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
【摘 要】眾所周知,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儀式,是一個具有超高研究價值的民族。“三月三”作為壯族民俗儀式中重要的節慶活動之一,最早旨在祭祀、祭祖,如今成為壯族人民游玩的活動,在廣西最為著名。另外,潑水節作為一種獨特的民俗儀式,在傣族和壯族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和傳承。后來,潑水節逐漸被添加到壯族“三月三”節慶儀式中,并成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梁。
【關鍵詞】五龍壯族;潑水節;三月三
中圖分類號:G03?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6-0000-01
一、五龍壯族“三月三”中潑水節的起源
潑水節最早起源于印度,曾經是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隨宗教藝術的不斷傳播,印度潑水節這一古老宗教儀式開始涌入東南亞地區,最后傳入我國的東南地區并由傣族吸收、傳承下來。在傣族民族文化中,流傳著很多關于潑水節的神話故事和歷史起源。其中,“七姐妹殺魔滅火”的神話故事流傳最多、最廣泛。相傳在古代有一個惡魔,這個惡魔共有七個妻子,第七個妻子最為聰明伶俐,用計謀騙惡魔說出了自己致命的地方。于是七個妻子聯合起來拔下惡魔的一根頭發將其脖子勒斷,惡魔的頭便一下子滾落下來,流出很多血液,這些血液逐漸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團大火,向村民滾去。七個妻子為了撲滅火焰,輪流將惡魔的頭顱抱在懷里,每一年換一次手,用水洗去這一年來身上的血漬和罪惡。
潑水節之所以從“七姐妹殺魔滅火”演變而來是因為人們將神話故事中的元素——女人、血漬、頭顱、水、火、隱喻為“旱災”以及“季節的轉換”。因此,潑水節開始從原始的宗教節日逐漸轉變為一種勞作祈雨的節日。壯族“三月三”節慶中,本身就有賽龍舟、在水邊祭祀祖先,男女在水中嬉戲定情等等這些與水相關的活動,于是,隨著活動內容的不斷豐富,壯族“三月三”也將潑水節納入自己的節慶活動中來。
二、五龍壯族“三月三”潑水節儀式的發展現狀
師宗五龍是云南壯族少數民族的聚集地,“三月三”潑水節民族文化旅游節,作為云南知名旅游品牌之一的民族文化旅游節已經連續開展了16屆。云南五龍“三月三”潑水節儀式不僅僅保存了壯族原始祭祀儀式、歌圩對唱,還有獨具特色的民族表演,青年男女對唱、拋繡球等,融入了云南當地眾多少數民族的特色,展現了眾多少數民族大融合的文化現象。
這一天,從早上9點開始,村里有威望的長老帶領鄉親們去參加祭祀儀式,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在祭祀儀式過后,便開始了一天輕松愉快的節慶活動。老年腰鼓隊開始打鼓,青年男女愉快地嬉戲,歡唱對歌。隨之而來的是壯族人們的文藝演出。
接下來便是五龍人們期盼已久的潑水節。全村鄉民穿著統一的服裝,有的拿著盆、有的拿著碗、有的拿著捅,將新的一年的“祝福”——水,潑到每個遇見的人身上。五龍師宗村頭有著兩條沿著公路的小河,更有村內著名的水寨,這些都成為五龍壯族人民舉行潑水節儀式的有利條件。五龍“三月三”潑水節分為兩組人馬。一隊是青年組,分布在村頭道路的兩旁,主要是通過“潑水”來歡迎到五龍旅游的游客,他們把自己的熱情和祝福融入水中,潑向游客。另一隊則是老年組,他們聚集在水寨,互相潑水嬉戲,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祝福和敬意。
三、五龍“三月三”潑水節下的民族文化現象
(一)藝術教育的啟迪
由于潑水節本身具有認知功能、娛樂功能、教育功能。所以,五龍“三月三”潑水節從某種角度來說,也可作為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首先,從潑水節的認知功能上來講,我們通過參加潑水節,能夠認知潑水節是一種什么樣的節慶活動儀式,體驗潑水節中“水”元素的內涵——祝福,深入地了解本民族的民俗風情和民族文化,去感受人民的熱情。其次,從潑水節的娛樂功能看,潑水節的出現、發展、傳承從最基本上講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創造出來供人們娛樂的一種方式。而且,通過參加潑水節,人們能夠與“陌生人”進行互動、交流以及情感的溝通等等,從而讓人獲得審美的認知和精神的需要。最后,潑水節還是要落到最為重要的教育功能上。潑水節對人們的教育功能體現在:用“水”洗滌、凈化人的心靈,讓人在娛樂的活動中獲得對生活本質和生活規律的認知,得到對真善美的啟迪。
(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三月三”潑水節儀式可以說是各民族歡聚在一起的民族節慶。“三月三”潑水節是從傣族潑水節中演變而來,吸收了傣族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民族特色。此外,五龍作為云南壯族的聚集地,更是充分地將云南民族特色的文化融入到了“三月三”的潑水節儀式中。更重要的是,五龍“三月三”潑水節通過意識層面有節奏地帶動了少數民族的團結和發展。五龍壯族“三月三”潑水節儀式更像是一個民族文化交流點的跨越,帶領中華民族強盛并使之找到情感與價值的依戀。因此,保護、傳承傣族潑水節和五龍壯族“三月三”潑水節民俗儀式,通過對重視其影響因素來增強它的儀式感,有助于提升當地人民群眾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參考文獻:
[1]黎煉.論“壯族三月三”節慶的保護傳承及可持續發展[A].沿海企業與科技.2018(02).
[2]鄭曉云.傣族的水文化與可持續發展[A].云南省社會科學院.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