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麒睿
【摘 要】在音樂學研究關注的研究領域里歷來存在兩種觀點:是以“音樂”作為研究內容的主體,還應是以“人”作為研究的本體。郭乃安先生在其文章《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中提出的觀點是,以“人”為研究主體并對一直以來存在的研究主題爭論進行了回應。他認為音樂作為一種人文現象,創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樂的意義、價值皆取決于人,即人是音樂本身與其外部諸條件的交互關系中的中心接觸點。最后得出經典結論:“人是音樂研究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音樂研究活動中應關注人的主體作用、關注人在參與音樂活動中的主觀感受和人參與音樂活動的行為模式,將此作為音樂學研究問題之根源。音樂學學科的多元化發展需要與其他人文學科不斷交流,在吸收其他人文學科觀點方法的同時不能忽略人在音樂活動中的主觀性。郭先生的學術觀點對音樂學界的研究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今日的音樂學領域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在淺析其文章的基礎上,對以“人”為音樂研究本元的研究觀點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音樂的本質;“人”為本元
中圖分類號:J60-0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6-0055-01
一、音樂的本質是以人為本
目前音樂學研究領域關于音樂本質的討論有兩個傾向:一是側重于音樂本體的研究,如聲樂表演、音樂形態學等,二是側重于多種人文交叉學科類屬的研究,如音樂治療學、音樂社會學、民族音樂學、音樂美學等。音樂從古至今一直存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音樂作為客觀存在的人類社會生活和精神文化的產物,有其自身獨特發展的規律。我們應從多角度對音樂進行系統而全面的多元立體研究。若將音樂中人的因素拋出研究范圍,那么這項研究會缺少最基本的研究主體。郭先生在文章中強調從不同角度的音樂領域入手,對音樂與人的相互關系進行了闡釋。他先是聚焦在音樂聲學方面,認為音樂聲學是從聲學角度探索音樂音響現象的子學科。它不會因為自身特點的客觀性而脫離人的因素。郭先生用實例給出了否定答案,即無論音樂聲學怎樣發展,人的因素必不可少,即在實際演唱和演奏過程中,音樂聲學的作用也僅限于通常人耳所能聽見的聲音頻率范圍之內。一些超出人耳試聽范圍的聲音即使在演奏過程中客觀存在,也并不具有實際意義。音樂聲學的研究不能排除人的音樂,物理音量討論不能給這種現象以完滿的解釋,必須和人聯系起來,才能理解它的本質。郭先生討論的另一個方面是律學,文中提到:“任何律制的產生雖都有它物理的自然依據,但總是出于人的發現與選擇”。文中以口弦為例,說明盡管口弦的音都在泛音列的范圍內,但不同地區的口弦卻能發出風格各異的曲子,原因是不同地區的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產生的文化審美也不同,進而使得他們從泛音列中所選取的諧音也不盡相同。上述有力說明了在音樂研究中需考慮人的影響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中音樂表達的本質。在當今學術界音樂研究領域中,通常不會將本體研究與社會文化背景研究完全剝離開,很多學者更多地從綜合性角度兼顧二者。也有部分學者將音樂研究中人的影響因素當作研究的首要意義。
二、音樂學的任務和目的——一種綜合人文學科的意義
作者認為音樂學是對音樂的學術性研究,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作為學術性的研究,二是申明音樂學的學科性質。前者體現出音樂學是一種理性的學術活動,“知行并重”更強調“知”的部分;后者將音樂學術活動區別于一般的文學著作,音樂研究要以客觀嚴謹的精神進行,并遵照人文學科學術研究的一般性原則?!耙魳穼W”“音樂理論”“音樂研究”這幾個概念在我國并沒有特別加以區分,反映出我國的音樂學術研究沒有建立起正常的規范和準繩。作者認為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個觀念,即音樂學是一門獨立意義和自足的嚴肅知識學科。作者認為音樂學雖然研究音樂但它并不屬于音樂(作為實踐范圍)的范疇。音樂學的“學”字說明它屬于人類精神活動中與藝術相區別的領域——知識。人類生命由三大部分組成“詩”“情”“意”,并只是將其劃分為“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音樂學便由此劃歸人文社會學科。音樂學研究的對象和范圍是音樂以及創造和使用音樂的人們。楊燕迪先生在文章《作為人文學科的音樂學》中提到,音樂學要與其他歷史、宗教等學科的最終目標殊途同歸——即通過研究和認識達到理解。此處的理解包含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知”對未知領域的挖掘和對新事實的了解。第二方面是“解”,標志著對數據、材料和事實的理性分析與客觀整合。
參考文獻:
[1]郭乃安.音樂學請把目標投向人[J].中國音樂學,1991(2).
[2]楊燕迪.作為人文學科的音樂學[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1(2).
[3]吳璨.論郭乃安先生音樂的人本觀點[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4(4).
[4]屈其宏.建立以人為本的音樂發展觀[J].藝術廣角,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