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奇 葛夢嘉 肖愛民 劉鵬林 饒蕾 麥合普熱提 艾力



摘要:針對當代柯爾克孜族研究“飾”重于“技”,以及史學研究注重文獻研究而較缺乏實證考據的研究現狀,文章采取文獻與實物研究相結合更側重實物研究的二重考證方法,對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縣、阿合奇縣、烏恰縣等相關縣鄉的傳統地織機織造技藝進行田野考察,并與傳承人交流學習,分析新疆柯爾克孜族傳統織造技藝的織造流程與織機類型對布幅的限制,并由此來分析柯爾克孜族傳統袍服的結構,佐證布幅決定結構這一概念。通過對其傳統織造技藝的分析,得出地織機織造的局限性影響布幅的幅寬,幅寬決定了服裝的整體結構。
關鍵詞:柯爾克孜族:地織機;袷袢;布幅;新疆
中圖分類號:TS941. 5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1-7003( 2019) 09-0103 -07
引用頁碼:091303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會直接影響到本民族的傳統紡織技藝,從而間接決定了本民族傳統服飾的形成。從相關考古資料來看,農耕民族因山地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其最初紡織技術的產生是以原始腰機為主的機型。游牧民族因主要生活在遼闊的草原牧場,沒有相對固定的生活環境,其早期的織機及工具以便于攜帶搬運的地織機為主。中國境內的柯爾克孜族主要聚居在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山脈的崇山峻嶺之中,世代以游牧為主。現今中國的柯爾克孜族大部分居住于新疆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部分散居于南疆的烏什、阿克蘇、英吉沙、塔什庫爾干、皮山等縣和北疆的特克斯、昭蘇、額敏、博樂、精河、鞏留等縣及牧區,主要從事畜牧業,少數人從事農業和手工業。
就新疆柯爾克孜族所使用的傳統兩點式及三點式地織機來看,織物幅寬與面料提花的局限性直接影響到服裝的裁剪結構及刺繡等裝飾圖案的形成與發展。針對柯爾克孜族傳統織造技藝及地織機相關的研究[1-2]主要涉及其織造技術,但并未與其傳統服裝的裁剪形制加以論述互證。同時,學界側重于服裝裝飾紋樣的研究,以至許多重要的傳統編織技術研究與服裝結構的對比分析暫時處于缺乏互證的匱乏狀態。為此,本文通過對柯爾克孜族傳統地織機織造技術的研究來分析其傳統袍服形制的形成,得到互為佐證的觀點,并作為相對真實的考據。
1 新疆柯爾克孜族生活地域分布情況
柯爾克孜族與吉爾吉斯族為同族源的跨國民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境外的吉爾吉斯共和國。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的柯爾克孜族共有約16萬人,其中約78%的人口居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內(以下簡稱“克州”)。而克州境內又有將近90%的人口居住于農牧區,主要從事以畜牧業為主的生活方式[3]。基于游牧經濟基礎,因而柯爾克孜族毛紡織品原料均源自家養畜牧牲畜。在克州的畜牧區,牲畜毛至今仍作為大宗流通貨品。
中國的柯爾克孜族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地區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的克州。克州下轄一個縣級市即州府駐阿圖什市及阿克陶縣、阿合奇縣、烏恰縣三個縣。克州境內多山,山地占全州總面積的90%以上,同時克州也地處帕米爾高原,屬于高原山地。以此為背景從而產生出與高山游牧相適應的手工紡織的生產工具。新疆的柯爾克孜族主要聚居于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烏恰縣境內,地理位置處于塔里木盆地西端的天山南麓與昆侖山北麓兩大山系的結合部位,全縣最低海拔1760 m,最高6 146 m[3]。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涼短促。因此,柯爾克孜族傳統服裝面料均為厚實的動物皮毛,如羊皮、狼皮或是由地織機織造的羊毛織物為主。傳統的服裝結構皆以布幅為準繩,恪守著中華民族傳統服飾“十字型平面直線結構”。
2 地織機織造與布幅決定服裝結構
地織機作為最原始的織造方式之一,在中國紡織技術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最早在商周時期的新疆已出現地織機。新疆鄯善地區的山普拉墓地出土了一些類似地機的木質構件。日本的相關學者也認為中亞、西亞的游牧民族使用三點支持的地機,并認為在那個時代不存在卷布軸[4]。根據織機的支撐方式,新疆柯爾克孜族的地織機可分為兩點式地織機與三點式地織機。這兩種地織機的織造原理相同,差別僅在于支撐線綜的支點不同。地織機多見于游牧民族所用,因地織機收卷后便于攜帶,同時展開織造時體積較大,因此地織機多產生于幅員遼闊的草原牧場。日本絲綢之路研究中心發布的第二十六卷中,關于沿絲綢之路手工織機調查記錄的兩種“地織機”常用于織造窄幅布[4]。此種織機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吐魯番地區沿絲綢之路一直到黑海東岸均有使用[5],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縣、阿合奇縣等地區也均見地織機的使用。
2.1 地織機的織物特征
柯爾克孜族在歷史上并未使用紡車紡線,而一直使用木質或石質的紡輪進行紡線。柯爾克孜族地織機可織成平紋織物與平紋地提花織物,因織機織造技術的限制,織物均為經線顯花。新疆的柯爾克孜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均將這種織物稱作“帕拉孜”,意為“羊毛的織物”,其織物組織結構較為厚重,以羊毛和駱駝毛為主要原料,少數使用棉線。羊毛及駱駝毛需用木棍拍打疏松(圖1),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也采用吊在房頂上的大弓弦彈撥弓弦進行疏松的,之后用紡輪紡成線以備用(圖2)。 據田野考察所見,柯爾克孜族地織機織物主要分為平紋織物與平紋地提花織物。平紋地提花織物根據地組織結構有平紋地、斜紋地與緞紋地之分。平紋地提花織物因其地部平整有序而花部紋路清晰,是三種結構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從圖3可見,用作服裝面料的為平紋織物,而用作裝飾掛毯、地毯、褡褳的因其裝飾的需求性都為平紋地提花織物。
2.2 地織機的織物規格
地織機織物受織機織造技術的限制,由于是手工織造,織物整體尺寸受織者自身生理條件及織造效率的限制,手工投梭、打緯以至于布幅的寬度通常不會超過織造者的半個臂長,約35 cm。柯爾克孜族地織機的織物大致可分為三種:其一是用作服裝面料,布幅寬度為地織機織造的最大限值( 30 -45 cm);其二是用作掛毯等生活用紡織品,布幅寬度根據所需用途不同較為隨意(20 - 30 cm);其三是織造捆綁氈房的織帶,此種織帶幅寬較窄(5 -15 cm)。從博物館館藏實物及田野考察可見,其織物規格未有超過此范疇的情況。在紡織歷史的發展中,織機、織物的織幅是研究紡織技術發展的重要依據。織幅不單是織物的寬度指標,因為織物受制于織機結構的變化,所以也是織機形式的直接反映[6]。
在地織機織造過程中,因沒有高效的引緯工具,手工投梭打緯(圖4)。在保持高效織造效率的前提下,布幅越窄越容易引緯,織造效率越高。
2.3 地織機的織造原理
新疆柯爾克孜族人們至今仍使用地織機來織造生活中所需的面料(圖5)。地織機的主要機件結構為:撐經軸(固定紗線與織物的木樁)、手提線綜、分經棍、打緯刀。地織機織造技術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使用了綜桿、分經棍和打緯刀,這使得綜桿織機具有機械的功能[7]。
織造準備過程中,用木樁在地上固定四點,用作整理經線及制作手提線綜(圖6)。織造時根據經線的長度,將經軸固定于地上兩點并將經紗幅面繃緊,使其平整,即可開始織造。
地織機的織物上機時為環繞式,即經線為圈形,織工在織造過程中呈環繞式來織造,因此地織機中也不存在卷布軸的使用。此種織造方法織造完成的布料長度即為整個織機匹長的兩倍。通過對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縣、阿合奇縣等地區地織機的考察及分析,本文認為雖然分為兩點式地織機與三點式地織機及不同的織造者在織造過程會有細微的技術流程差異,但相關織造原理及地織機的基本構成部件是相同的,基本包括以下幾部分:
1)手提線綜:相當于織機中的綜版,起到牽引經線的作用,使織機出現線綜梭口(圖7)。
2)分經棍:即在整理經線時使相鄰經線纏繞在分經棍上的方式為上下交錯的方式,奇數經線由分經棍的下方繞過(圖8(a)),偶數經線由分經棍的上方繞過(圖8(b))。如此方式整理經線后,經線即可由分經棍分為上下兩層,這就是在織造時所產生的自然梭口。通過線綜梭口與自然梭口的交替運動,實現紗線的一上一下,即完成一次平紋組織的織造。
3)打緯刀:通常為木制,呈現為刀狀或窄木板狀,用于在織造過程中將緯線打緊。通常情況下打緯刀也承擔經線開口作用,在織造過程中使梭口變大,更為清晰以便于引入緯線。
4)二個撐經軸:用于將整個布幅的經線固定撐平,因所見的地織機均是呈環繞式織造。
5)在地織機的織造過程中,因缺少筘來固定布幅的幅寬,所以也可見織造者用布條將經線的寬度稍作固定,使織造完成的面料布幅的寬度差異減小(圖9)。同時,在織造過程中,布條相當于尺子,在打緯織造時以幫助調整手勢的松緊。
2.4 地織機的織造過程
織造時將兩端的經軸按布幅的長度固定于地上某處,由于分經棍在經線上機時將經線自然分為上下兩層而產生自然梭口,并且兩支點及三支點將地織機的線綜支撐,從而出現線綜梭口,即可開始織造。
1)分經棍形成自然梭口,通常地織機的自然梭口不夠清晰,需要借助開口木板立起使自然梭口增大,便于引入緯線。
2)將開口木板放平,下壓經線,如此線綜梭口則清晰,之后打緯即完成一次完整的平紋織造流程。地織機的經線呈環形,通過不斷地移動經線,即可完成織造。
3)織造提花織物時,依次用挑花刀將需要顯花的經線挑起,因織造者在長期的織造過程中早已將意匠圖牢記于心,遂并不需要借助意匠圖紙來完成織造挑花。
3 布幅決定服裝結構的文化分析
3.1 柯爾克孜族袷袢的基本形制
對于生活在廣袤天山南北牧場的新疆各族人民來說,袷袢是新疆眾多少數民族普遍穿著的一種服裝款式,傳統的柯爾克孜族袷袢為平袖,對開襟(圖10)。衣身結構肥大,衣長幾乎均在膝蓋位置以下,通身無扣、無口袋、無省道,男女所穿袷袢結構相同(圖11)。袖子非常長,長過手部15 - 20 cm。在19世紀下半葉,袷袢變得越來越小,袖子變短使行動更加方便[8]。與西南地區的服裝結構相比,新疆少數民族的服裝結構相對簡單。或許是因為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均是以農耕生活方式為主,農耕的生活方式必然會使服裝結構趨于復雜化。而游牧民族因其沒有固定的生活場所,服裝結構需適應其生活方式,其結構基本處于較為原始的單一狀態。
標本的主結構為對襟平袖,此件柯爾克孜族刺繡袷袢布幅最寬處為38 cm,前后衣身以中心線為基準,各用四個完整的布幅拼縫而成,是典型的三開身連肩袖十字型平面結構。在標本的衣身背面,可見居中的拼合線,如果面料的幅寬足夠大,則袷袢的后中是不會破縫的,即此件袷袢的衣身由兩個布幅構成。
袖長是以布幅而定,袖口的拼接是為了滿足袖長的尺寸。袖子無肩縫,服裝的結構常依料而裁剪,通袖尺寸一般受布幅限制,通袖長一定小于或等于布幅寬度:而長袖則要求在布幅范圍之外單獨“拼袖”。傳統袷袢連肩袖的造型結構相對于目前受西方立體裁剪而產生的绱袖的結構來說,傳統的連肩袖袷袢對人體的包容性與適應性更強,因不設定肩部的具體位置,連肩袖的裁剪方式使得人體著裝后,肩部的位置可為任意點。在保證布幅完整的狀態下,強調“人以物為尺度”的理念。袖子的結構由兩幅布料拼縫而成,因袖子為連身袖,則袖子的寬度是由布幅的寬度而定,接袖的位置并非是隨意依據美觀而設定,而是根據布幅的寬度來決定接袖的位置。不同類型的民族服飾袖襠結構具有一個共同的結構特點:無論是一開身還是兩開身的民族服裝,其袖襠結構所處的腋下位置也正是衣袖斷縫的位置,斷縫是解決幅寬不足的一種方法,即可減少對布料的裁剪破壞。人們在反觀存留下來的傳統服裝時,通過斷縫位置的測繪,也可以推測出手工織布的大致幅寬[9]。通袖長為152 cm,根據人體數據比例分析,此袖長應在手腕處。
3.2“人以物為尺度”的節儉思想
柯爾克孜族地織機所織造的傳統羊毛織物作為服裝面料只為其中一種功用,地織機的織物同時也用來制作掛毯、褡褳、床毯、糧食袋等。因此地織機的幅寬更具有普遍性與通用性。手工織造的地織機面料的幅寬很窄,但柯爾克孜族所生活的高原環境及漫長的冬季又需厚重的羊毛織物做成的袷袢才能抵御牧區高寒的自然氣候。袷袢結構寬大,整件袷袢的結構線基本都是由布料的幅寬而決定的,袷袢前衣身的左襟與右襟布幅幅寬有1 cm的差距,細微的差距是由于在使用地織機手工織造的過程中,布幅的幅寬由于打緯的力度、手工投入緯紗收緊力度的不同、缺少筘用以固定面料的幅寬等因素而導致。由圖12(b)可看出,此件袷袢的結構是基于對布幅的完整利用。
在基于田野考察的實物樣本的數據采集中發現,在時間維度上,越早期的服裝對于布幅使用的完整程度越高,傳統的造物思想節約用度、輕用民力,在裁剪結構和簡約的工藝背后,蘊含著中國傳統設計中“節用”與“慎術”。傳統的服裝以布為尺度,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服裝的設計是依據布幅而決定的。當下的服裝設計,更多的是以人為尺度,服裝的款式與結構更多是從設計角度來考慮,而非“敬物尚儉”。
3.3 柯爾克孜族袷袢結構單一性及其原因
各民族生活背景及文化的迥異性會直接作為表征反應在服裝上,新疆地區的柯爾克孜族在歷史上多生活在天山南北的牧場,并且隨著四季的變遷不斷遷徙轉場游牧,從而使服裝具有強烈的游牧色彩。同時,天山山區地理環境復雜,自古以來交通不便,因此在相對單一的環境中,制作服裝的手織物、服裝的結構、裁剪方式都保存著相對古老的制衣古法。從考古出土的袷袢結構到如今田野考察所見牧民穿著的袷袢,其織物的特點及服裝的裁剪方式均未發生很大改變。究其原因,正是因游牧的生活方式并未發生太大改變,從而使織造服裝面料的地織機類型延續百年未發生變化,因此服裝的結構并未發生太多改變,近代以來袷袢在結構上產生最大的變化僅在于由傳統的連肩袖轉變為绱袖子。少數民族紡織技術在織機類型上的穩定延續,從而成為服裝結構形態保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4 結語
新疆柯爾克孜族傳統服裝袷袢的結構形制與布幅的寬度之間有著密不可分得聯系,即布幅決定結構。在保證布幅完整的前提下,布幅即決定了傳統袷袢拼袖及后中線的位置。新疆柯爾克孜族傳統的兩點及三點式地織機因織機織造技術的限制,所織布料幅寬最寬僅為半臂長(約40 cm),可織造出平紋與平紋地提花織物。其織物除用作服裝面料外,也根據裝飾需求的不同在生活中有多種用途。
參考文獻:
[1]賀婧婧,王博.小河毛織機的探索[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2):17-34.
HE Qianqian, WANG Bo.A study of wool looms in Xiaohe cemetery[J]. Joum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2017(2):17-34.
[2]錢娟,肖愛民,信曉瑜,等.柯爾克孜傳統毛織物織造工藝研究『J].裝飾,2017( 12):116-117.
QIAN Juan, XIAO Aiming, XIN Xiaoyu, et al.Study on theweaving process of Kirgiz traditional wool fabric [J].ZHUANGSHl, 2017(12): 116-117.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33-118.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Statistics Bureau.Xinjiang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8[M]. Beijing: ChinaStatistics Press, 2008: 33-118.
[4]周啟澄,趙豐,包銘新.中國紡織通史[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8:175-200.
ZHOU Qicheng, ZHAO Feng, BAO Mingxin. ChineseTextile History[ M].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8:175 -200.
[5]Silk Roadology26: Sequel to handlooms of the Silk Road[Z]. 2006: 65-70.
[6]沈蓮玉,高漢玉,周啟澄.中國古代織花技藝與織機發展的研究[Jl.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 ,21(2):32-39.
SHENG Lianyu, GAO Hanyu, ZHOU Qicheng.A study ondevelopments of techniques and looms for pattem weaving inancient China[J].Joum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NaturalScience Edition), 1995 ,21(2):32-39.
[7]陳維稷.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28.
CHEN Weiji. History of China's Textile Science andTechnology[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4:28.
[8]饒蕾.新疆柯爾克孜族工藝美術[M].新疆: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15:6.
RAO Lei. Xinjiang Kirgiz Dai Arts and Crafts[M].Xinjiang: Xinjiang Fine Ans Photography Publishing House,2015:6.
[9]劉瑞璞,何鑫.中華民族服飾結構圖考[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
LIU Ruipu, HE Xin.A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National Costumes[M]. Beijing: China Textile PublishingHouse.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