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冰雪
【摘 要】自2017年開始,偶像養成類節目在我國的電視市場形成了一陣熱潮,眾多類似的節目紛紛涌現,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節目模式。本文將從主體、內容、媒介三個方面對偶像養成類節目的節目模式進行介紹和分析,以求對這一新興節目形態的研究起一定貢獻,并對該類節目的制作和研發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偶像養成類節目;模式研究;主體;內容;媒介
中圖分類號:J9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4-0112-01
近年來,一批養成類真人秀節目悄然興起,掀起了又一輪的選秀熱潮。這些節目或依托網絡平臺,或活躍于電視頻道,或側重音樂舞蹈技能的提升,或偏重偶像人格的形成,但是無一不打“養成”牌。傳統的節目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要求,也無法適應節目自身發展的額需要,偶像養成類節目要想在收獲關注度的同時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就必須走向全新的模式化發展道路。
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是選秀節目發展至今在新媒體背景下策劃制作的以"偶像養成“為核心目標的全新節目形式。[1]偶像養成類節目與傳統選秀節目最大的區別在于,它并不局限于舞臺音樂競技,而更多地通過真人秀的形式展現偶像選手在臺前幕后的成長過程,使觀眾產生心理認同并產生快感。偶像養成類節目模式的構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偶像養成類節目模式主體分析
偶像養成類節目的主體可以分為參與主體、控制主體和評價主體這幾個部分。
參與主體,即節目中的選手。他們是整個節目的核心,模式的其他內容都圍繞選手展開。選手參與舞臺競技演出的過程是節目的主要內容。控制主體,即明星導師。導師的作用在各個節目中有細微的區別,但是他們通常對選手的演出進行指導和點評,有的時候也會對選手在節目中的命運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明星導師的引入,也對前期節目的宣傳造勢起到了推動作用。除了參與主體和控制主體,觀眾作為節目的評價主體,也起到關鍵性作用。在有的節目中,觀眾的投票是決定選手去留的唯一標準,而即使觀眾無法直接通過投票決定選手命運,其在社交網絡上形成的輿論氣候也將在無形中對節目產生影響。
二、偶像養成類節目模式內容分析
(一)真人秀與舞臺競技相結合。舞臺競技是偶像養成類節目的重要部分,選手通過在舞臺上的歌舞競技展現自身魅力,并爭取被經紀公司包裝成偶像明星的優勝名額。除了舞臺競技,真人秀在現在的偶像養成類節目中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舞臺競技也成為真人秀的一個部分。真人秀讓觀眾能夠更加了解選手并觀察選手的“養成”過程。他們不再是舞臺上單一的符號,而是更加立體和真實。
(二)強調觀眾的話語權。早在2004年,《超級女聲》就已經采用了觀眾投票的模式,但是在傳統的選秀節目中,明星評委依然擁有很大的控制權。然而對于偶像養成類節目來說,觀眾是消費偶像的主體,因為他們擁有挑選心儀偶像的權利。因此,在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各類模式中,觀眾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在一些節目中,明星導師只起到點評和指導的作用,而選手在節目中的命運完全通過觀眾投票決定。
(三)主打勵志主題。“養成”的內涵在于,將對象從“不好”到“好”的過程展示給受眾,并讓其參與其中,以此讓受眾產生滿足感。觀眾在觀看選手進步的過程中,容易產生自我映射,覺得這些年輕的選手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完美明星,而是和自己一樣的普通人,但是他們的經歷卻是大多數人在現實中不能達到的。因此觀眾容易受到這類選手的感染,產生強烈的心理認同和共鳴。“夢想”“努力”等等是偶像養成類節目不變的主題,在節目中也需要通過編劇等手段運用敘事手法突顯這一主題。
三、偶像養成類節目模式媒介分析
偶像養成類節目是依托于社交媒體平臺存在的產物。在自我營銷的過程中,其宣傳手段通常具備以下特點。
(一)依靠互聯網實現聯動。在互聯網的帶動下,偶像養成類節目更容易形成“粉絲效應”,產生網絡集群,在此基礎上開展下一步的經濟手段,形成強大且穩定的產業鏈。
(二)依靠社交媒體實現跨界分享。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為偶像養成類節目提供了絕佳的發酵土壤。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容易在這些平臺上自發形成討論,因此形成意見氣候甚至是亞文化,吸引更多人的加入。例如《創造101》引發的“王菊”事件,選手王菊因為自成一派的風格和獨立自主的性格吸引了一大波粉絲,這些粉絲發明了“菊外人”“陶淵明”等系列詞匯及語言,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了一場集體狂歡。
(三)多屏聯動實現資源整合。目前的偶像養成類節目,既有《天生是優我》《下一站傳奇》等電視綜藝節目,也有《偶像練習生》《明日之子》等網絡綜藝節目,但是不管它們依托于何種平臺,都可以被通過客戶端用手機隨時隨地觀看。這類節目的宣傳,也覆蓋了線上線下各種媒介形式,實現了廣告資源的整合與聯動。
盡管偶像養成類節目已經形成現象級熱潮,節目模式也日趨成熟,但是我國現階段的偶像養成類節目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缺乏原創、節目質量良莠不齊、審美標準混亂等等。廣大電視工作者需要不斷提高責任意識,努力提升節目質量,并找準節目定位,發揮其對于社會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馬昌明皓.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受眾心理分析[J].青年記者,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