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摘 要】在博物館當中存放了很多的寶貴文物,要讓這些文物流傳于世,應該營造一個良好的存放環境,并采取科學有效的存放方法。因此,應該全面落實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保護工作,從而才能使我國的精神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傳承。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管理;文物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G261?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6-0235-01
近年來社會公眾對文物保護工作越來越關注,比如“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大足石刻千手千眼觀音的修復、山西系列古建壁畫的被盜失修、遼寧綏中“最美野長城”被抹平等案例,都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與熱議。由社會力量攝制推出的影視記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大獲成功更是一個典型例證。我國文物主管部門和一些博物館也越來越重視向公眾展示、宣傳自己的文物保護工作成效,比如國家文物局(依托首都博物館和浙江省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故宮博物院)等都舉辦過文物保護專題展覽。我們都知道博物館是我國文物的集中地,在博物館中有著大量的文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博物館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文物庫的建設要求
部分博物館還借鑒國外一些博物館的模式將文物保護實驗室以適當方式向觀眾開放,讓觀眾對博物館的幕后工作有所了解,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但是這種做法也要注意盡量避免觀眾參觀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正常秩序和環境條件產生影響和干擾。
中國的文物保護工作長期以來得到了蘇聯、波蘭、日本、美國、意大利、德國、加拿大等國機構與個人的熱忱幫助和大力支持,人才培養、資金贊助、文物現狀等方面大都十分脆弱,因此對保存和展示條件要求較高。雖然大多數文物藏品都適用于20℃左右的溫度和50%左右的濕度,但是具體到不同材質和類型的文物藏品,其最佳保存環境的溫度和濕度還是有較大差別的,比如彩色膠卷的保存溫度就應低于5℃,很多剛出土的文物適宜在高濕度環境甚至直接在水里保存,而金屬文物、石質文物適合在較低濕度比如45%以下保存。
由于博物館建設通常采用“交鑰匙工程”模式,博物館作為使用方缺少足夠的發言權,還有許多博物館如行政機關一樣流行長官意志和“拍腦袋”決策方式,加上工期拖延、預算縮水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包括一些著名博物館在內的博物館在設計建設現代化文物庫房時,都曾對各種不同材質文物的庫房采用統一的溫濕度控制系統,啟用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才又不得不花費巨大成本重新改造,既耗時又浪費。
而且我國部分博物館一度盲目照搬歐美部分以展示油畫和雕塑為主的“裸展”型展廳的做法,把整個展廳設計成恒溫恒濕的空間,但由于建筑結構不同、觀眾時進時出,使之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實我國博物館大多是展柜式陳列,應該采用更容易實現的展柜內恒溫恒濕即微環境控制,而在展廳只需考慮滿足觀眾參觀的舒適度即可。
二、文物保護技術
文物修復尤其是復制技術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經驗,為傳承文化遺產和傳播中華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多因材質壽命(如書畫)或人為損毀(如戰火)而消亡的文物,正是依靠復制品流傳下來才讓我們仍能一窺其絕世風采。
從1000年前的宋代開始,《夢溪筆談》等古籍文獻中就記載了一些文物修復和保養的方法。17世紀以后,古玩市場急劇擴大,傳統文物修復技藝得到迅速發展,講究修舊如舊、以假亂真。20世紀50年代,隨著歐美文物保護理念、技術、材料的傳入,中國文物保護進入了新階段。一方面,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可辨識、可逆等原則被中國當代文物保護界奉為圭臬;另一方面,現代的科學儀器為我們“善其事”提供了利器:X光探傷儀、工業CT、超聲波檢測儀等可從宏觀角度探知文物內部的結構、加工工藝及損傷,掃描電鏡、電子探針、X熒光能譜、X衍射、激光拉曼、紅外光譜、材料顯微鏡等可從微觀角度探測文物材質的成分含量、腐蝕產物的微結構以及病變規律等,從而使文物保護更加科學、精準。針對環境因素是造成文物腐蝕損失的主要原因這一問題,近年來中國在加大對文物搶救修復的同時,興起了預防性保護理念,即保持文物收藏和展示環境的潔凈、安全,并為不同材質的文物提供合適的溫度與濕度,以從源頭遏止或減緩文物的腐蝕老化受損。
雖然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設備和手段為我們從事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但考慮到設備成本和技術人才等因素,短期內還難以保證每一個文物收藏單位都具備現代化的文物保護條件,因此一些行之有效的傳統辦法值得推廣借鑒,比如即使僅僅把文物放在合適的囊匣甚至紙箱里就可明顯減少外界溫濕度變化對文物的影響。現代數字技術的興起,使復制文物變得既精確又便利,某種意義上使文物接近了“永生”。但是,數字化的文物永遠不能真正代替文物本體,而只是對本體的延伸。
三、結語
在博物館事業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在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保護工作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將會直接影響到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黃建麗.探討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護措施[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04).
[2]陸思洋.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護措施分析與解讀[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