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童

年輕的身影飛揚在陽光下,青春的臉龐映襯在歲月里,開朗的笑容似春風拂面。在最美的時光里,她卻離開了這個世界,她的離開讓人格外痛心。對于百坭村來說,他們不僅失去了一名盡職盡責的好干部,還失去一名親人。她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百坭村的第一書記黃文秀。2019年6月16日晚,黃文秀驅車探查暴雨災情,所乘車輛被山洪卷走,不幸遇難,年僅30 歲的生命就此定格。
文秀從小家境貧寒,通過國家的助學政策才完成了學業。2008 年,黃文秀考入山西省長治學院。在這里,她度過了4 年的青蔥歲月。這個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女孩子早早就知道:幸福不是從天而降的。于是從大一開始,她就與同學一起去勤工儉學,發傳單、做家教……家中貧困,可文秀卻從不談起。每次開展公益活動,她總是忙前忙后,捐物出力。班里推薦貧困補助名單,她也總是堅持把名額讓給其他同學。

善良樸實、默默奉獻是她的代名詞。勤奮刻苦、心系國家更是她質樸的底色。
在大學,文秀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立志報效祖國。她努力學習,考取了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但讓大家都沒想到的是,這位壯族姑娘畢業之后,毅然從大城市回到大山,回到家鄉繼續追夢。
文秀帶著自己的知識、理想、擔當,回到革命老區百色,奔赴到偏遠貧困的百坭村擔任駐村書記。那里條件惡劣,雨季時,暴雨隨時到來,蜿蜒的山路危險難行。文秀一人孤零零地住在一間不足10 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不但生活條件差,村民也非常不認可她。文秀走村串戶訪問貧困戶,有的村民甚至不讓她進門。好不容易進去了,她打開筆記本想記錄點什么,群眾卻不愿多說。
為了拉近與群眾的感情,文秀改變了方法。到了村民家,她不再直接問東問西,而是脫下外套,要么幫助掃院子,要么到地里做農活,幫老鄉們摘砂糖橘、收玉米、種油茶等等,一邊干農活一邊商量脫貧之計。
漸漸地,文秀熱情陽光的性格和樸實的作風打動了村里的父老鄉親,她用真情奉獻與群眾打成一片。她白天幫助老鄉干農活,夜晚就在自己的小屋里繪制著百坭村“貧困戶分布圖”,每一戶的住址、家庭情況她都記得一清二楚。
在她的努力下,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貧困戶住房和飲用水達標了,寒門學子也獲得了助學金。全村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20%以上。
2019年6月16日,黃文秀回家看望完做手術的父親后,就急著返回百坭村。父親提醒她有暴雨不安全,勸她明天再回。可是心系百姓的文秀卻說:“正因為有暴雨我更得趕回去,怕村里受災,我馬上得走了。”面對父親的挽留,黃文秀叮囑了一句“按時吃藥”后,啟程回村。
一路上雨越下越大,文秀心急如焚,不斷關注著村里的災情和群眾的安危。可她不知道危險正在靠近。電閃雷鳴,暴雨如注,洪水淹沒路面,洪災突如其來,文秀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
如今,百坭村道路通了,產業旺了,用水方便了,山上果實累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整村脫貧指日可待,而文秀卻再也看不到了。
30 歲,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才剛剛開始,而黃文秀永遠定格在這一年。她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初心和使命,用美好青春書寫了飲水思源的情懷。斯人雖已矣,精神如明燈。文秀似一朵燦爛的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似一盞明燈照亮了后來者們追夢的路。這首如火的青春之歌將永遠回蕩在人們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