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湖湘 田斯雨
【摘 要】隨著經濟、政治和文化藝術的變革與發展,公共藝術開始逐漸融入當下的都市文化生活,并成為城市文化建設中重要的一部分。城市公共藝術是在城市公共空間中與社會公眾互動影響的藝術,它既是展示城市地域特性、歷史傳承和人文精神的載體,又具有自身設計與制作的規范,并對城市文化建設產生影響。本文從城市文化與公共藝術的關系入手,分析公共藝術介入城市文化面臨的挑戰,探尋公共藝術推進城市文化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公共藝術;城市文化;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J0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6-0128-02
“我國傳統的壁畫藝術為各類歷史文化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史料,然而壁畫等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形式所承載的文化建設潛能引起各界重視,則是很晚近的事情。”①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催生出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大型壁畫群,公共開放空間的壁畫藝術當即驚艷了國人,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其后,隨著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市場等諸多要素的變革與發展,公共藝術概念在國內逐漸被接受。公共藝術與社會公眾的互動、公共藝術與社會群體的文化價值認同,以及公共藝術與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建設的問題也開始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學術研究不斷深入,也推動了我國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建設的融合發展。本文通過對公共藝術和城市文化關聯的解讀,分析公共藝術介入城市文化面臨的挑戰,進而探尋公共藝術推進城市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的關聯
(一)公共藝術的概念解讀。公共藝術是指由公眾自由參與并在開放的公共空間環境中展示的藝術形態,既包括公共環境中的一切感官藝術,也包括地景藝術、觀念藝術和行為藝術等。公共藝術必須具備公共性,或者說只有具備公共性,為社會公眾服務的藝術才能被稱為公共藝術。城市公共藝術不僅是城市物質生活的展示,也是城市精神面貌的載體,一個城市的公共藝術往往是一個城市地域人文精神的反映,能顯示該地域的人文傳統特征。城市地理環境、生活方式和歷史文化的千差萬別,會直接導致該城市公共藝術的差異,形成不同的風格特征。
(二)城市文化的概念解讀。城市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是城市居民在長期生活中共同創造的城市環境、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它給予了一個城市生機和特色,是城市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風貌。城市文化建設就是要不斷提升公民的文化意識,不斷豐富城市優秀的人文精神,不斷提升城市的內在價值。
(三)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的關聯。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建設相輔相成。一方面,城市文化是公共藝術創作的重要來源,制約和影響著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趨勢,不同城市的地理地貌、歷史傳統和人文內涵孕育出不同的城市文化,不同的城市文化又催生出風格特征各不相同的城市公共藝術,進而推進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建設也會受到城市公共藝術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有新的公共藝術進入城市公共空間,增加新的文化元素,新的文化色彩。公共藝術運用自身的特點作用于城市文化建設,能體現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社會風俗和藝術審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藝術作品,還能成為一座城市的名片,成為公民了解城市文化的重要渠道并凸顯城市文化的傳統和內涵。
二、公共藝術介入城市文化面臨的挑戰
(一)城市文化的地域差異遭忽視。城市地域文化對公共藝術的創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缺乏地域性的公共藝術作品會使城市缺乏個性。地域文化是由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這三個因素組成的,這三個因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共同決定了城市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地域性城市公共藝術以反映一個地域的公眾面貌為主要目的,作品應更多體現該地區的市民文化和大眾特點,要有很強的識別性。然而一些城市不管其地域有何差異,一律都是修建廣場,建植樹木草坪,毫無特色,因此便有了許多主題模糊,風格相似的城市公共藝術,偏離了城市本身的地域性和特殊性,城市建設的趨同化消解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和特殊性,最終埋沒于現代化的浪潮中。
(二)城市文化的歷史傳承被割裂。每個城市都有它獨特的發展軌跡和脈絡,所謂“城市文脈”是指在城市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之間所產生的一種化學反應。城市文脈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傳統城市文明的延伸和發展,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能完全割斷歷史而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化。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現代化發展比西方發達國家開始要晚,城市發展水平不平衡,導致出現很多城市化問題,許多城市都只注重公共作品的表面建設,忽視城市內在文化,缺少對城市歷史應有的尊重,這種丟棄傳統、割斷文脈的發展,往往會使城市公共空間成為沒有生機、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
(三)城市文化的人文內涵遇漠視。城市形象是一個城市文化的外在顯示,是公民對城市的實力、外交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具體感知和綜合評價,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這五個方面,還涉及到市容市貌、公民素質、社會秩序、歷史文脈等諸多方面。塑造城市人文內涵、提升城市感官形象是現代化城市多元發展的新要求。但一些公共藝術作品不考慮具體城市的人文內涵和藝術品質, 缺乏較高的藝術水平,審美趣味低下,材料選擇不當且人為損壞嚴重,反而對城市文化造成負面影響。
三、公共藝術推進城市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凸顯城市文化的地域特色。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每座城市的地域特色與風俗傳統都不相同,都有各自的發展歷程,因此,在創造城市公共藝術作品的過程中要注重地區文化的滲入,盡可能多地展現地域特色。使自然環境與公共藝術作品相結合,體現不同城市公共藝術的特點。
湖北省潛江市是中國的小龍蝦之鄉,小龍蝦是潛江市的支柱產業,產品遠銷美國、歐盟、日本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潛江小龍蝦在規模、味道、創收方面都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如此讓潛江人民引以為傲的事情使得潛江有了小龍蝦雕塑這一優秀并獨具特色的公共藝術作品。潛江小龍蝦雕塑特征鮮明,形象突出,是展示潛江城市魅力的一張名片,也讓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都領略到了潛江的風土人情和城市面貌。因此,在公共藝術創作時,我們應突出城市地域和城市環境特色,了解當地地域文化,充分表現地方民俗,用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視覺符號和元素來表現城市獨特的文化。
(二)凸顯城市文化的歷史文脈。一座城市的歷史文脈就是一座城市發展的軌跡,也是一座城市的血脈流淌與文化傳承的歷史。城市的歷史發展脈絡是城市文化的根基,而公共藝術又是歷史文化表現的基本載體,所以公共藝術建設應與當地歷史文化同步。城市文脈經過歷史歲月的洗滌、沉淀,融入了當代社會生活的經典元素,它是一個城市綜合實力和文化靈魂的體現。而公共藝術作品體現的是一個城市的魅力與文化,所以通過凸顯城市歷史文脈來反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價值是公共藝術創作的責任。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軍隊調集7萬余人的兵力,對我國晉察冀邊區根據地進行了毀滅性大掃蕩,其中約3千日偽軍圍攻易縣城西南的八路軍和地方政府,為轉移日軍注意力,狼牙山地區五名戰士英勇抗戰,臨危不懼,直到子彈用盡也不肯屈服,最后英勇就義。這五位戰士的光輝事跡被世人所歌頌,后人在河北省保定狼牙山下為五位英雄建造了雕像,近看五位英雄的雕像,人們仿佛瞬間進入了那個炮灰轟鳴的時代,深刻體現出五烈士的英雄情懷。五壯士雕像是城市公共藝術與城市歷史文脈的完美結合,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悲壯的歷史畫卷,也突出了保定的一段獨特歷史經歷。告訴我們要尊重歷史,承載歷史,這是公共藝術介入城市景觀所應秉持的態度。
(三)凸顯城市文化的人文精神。公共藝術的首要作用是裝飾城市空間,美化城市環境,從而提升城市整體形象與文化素養。在公共藝術的創作中,我們應用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來美化城市公共環境,提高公眾的審美意識與欣賞水平,領悟公共藝術的精神內涵,使公共空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化的平臺。例如著名的美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為盧浮宮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并沒有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而是運用普通的幾何形態,用了現代玻璃材料完美體現了巴黎優美的景色,不僅造型美觀精致,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還實現了為地下建筑設施提供采光的功能,受到參觀者的稱贊。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體現了現代藝術風格,同時還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是當代藝術和巴黎城市古典美的完美結合。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文化的宣傳載體和城市形象的名片,不僅對城市空間整體美感的構建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還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有效手段。城市空間的美感不僅體現在空間優美的環境上,也體現在城市經濟、文化的雙重可持續發展上。一個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能增加城市辨識度和知名度,隨之而來的商業效應和經濟效益,更能有效推動城市經濟的增長。
四、結語
“美的本質與人類在生活實踐的創造中所獲得的自由息息相關。”②當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對城市公共藝術創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一些公共藝術作品創作者對地域文化特點不進行深入了解,又缺乏當地城市的傳統人文背景,采用單一的藝術形式,怎么可能創作出有較高審美意識和藝術水平的作品?優秀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創作不僅要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能傳承當地優秀的歷史文化,還應具有高品質的審美價值,這樣才能促進城市文化建設的發展。
注釋:
①劉顯波,熊雋.唐代家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
②季芳.從生態實踐到生態審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2.
參考文獻:
[1]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一種與公眾社會互動的藝術及其文化的闡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2]劉路.論新媒體對城市空間的四重影響[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3]劉暉,楊翠霞.社區公共藝術構成要素解析[J].美術大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