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摘 要】《墻頭馬上》是中國古典愛情戲劇經典劇作之一,幾百年來被多個劇種改編演出,受到大眾的喜愛和追捧。劇中塑造的女主李千金一角敢愛敢恨、果敢大膽,將之稱為“封建時代的女權斗士“似乎也不為過。某種程度來說,正是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才成就了《墻頭馬上》劇本的經典性。對李千金角色的性格特征進行分析,有利于我們更深層次地了解劇本文本,更身臨其境地了解人物處境和心理活動,并通過以上種種更好地理解作者白樸筆下元代社會的風貌。
【關鍵詞】戲曲;角色分析;角色塑造;角色特征;元雜劇
中圖分類號:J806?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6-0017-02
《墻頭馬上》,又名《裴少俊墻頭馬上》,由元代著名劇作家白樸寫就,系元雜劇經典文本之一,與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并稱“元曲四大愛情劇”。故事圍繞女主角李千金和男主角裴少俊的愛情故事展開,情節跌宕起伏、膾炙人口,歷來被奉為經典。自元代出世至今,已被多個劇種拿來屢次改編排演。編劇陳望久先生就曾借白樸的劇本重新改寫出了黃梅戲版本的《墻頭馬上》,著名的黃梅戲演員吳亞玲、蔣建國、黃新德分別在劇中扮演女主角李千金、男主角裴少俊和裴父裴行儉的角色。該劇格調輕松愉快, 情節委婉而優美, 語言詼諧幽默, 體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①,同時也符合了黃梅戲質樸的戲曲風格,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
針對《墻頭馬上》的先行研究可謂豐富多樣。這些研究中,有從戲曲表演角度出發的,也有從文本角色塑造角度出發的,另還有以改編后不同劇種特色為背景展開討論的。李千金一角在《墻頭馬上》這部劇中占據了絕對的主旨地位。劇本通過對不同情境中女主心里和言行舉止的細致描寫,成功塑造了一個敢愛敢恨、有氣有節且敢于同封建禮教積極斗爭的女性形象,一個具有現代女性意味的女主形象。沿著前人的研究脈絡,本文將結合時代背景、故事情境對劇中女主角的言行進行剖析,試圖對這一經典文學作品中成功塑造的典型形象進行深層次的形象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作品中揭露的社會現狀和風氣。
一、墻頭馬上一見傾心,私定終身出走天涯
作為官宦人家的大家閨秀,“當今皇上之族,嫡親三口兒”(第一折),李千金謹遵父親教誨,不出閨閣半步,這也符合了封建時代延續千年的禮教文化對女性的嚴格要求。然而,就像高深的圍墻關不住盎然春色,“滅人欲”的冷水也澆不滅少女懷春的熱情。正逢滿園春色彌留之際,李千金在丫鬟的陪同下來到花園中,倚墻外望、與裴少俊一見如故兩相鐘情,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緣的開始。事實上,女主角對于純真愛情的向往早在裴少俊出現之前便已初露端倪:“柳暗青煙密,花殘紅雨飛。這人、人和柳渾相類,花心吹得人心碎,柳眉不轉蛾眉系。為甚西園陡恁景狼藉?正是東君不管人憔悴!”(第一折,【寄生草】)感時傷春的少女又豈是單單為了留不住的滿園春景無故嘆息,字里行間皆是春心萌動卻苦于無人相知相伴的孤單煩悶。
與抱怨閨中的少女不同,李千金不僅憑著一股好奇心爬上墻頭,更大膽與初次蒙面的俊俏書生當下互通字條,在明白書生“咫尺劉郎腸已斷,為誰含笑倚墻頭”的情意后,主動提出“莫負后園今夜約,月移初上柳梢頭”(第一折)。兩性關系中如此主動的女性在現代或許并不罕見,但在封建時代文化環境中能保持此真性情、大膽表明心意實屬珍貴難得。
一見鐘情的男女主角本是初次深夜幽聚,沒成想被家中嬤嬤撞破,說著便要被拉去面父母、見官。此時李千金褪去了大家閨秀的外在,與嬤嬤使詐耍賴、軟磨硬泡。經不住央求的嬤嬤提出“第一件,且教這秀才求官去,再來取你;不著,嫁了別人。第二件,就今夜放你兩個走了,等這秀才得了官,那是依舊來認親”(第二折)的兩種選擇,被愛情沖昏頭腦的李千金當機立斷,誓要從了初次蒙面的書生,毅然離家。“那里有女孩兒共爺娘相守到頭白?女孩兒是你十五歲寄居的堂上客”(第二折),一方面是為自己追隨情郎擅自離家這一做法的開脫說辭,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女主角想要為自己做主、聽從內心想法的決心,反映了女主個人意識的覺醒。
二、生兒育女避人躲世,真相敗露羞憤離去
隨書生出走后,李千金即藏匿在裴家后院書齋中伴讀度日,一住就是七年。期間為裴少俊生育了一兒一女,從未同外界接觸。然而,躲在書齋中的李千金并非為了愛情心甘情愿委曲求全的柔弱女子,“數年一枕夢莊蝶,過了些不明白好天良夜。想父母關山途路遠,魚雁信音絕。為甚感嘆咨嗟,甚日得離書齋?”(第三折,【雙調】【新水令】)正是她不甘從此恍惚度日的感慨。肯毅然決然地追隨初見的愛人離家,在避人避世的情況下生兒育女。很難想象,這些用當今的世俗眼光看起來甚至仍有些離經叛道意味的舉動發生在那樣一個封建禮教根深蒂固的社會環境中。
女主角李千金的“離經叛道”不僅表現在為愛出走、默默生養兒女。事情敗露后,她的一系列抗爭與反應更是將其不屈的品性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一日,一雙兒女在后院中玩耍,正巧被前來檢查功課的裴父撞見。恰逢裴少俊隨母外出,李千金唯有只身一人應對公公疾言厲色的追問苛責,甚至被要挾以“淫婦”的罪名送官法辦。這一段矛盾沖突激烈的劇情描寫中,不僅鮮少有關于女主角哭啼的敘述,更難得的是出現許多關于她是如何冷靜為自己辯解(“妾身是少俊的妻室”“妾是官宦人家,不是下賤之人”)、為二人感情辯解(“這姻緣也是天賜的”)的細致描述。相較之下,男主裴少俊的懦弱性格在這出戲里也表現得更加明顯。在被父親追問后,他的第一反應竟是“少俊是卿相之子,怎好為一婦人,受官司凌辱,情愿寫與休書便了”(第三折),要以一紙休書了卻二人情誼。此處男主的反應更與前文二人初識時“小姐不棄,小生殺身難報”(第二折)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可以說,李千金的勇敢、魄力不僅顯露于其自身的言行舉止,男主裴少俊的懦弱善變也同樣為襯托女主不凡的脾氣秉性做出了不小貢獻。看清公公的無情與丈夫的軟弱無能以后,李千金沒有遲疑,即刻選擇離開裴府、奔赴家鄉。
三、瞻兒顧女下的被動團圓
盡管“志量過人,容顏出世”;盡管為愛走天涯、瀟灑如女主李千金,承一紙休書告別夫君子女返家,發現家中父母早已駕鶴仙去,徒留舊時大宅和老仆數人的冷清模樣,免不得心酸苦悶。這才有了“則兀那墻頭馬上引起歡娛,怎想有這場苦、苦。都則道百媚千嬌,送的人四分五落,兩頭三緒”的悲涼感慨(第四折,【醉春風】)。照尋常人的邏輯,看客們當以為,終日憂傷成疾的女主角會想盡一切辦法回到丈夫與孩子身邊,哪怕受些委屈、吃些責罰也是心甘情愿,更毋庸說“為官后的丈夫親自找上門來請求重修舊好”此等“好事”。可劇本角色刻畫的妙處正在于此。在白樸的劇中李千金對于愛情的思考絕不限于對自身遭遇的自怨自艾。她的思考中更有對裴少俊“讀五車書,會寫休書”的辛辣嘲諷,對裴尚書“枉叫他遙授著尚書,則好教管著那普天下姻緣簿”(第四折,【迎仙客】)的無情奚落,有“怎將我墻頭馬上,偏輸沽酒當爐”(第四折,【耍孩兒】)的憤恨不平。李千金既追求自己理想的愛情,同時也追求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尊嚴。②當高中狀元、官至洛陽縣尹的裴少俊第一時間來到李府尋回妻子時,女主卻好像絲毫沒有原諒這荒唐夫君的意思,直言“我心中意氣怎消除!”(第四折,【石榴花】),斷然拒絕了“負心人”的請求。而后公公裴父跟隨兒子少俊的腳步來到李府,“牽羊擔酒”賠不是,卻同樣在李千金那里碰了一鼻子灰。 “你休了我,我斷然不認!”(第四折)簡單的一句臺詞,表明了她的堅定立場。作者用“縱使傷心欲絕,也拒絕和好,不肯輕易低頭”的情節設置,勾勒出一個堅強勇敢、有鮮明自我意識和立場的生動女主形象。
唯一值得可惜的是,劇本最后沒有逃脫“大團圓”的俗套結局,李千金在兩孩兒的苦苦哀求下無奈認回了丈夫裴家。這是由于李千金對于愛情理想浪漫的追求, 仍然建立在“天賜姻緣” 的傳統價值的基礎上, 而非人性覺醒后的明確的情感追求, 帶有鮮明的封建烙印。正是因為她相信“天賜因緣不可違”的緣故, 最終拋卻自身所受到的傷害, 不計裴少俊的懦弱和裴尚書夫婦的種種惡行而重回裴家,最終表現了對封建禮教的依附和妥協③。盡管如此,過程中的曲折故事也足以讓李千金這個敢愛敢恨、又不失氣節的名門閨秀成為戲曲史上又一具有獨特魅力的經典角色。《墻頭馬上》這出戲本出自唐代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與《井底引銀瓶》相比,《墻頭馬上》更加強調一種更人性化、世俗化的愛情觀念,重視李千金作為一個女性的個體價值,褪去了《井底引銀瓶》中女主人公的怯弱,不再拘泥于含蓄的審美風格,而是大膽把“情”放在了價值選擇的首位,自由奔放④。在“存天理、滅人欲”的禮教規矩大行其道的封建社會,能出現如此具有獨立思想、先鋒思想的女性戲劇角色實屬難能可貴,令讀者無論是品讀文本,還是欣賞劇目都能頓生酣暢淋漓之感。
注釋:
①梁越松.優、美、新的黃梅精品——黃梅戲《墻頭馬上》賞析[J].黃梅戲藝術,2005:51.
②袁慶.《井底引銀瓶》與《墻頭馬上》女性形象的文化內涵[J].呂梁學院學報,2015:30.
③孫立恒.越過封建禮教的藩籬,跨上自由幸福的駿馬——《墻頭馬上》的浪漫主義精神謅議[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3:30.
④袁慶.《井底引銀瓶》與《墻頭馬上》女性形象的文化內涵[J].呂梁學院學報,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