》記者Jeff Howe的文章中,指的是企業利用互聯網將工作分配出去、發現創意或解決技術問題的一種商業模式?!氨姲钡牧α吭诨ヂ摼W時代新聞生產與傳播過程中越發顯現。
維基是一種支持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的超文本系統,它以開放、平等的特點使人們可以同時呈現不同的觀點,促進了知識生產的協作。維基百科是維基技術最成功的應用,是全球網絡上最大且最受歡迎的“參考工具書”。截至2018年3月,維基百科已收錄超過557萬個英文條目,中文條目也即將突破100萬。維基百科的“眾包”寫作模式打破甚至超越了“不列顛百科全書”式的精英文化生產模式。
美國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致力于對社會化媒體中的信息內容進行聚合、優化,并為用戶提供一種再加工式的信息服務。BuzzFeed網站的信息分為內容劃分和標簽劃分,其中標簽分類方法利用網站用戶的力量使原本紛亂復雜的新聞內容變得條理有序。用戶可以通過給新聞貼“標簽”,對新聞內容進行自己認可的分類。這種“眾包”式的新聞分類方式,一方面減輕了網站編輯人員的工作負擔,降低了網站運營的成本,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普通用戶搜索信息、獲取信息的成本。
美國互聯網第一大報——《赫芬頓郵報》在2005年創建之初就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新聞報道模式,即一種開放、協作的“眾包”模式?!逗辗翌D郵報》稱自己的工作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共同的事業,網站依靠博客作者、公民記者共同進行新聞內容的生產。
國內最為典型的采取“眾包型”內容生產方式的媒體平臺是梨視頻。梨視頻是澎湃新聞原CEO邱兵的短視頻創業項目,主打資訊閱讀,其短視頻生產者由專業編輯團隊與遍布全球近100個國家、超過2萬名的核心拍客共同構成。全球用戶都可以通過“報料”成為拍客,拍攝的視頻素材通過編輯團隊審核、剪輯和再加工后,通過24小時內的播放量領取獎勵。2017年10月28日,梨視頻獲得“2017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
以上案例充分展現了信息傳播碎片化的數字時代中集體智慧的力量,網絡成為連接個體的社會紐帶,不僅是個體吸納和社會能量的接收器,也是個體能量放大為社會能量的轉化器。
(二)構建一種“眾包型”的事實核查流程
本研究嘗試提出一種“眾包型”的事實核查流程,以碎片化信息時代用戶的認知盈余為基礎,利用用戶承擔責任、自我塑造、交流互動等心理鼓勵其進行事實核查、結果分享,并輔之以專業編輯團隊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新傳播技術進行的事實核查。
1.用戶心理分析
克萊·舍基的《認知盈余:自由時間的力量》一書中提到美國人每年大約花費2000億個小時看電視,而維基百科總花費時間只有大約1億小時。[9]隨著社會的進步與高等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有知識和空閑時間的人們愿意通過互聯網進行知識的分享和再創造。心理學的動機理論認為動機是驅使人從事各種活動的內部原因,其中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的內在需要所引起的動機,外部動機指的是個體在外界的要求或壓力下所產生的動機。我們可以利用用戶的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鼓勵其參與失實新聞的事實核查。
(1)個人心理動機。
企鵝智酷發布的《2017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評論文章比單純的消息更容易促使用戶主動點擊閱讀,且有70%以上的用戶會有意瀏覽新聞下方的評論區。對于用戶喜歡看評論的原因,《報告》顯示“判斷新聞對錯和價值”的用戶占比78.6%。用戶具有辨別新聞對錯的意識,而不是一味隨波逐流、被意見性信息牽著鼻子走。勝任感理論認為,人對于某一項工作的勝任感產生于個人能力處于工作難度邊緣的時候,當工作順利完成,個人能夠獲得最大的滿足感。對社會化媒體中失實新聞的“全民打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受眾的“勝任感”。除此以外,大部分受眾具有相當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如果能引導受眾將其責任感傾注于打擊失實新聞、維護健康有序的新聞傳播環境,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辦法。
(2)社會心理動機。
交流與溝通是人的天然本能。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沙利文提出的人際關系理論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可以靠人的社會關系來解釋和說明。傳播學中的符號互動論融會了社會心理學的理念,認為人類傳播通過符號及其意義的交流而產生。用戶在網絡世界中建立的社會關系需要得到長久的維持和經營,這就要求他們與人互動,而不是偏安一隅。
2.特殊的用戶群體:充分發揮KOL的作用
KOL即Key Opinion Leader,指的是在某行業或領域具有關鍵性話語權的意見領袖。傳播學效果研究的兩級傳播理論認為,大眾傳媒傳播的信息不是直接傳遞給受眾,而是要經過意見領袖這一環節?;ヂ摼W時代,信息傳播網狀化,傳播通路四通八達,意見領袖群體越發多樣化。隨著互聯網發展的進一步深化,垂直細分領域中擁有專業知識的人成為新的意見領袖。
在對失實新聞的事實核查流程中,可以邀請在各個垂直細分領域具有關鍵性話語權的意見領袖參與進來,通過構筑KOL與粉絲間的“強社會關系”凝聚共識。這樣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普通公眾加入到公民編輯隊伍中,也可以促進整個事實核查流程中的良性互動。
3.利用用戶社交關系擴大傳播渠道
學者彭蘭認為,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大眾傳播渠道重新建立在了人際傳播網絡之上。社會化媒體作為失實新聞的高發區,它的人際傳播渠道也可以為打擊失實新聞提供相應的回路。前文提到的“西方媒體查一查”小程序優勢就在于背靠微信海量用戶群。故事實核查流程也可依靠社會化媒體中的巨量流量,加速真實信息的傳播。
(三)專業事實核查員可借助新技術降低工作強度
包括大數據、定位技術、肖像識別技術等在內的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為傳統的事實核查在數字時代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路徑。
首先,專業團隊可以利用定位技術、肖像驗證技術以及數據取證技術等多項新技術來對新聞的硬性要素進行快速核查。其次,事實核查員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當前失實新聞的傳播熱度,并以此來確定打擊失實新聞的先后順序,先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大數據技術的核心功能是基于相關關系的預測,大數據時代新聞將更加精確并具有預測性。
此外,區塊鏈技術可以用于事實核查之中。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技術?;谛湃螜C制的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和不可更改這兩個核心特征,它可運用于媒體信源認證以及公民新聞審核等方面。事實核查流程可采用區塊鏈技術對信息來源進行追溯,從而確認信息真偽。
新傳播技術作為“眾包型”事實核查流程的必要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工核查的弊端。智能平臺中“人機結合”的事實核查可以兼顧效率和質量,加強對信息內容的把關和審核,既發揮了新技術的優勢,又彰顯了人的智慧,實現了人與機器的優勢互補。
四、結語
大眾傳媒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性加工與報道,向大眾提示外部世界的擬態環境。盡管擬態環境并非對外部世界全景式的刻畫,但它的健康與否關系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媒體中泛濫的失實新聞嚴重破壞了新聞生態,造成擬態環境的失衡。擬態環境的失衡易導致大眾對現實環境的判斷錯誤,產生信息恐慌和錯誤的價值判斷。
本研究首先借鑒國內外針對失實新聞的相關經驗,在西方“事實核查”制度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匯聚公眾認知盈余的“眾包型”事實核查流程。由于已有的事實核查網站和應用的使用度以及公眾知曉度仍比較有限,故我們可以利用社會化媒體中的人際關系進行信息的核查與傳播。其次在重視群體智慧的同時,也可以利用蓬勃發展的新傳播技術使事實核查更加精確與高效。人機結合,守住新聞真實的底線,才能真正營造一個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史安斌,錢晶晶.從“客觀新聞學”到“對話新聞學”:試論西方新聞理論演進的哲學與實踐基礎[J].國際新聞界,2011(12).
[2]劉林晶,陳陽洋.以“新聞本質失實”的視角觀照虛假新聞[J].新聞愛好者,2015(7).
[3]周煒樂,方師師.從新聞核查到核查新聞:事實核查的美國傳統及在歐洲的嬗變[J].新聞記者,2017(4).
[4]李軼凡,孫雪.“Storyful”們:社交媒體時代的把關人[J].科技傳播,2014(15).
[5]周睿鳴,劉于思.客觀事實已經無效了嗎?——“后真相”語境下事實查驗的發展、效果與未來.[J].新聞記者,2017(1).
[6]喻國明,張超,李珊,包路冶,張詩諾.“個人被激活”的時代:互聯網邏輯下傳播生態的重構——關于“互聯網是一種高維媒介”觀點的延伸探討[J].現代傳播,2015(5).
[7]凱斯·R.桑斯坦.信息烏托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6.
[8]克萊·舍基.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56-157.
[9]克萊·舍基.認知盈余:自由時間的力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