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 要】篆刻,其主要內容就是篆與刻。它是中國獨有的傳統藝術之一,有屬于自己獨特的藝術品格和獨立的藝術語言。篆刻講究線條、結構、章法、布局。經過篆刻者的藝術處理,通過對字法、篆法、章法、刀法的加工,給人們精神上的藝術享受。
【關鍵詞】傳統藝術;篆刻;篆法
中圖分類號:J29?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4-0150-01
篆刻,篆是指中國傳統藝術書法中的篆書,而刻是指字法與刀法相融合,把筆畫線條之間的形態,字與字章法上的對立統一、印面整體與鐫刻后形成的紅白對比表現出來。通過不同個性或心境有別的篆刻家的創作,來闡釋書法藝術及刀法的價值之所在,力求在刻印過程中,創造獨具匠心的作品,才能引人入勝,富有藝術感染力,讓人回味無窮。而一個完整的印章,除了最基礎的挑選石頭、打磨印石的準備過程外,字法、篆法、章法、刀法這四個方面是決不可忽視的。
第一方印的釋文為:“中衛司馬”。這方印風格屬于漢印中的一種類型,總體上較為規整。漢印,在印章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總體風格表現為堂正大氣、法度嚴謹,主要以繆篆入印,字法嚴謹、筆畫厚重、章法平正是其主要特點。篆法是在字法準確的基礎上,吸收篆書特有的藝術風格,按照篆刻家的個性思想,對印文不斷改進的技巧和方法。當字法與篆法保證了單個入印文字的規范性與藝術性后,就需要章法來解決多個字在一方印章里的結構與組織。章法是指入印文字按照一定的法則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藝術化的安排。從此印中可以看出,印面上的筆畫排列緊湊,線條之間留紅的間距變窄,特別在“衛”、“馬”字中,橫豎線條排列緊密,有各不相讓之勢。因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對比中才顯露出其特點的,所以“留紅”對于“滿白”就至關重要了。比如印面上四字之間的界線較清晰,邊緣都留有較為規矩完整的紅線。而“衛”字筆畫排列緊湊,與其他三字在空間上,形成疏密對比,使空間變化更加豐富。
在字法選擇、篆法設計、章法安排完成之后,最后想完美的體現在印面上,就必須通過豐富的刀法來表現。刀法不僅將我們精心設計的字法、篆法、章法之美淋漓精致的表現出來,同時它也具有自身獨特的審美價值。在鐫刻實際操作中,刀法并不只是簡單的刻掉印面上多余的部分,它還要把筆墨味、金石味等的審美價值表現出來。而在滿白文印中,圓弧轉角留紅的形式特別重要,刊刻時一定要留出轉角位置,銜接處要自然流動。下刀時切忌一直運刀至筆畫盡頭,使轉折處成了直角或銳角,失去了留紅的可能。
第二方印的釋文為:“開方之璽”。此方戰國古璽線條厚重有力,使印章的整體呈現出渾厚古樸之氣。篆刻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只有作品的創作獨具匠心,方能耐人尋味,引人入勝,表現出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古文字不斷變化的形式,筆法的豐富多變,字形的繁簡結合,為古璽增添了一絲藝術魅力,為篆刻藝術的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國的古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本身沒有固定的字法結構,所以其結構多變,造型多樣,使得藝術美感更加強烈。因此,古璽所散發出的獨特藝術魅力與造型多變的戰國文字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此印整體風格較為工整嚴謹,又不失豐富的變化。在章法布局上,采取斜對稱的方法?!伴_”字和“璽”字筆畫較多,空間較密;“之”字和“方”字筆畫少,所以留紅較多,使整方印留有透氣之處。古璽中,不同形式美的變化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古文字的變化。金文之后,小篆順應而生,此時小篆的筆畫粗細更加平均,結構更加合理,線條更加順暢,人們對印章的規矩性和秩序感更加重視。就一個字筆畫的多少論,有繁有簡。古文字成為世界上各種文字中可以被選來當作載體,就是因為它有無限的可塑性,為古璽的形式美提供更大的創造空間。而在這方印中線條元素又成了主要成分,“璽”字的豎畫排列整齊均勻又不失變化,線條光潔而不隨意頓挫,秩序性極強。但如此印中,古璽的章法并不如漢印一般,一味求平正,而是在秩序中尋找變化,靜中有動,來造成結構上的穿插,表現出平中見奇,奇而復平的藝術效果。
在欣賞吳昌碩的篆刻作品時,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一生“浩然正氣”的品格和對篆刻藝術“激情澎湃”的熱情。而在欣賞齊白石一生的篆刻作品時,感受到了他對刀法和章法上進行不斷的創新和拓展,他將生活中的境遇和心中的感情用篆刻的方式表達,讓后人們感受到一股自然呈現出的蓬勃生命力。另一位風格與前兩位截然不同的篆刻家黃牧甫,他治印時的篆法、章法和刀法與平常人迥乎不同,看似平淡無奇,其實別有風趣。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我們應該充分了解傳統文化藝術,深入探討其背景、歷史發展過程等,再傳承和借鑒其優點,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們創造適合當代社會的的形式美,培養出新的審美觀。在繼承傳統文化藝術的基礎上,適應當代社會的藝術需求,創造富有個性的藝術審美,這不僅是當代篆刻藝術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的期望。
參考文獻:
[1]沙孟海.印學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2]中國歷代篆刻集粹——官印私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