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丹
從退役軍人成功轉型“創業明星”,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黃鋪鎮云峰村的朱慶峰不愧為農村創業者的典范。朱慶峰說,正是部隊的培養與歷練才成就了他的今天。
立志退伍不褪色
朱慶峰1998年12月應征入伍,2000年7月入黨,2003年12月復員。在部隊鍛煉了5年,成就了朱慶峰健壯的體魄、開闊的視野、堅強的意志,這些都是他無形的財富。他先經營了摩托車修理店,后又外出打工,在北京房山區租了一間門面房,專門經營家鄉天柱山的特產。雖然每天看著城市里繁華的景象,但朱慶峰還是心系家鄉。身為退役軍人,朱慶峰仍常常穿著一身迷彩服。他總想:應該為家鄉做點什么,才能對得起這身迷彩服。
2011年,在了解到土雞和土雞蛋在城市里很有市場后,朱慶峰毅然回鄉發展土雞養殖業。然而創業多艱,修路和蓋雞舍花光了他多年的積蓄,他遭遇了資金瓶頸。軍人出身的朱慶峰,在困難面前沒有退縮,硬是憑著一股韌勁堅持了下來。為了養出優質土雞,朱慶峰不僅向周邊有經驗的養殖戶學習,還不斷摸索生態養殖方法。他舍棄價格低廉的工廠化加工飼料,采購新鮮玉米、稻谷來喂養土雞。采用金銀花、魚腥草、板藍根等中草藥對雞進行防疫。看著雞苗一天天長大,新的問題又擺到了朱慶峰面前,怎樣打響土雞品牌把這些土雞賣出好價錢呢?為了培養出健康、優質的正宗土雞,除了努力學習探索土雞養殖技術以外,朱慶峰和妻子每晚都睡在雞舍旁,半夜起來巡邏好幾次,觀察雞群動態。在妻子的支持下,養雞場逐漸走上了正軌。然而,怎樣打響市場“第一槍”仍是個問題。朱慶峰果斷決定“賠本賺吆喝”,以50元每只的價格把土雞賣給附近的百姓,只為贏得口碑、打開銷路。散養土雞養殖周期長、成本高。這樣做,利潤非常微薄,但很快得到了周邊消費者的認可。經過幾年的發展,朱慶峰的養雞場初具規模,市場不斷擴大,口碑也越來越好。
帶領鄉親“觸網”共致富
2014年,朱慶峰組織周邊具有一定規模的散養雞農戶,成立專業養殖合作社,并統一注冊商標、制作精美包裝、制訂統一管理標準,既打造了品牌,又保證了質量。集中銷售、抱團發展,既提高了訂單滿意率,也保證了雞蛋新鮮度。目前,合作社的養殖范圍更是擴大到了山羊、肉牛等多個種類。這時,朱慶峰心頭縈繞的仍是自己的創業初衷:一個人富起來并不難,難的是怎樣把事業做大,帶領更多鄉親共同致富。
2015年下半年,在參加完潛山縣組織的電商培訓班之后,朱慶峰看到了農產品進城的希望。2016年2月,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他在老家牌樓街道租下一間門店,開始把土雞養殖和電子商務結合起來,讓自己的土雞“上網”。
安裝在養雞場和電商服務站的高清視頻監控設備,讓消費者可以清晰地觀看土雞全天候林間放養、選取處理和稱重包裝等過程,從而能夠放心購買。同時,他利用自己注冊成立的電子商務平臺,在銷售“云峰土雞”的同時,也為周邊農戶代銷農產品,幫助他們增加收入。
農村的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品種多、質量好、市場有需求,但產量不大,而且分散在一家一戶,有的季節性又強,如果沒有人牽線搭橋,很難變成實實在在的收入。隨著電商不斷深入農村,朱慶峰看到了新的機遇。群眾有什么他就賣什么;市場需要什么他就動員村民干什么。當地生產的野茶、菜籽油、茅草菇、水萩粑等,通過朱慶峰的網店銷往全國。
農特產品銷路遍及全國
短短兩年時間,在帶動周邊村民共同發展的同時,朱慶峰自己也收獲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很多社會榮譽。他的電子商務代購代銷業務量迅猛增加,由2016年的2276筆增長到2017年的2.2萬多筆;銷售額也由50余萬元增長到500余萬元,均實現了近10倍的增長,農特產品銷路已遍及全國27個省(區、市)。
朱慶峰所在的云峰村地處丘陵山區,背靠大別山余脈,全村800多戶人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00來戶。鄰近的和平村地理位置偏僻,資源貧瘠。多年以來,他對上門求教養殖技術的村民傾囊相授,第一時間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積極投身精準扶貧,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注重引導和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通過“電商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由朱慶峰免費搭建雞舍、提供雞苗、給予技術指導,并以高于市場價回收、代銷成品雞和土雞蛋,累計幫扶帶動40余戶貧困家庭發展土雞養殖。
朱慶峰還通過扶貧小額信貸“戶貸企用”相關政策對接12戶貧困戶,累計幫助他們戶均增收9000元。同時吸納貧困戶就近就業,除了優先向周邊貧困戶提供零工機會以外,還吸納了2名貧困戶在養雞場長期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