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娉娉
意大利導演保羅·格諾維塞的《完美陌生人》是一部心理式的室內倫理劇,導演用熟練而精妙的電影語言在熒幕上完成了一次超越日常的實驗,設置每個人將手機信息共享的游戲規則,藉以窺探意大利中產階級家庭關系的畸變與隱秘的欲望,展現了夫妻之間難以消除的隔閡、心靈的困頓、內在的裂隙和精神癥候。伴隨著影片開始片段營造的輕松、愉快的節奏氛圍,劇情不斷向前推進,夫妻之間、家庭內部等的不和諧事件浮出水面并不斷升級,最后變得支離破碎,不免令人深思。
一、越界與失控
《完美陌生人》全篇以室內場景為主,采取封閉的故事空間,與此同時,卻生成了多重的闡釋空間,諸種越界、失控、紊亂、顛倒的行為、事件和關系要素。“室內”雖提供了整一、穩定、封閉而自足的想象和幻覺,而實質卻是分裂、失控、越界,賦予了影片反諷的效果與辯證的張力,在電影結尾處劇情反轉的設置,使觀眾恍然大悟,原來這只是導演在一個家庭,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內的一次“幻像”的呈現,這樣的幻象主要得益于室內劇的呈現方式,即伊娃和羅科的家。室內房子是一個封閉自足、界限分明的框架,形式或形象在修辭的意義上很像拉康的鏡像,提供了統一和整合的功能。對手機信息一窺究竟,并介入其中,彌合的是空間裂縫,告知我們實質上的分裂和失控,刺破了中產階級家庭整一的自我幻象。但是這個空間外表和諧的打破看似是(手機傳遞)外界信息的闖入,實則是“自我內爆”或“自我分裂”。
(一)性別越界。電影中,萊勒每天晚上十點都會收到一個女孩發來的小照片,為了防止被這場游戲中在場的其他人看到,萊勒找到了與他手機款式一樣的佩佩,請求佩佩幫忙收場。但是誰也沒有想到,佩佩的手機上竟然也收到了信息,而且是一名男性發給佩佩的曖昧信息。雖然一開始萊勒背上了同性戀之名,為大家不恥,但最后佩佩還是承認了自己才是同性戀的事實。劇中,每個人都因謊言被揭穿而變得混亂不堪時,佩佩反而坦誠相待:“你們投過去的第一瞥奇怪的目光,就會讓他受到傷害,而我不想讓他受傷,我想保護他”。佩佩以自己對待同性戀人真誠的態度,讓這個一貫被歧視的性取向在這一劇情環境下被導演正名。
(二)婚外戀。萊勒與陌生女孩的信息往來,妻子卡洛塔被網友問及“有沒有穿內褲”,科西莫Cosimo同時和瑪莉卡、吉尼弗拉、伊娃等有染……這樣一個越界故事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失控?首先在劇作上,一開始所有人將自己的話題都共同指向佩佩,因為佩佩是這個圈里至今沒有伴侶、沒有家庭的人,大家都對佩佩的戀愛對象充滿了好奇,隨著劇情的推進和話題的不斷深入,中產階級的話匣隨之打開。關于“婚外戀”的話題始于在場女人的好朋友基婭拉的丈夫迭戈和一個23歲的小姑娘搞婚外戀,大家在討論為什么科西莫、萊勒、羅卡、佩佩(迭戈的朋友)不告訴基婭拉。進而比安卡說如果科西莫背叛自己,請求他們一定要告訴她,如此才將話題引向自身,游戲也隨之開始……
二、“月球”符號解讀
在導演保羅·格諾維塞的電影中植入了“月食”的符號。事實上,在導演保羅·格諾維塞之前的電影當中,也出現過關于“月球”的意象,因此去解讀“月球”符號意指也成了分析導演保羅·格諾維塞影片的一部分。即導演借助“月球”意象,用這一帶有濃郁東方式美學的符號表達了導演對家庭的回歸和人與人相處的思考。
月亮,在中國常常代表團圓,體現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又是一年當中月亮最圓的一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詩句,就象征了中國人對家庭圓滿的渴望,對相守團聚的美好期盼。如果中秋佳節沒有和家人在一起,那將是殘缺的。這樣帶有濃郁東方式中國美學的表達,被導演用來探討現代社會中的人際關系,這與因社交媒體的發達而變得支離破碎的親密關系的主題不謀而合。另外,“月食”的開始、發生到最后結束,也隱藏在七人家庭聚餐上的家庭內部關系逐步失控的線索之中,因此貫穿全劇的整個月全食過程也構成了本片的另外一條線索,形成了一種互文。其實,在導演的另一部電影作品《你去過月球嗎?》當中,同樣也有借助“月”表達了導演團圓、回歸的命題。她是國際時尚雜志《美麗佳人Marie Claire》的總監,美麗、自信,平時以名跑車代步,出差有私人豪華客機,游走于巴黎和米蘭兩大時尚之都,伸展臺上更是呼風喚雨,還有金融圈的高富帥男友。她的生活看似完美無缺,但當來到偏遠而美麗的奧斯圖尼Ostuni麥田之鄉,并邂逅了溫柔的農夫蘭佐后一切都發生了改變…來自城市,時尚而又獨特的書香氣質,使她成為眾人焦點,但距離幸福只有一步之遙,她不知該如何爭取。精打細算的男友不斷試圖說服她賣掉農莊,而她卻流連于田野的樸實;即將到來的時裝周也在提醒著她回到城市,回到熱愛的工作崗位、事業和所愛之人身邊去,城市與鄉村該如何取舍……顯然這也是一個講述“團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