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摘 要】民間音樂是音樂文化中最原始而質樸的藝術形態,唐代的民間音樂十分繁盛,民間音樂已是文人音樂和官方音樂的源泉,它不僅存在著潛在的音樂文化因子,還是音樂藝術的母體、守護者和最后歸宿。唐代民間音樂文化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向高深的純音樂、藝術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向大眾的接受和傳播發展。與其他音樂相比,民間音樂具有娛樂性、情趣性和靈活性及實用性的特點。
【關鍵詞】唐代民歌;說唱與變文;民間歌舞
中圖分類號:J60?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6-0058-01
一、唐代民歌
(一)唐代民歌
在唐代文藝的發展過程中,唐代詩歌發揮重要且突出的作用,它繼承了前朝的民間采風傳統。從西周開始,人們便有開始收集整理民間音樂的傳統,發展到唐代,則由太常寺和教坊負責整理改編各種民間音樂和樂舞。
民間音樂是音樂文化中最原始而質樸的藝術形態,唐代的民間音樂十分繁盛。在藝術內容上,唐代民歌具有較為豐富的表現類型,民歌十分豐富,許多唐代曲子在民間傳唱,多以抒情為主,它的發展推動了五言詩、七言詩的格律形式,多為五言四句,風格清新活潑,還在曲子體裁方面發展了唐代的音樂文化。
(二)民間曲子
在唐代民間傳唱的民歌叫曲子,所填歌詞稱“曲子詞”。曲子的發展歷經的諸多朝代,在宋代叫作“宋詞”,元代叫作“散曲”,明清時期叫作“小曲,近現代稱為“小調”。
唐代曲子主要產生于廣大的農村、市井以及邊塞,便學易記,親切熟悉,是唐代城鎮集市當中廣泛填詞的民間常用曲調,而填詞又能使它注入新鮮內容,這就大大增強了曲子的可塑性、靈活性。這些歌詞形式新穎自由,內容廣泛,風格明快、奔放,所以利用曲子填詞逐漸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唐代曲子同時包括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民歌,既有來自清商樂的曲子,來自器樂曲的曲子,也有邊寨遠征之人所創作的曲子。目前僅從敦煌發現的曲子歌詞就有500多首,涉及的調名有七八十種,句式大多不局限于五言、七言,而是“雜言”,即唱段不等的句式。一方面新的曲子還在繼續產生,另一方面舊的曲子經過社會篩選,篩選固定的曲子,便形成曲牌。曲牌產生的意義并不在于僅僅將曲牌作為音樂素材,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發展手法,新的音樂結構、組合體系,而這一體系又是唐代城鎮集市當中廣泛用于填詞的民間常用曲調。
二、唐代說唱與變文
(一)說唱與變文
說唱音樂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在發展的過程中,唐代被視為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點。在唐代,佛教十分盛行,寺院林立,據不完全統計,當時的寺院數目多達千余座,當時十分盛行一種說唱佛經的方式,被稱作為“俗講”,其講唱的底本叫做“變文”。俗講是唐代說唱藝術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源于寺院宣講佛教教義的活動,在活動中宣講的人叫作“俗講僧”,宣講的內容是佛經中的故事編成詩文合體的通俗作品,用民間流傳的說唱相間的表演方式講唱,與此同時還有柯畫像展示作為配合,在發展的過程中,漸漸的演變為講唱歷史故事以及民間傳說。
變文是指唐代俗講的底本,我們通常所說的變文,是一種散文和韻文交替的本子,是一種聲樂和說唱形式。大多情況下,變文經常先用散文敘述一遍故事內容,之后再用韻文將所講的故事內容唱一遍,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念經。所講的內容通俗易懂,其內容主要涉及佛經中的經典故事,以及民間傳說。變文有三類形式:只說不唱、只唱不說、有唱有說。
(二)寺院中的俗講
漢代時,佛教傳入我國,流入大量翻譯的佛經,在佛教寺院中僧人唱誦佛教的方式主要有:唱導、梵唱、轉讀。隨著社會的發展,佛教學說逐漸與中國哲學相融合,進而發展成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宗教。當時的唱誦佛經也隨之與中國音樂相結合,產生了新的方法。隨著佛教在我國的推廣和普及,又因佛教傳播的需要,梵唄與唱導逐漸向世俗轉化,但由于以追求娛樂為主,因而宗教內容也隨之淡化,為吸引聽眾,便利用民間音樂,于是訓導的莊嚴形式被改造成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工具,這就為俗講與變文奠定了基礎。
三、唐代民間歌舞
(一)娛樂性的歌舞
唐代的歌舞藝術已十分繁榮,許多民間的歌舞也隨之發展起來,在較為重大的節日里,民間舞蹈都會擦浴其中。民間娛樂性的舞蹈主要以踏歌為主,它是起源于漢代,興盛于唐代的一種民間集體歌舞,以鼓和笛為伴奏樂器。舞者口唱“曲子”,揚袖頓地而舞。踏歌具有六個特點:一是表演人數和表演形式較為自由;二是表演者身份不受限制;三是沒有明確固定的具體舞行編排;四是穿著服飾不完全統一;五是歌詞通常是隨性質填寫歌唱;第六是舞蹈動作隨意自由。
(二)表演性的歌舞
唐代的民間表演性舞蹈主要有:《采茶舞》、《花燈舞》、《龍舞》、《獅子舞》等,另外還有具有故事性的《踏搖娘》、《參軍戲》,還有《五方獅子》等。藝術本來就是源于民間,在唐代音樂盛行的語境中,民間音樂在其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代藝術從宮廷走向民間,也走到了廣場,極大的拓展了唐以前民間活動領域,由此促成了當時音樂的多元發展,這充分標志著唐代文藝運動中的一種平民意識的廣泛覺醒,其特點主要表現為:對象的平民性,創作題材的現實性,藝術風格的平易性,審美手段的通俗性。
參考文獻:
[1]李西林. 唐代音樂文化研究[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4.10.
[2]葉棟. 唐代音樂與古譜譯讀[M]. 陜西: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發行室, 1985.09.
[3]趙建斌. 中國古代音樂簡史[M].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