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智偉 刑宏亮 陳嘉汶 趙宏月 王洪艷 高文婷
【摘 要】隨著世界電腦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絲網版畫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使得絲網版畫也有了新的方向和機遇。我國作為絲網版畫印刷的發源地之一,在絲網印刷方面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承和豐富經驗。但是,如今社會發展迅速,信息與計算機技術廣泛地進入了人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同時也給藝術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在當今時代,傳統的絲網版畫印刷技術已經落后于當代藝術發展的需求,急需融入新技術、新思想、新方式,只有對傳統的絲網版畫進行全面的革新,才能夠促進版畫更好的成長。因此,我國絲網版畫創作急需要將數字技術融入到當代絲網版畫創作之中,體現出我國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絲網版畫;數碼技術
中圖分類號:TS804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4-0155-01
二十一世紀,隨著電腦的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審美也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發展而變得異常踴躍。人們使用了以前無法想象的新奇手段,創造出了許多新奇抽象的作品,審美要求也隨之提高。電腦雖然為藝術發展提供了許多新的創造技術手段,但是同時也使得傳統藝術面臨更大的挑戰和競爭。計算機給傳統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方向和機遇,促進了傳統藝術與計算機的結合,產生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類型。絲網版畫作為一個科技含量高、對媒體依賴性強、缺少歷史積淀但卻沒有傳統負荷的版種,雖然在我國改革開放后僅僅發展了30余年,但已和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合,成為了版畫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隨著信息技術水平的發展、設備材料的改進以及大量國外文化的輸入,同時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告的發展,包裝產業的出現以及電子產品的普及,都加快了絲網版畫的創新。
我們在標題中所說的數碼,指的并不是單純用數碼打印,那是拷貝,不是創作。我們說的數碼是指在原有對絲網版畫形式的理解上,利用電腦和數碼工具對傳統絲網版畫工具進行替代,盡可能地將版畫自己本身獨特的創作語言在電腦上顯現出來。在這里,數碼工具取代了絲網版畫所需的屏幕,打印機取代了傳統版畫所需的印刷機或輥子。用智能數字編碼技術代替傳統版畫工具,通過模仿打印材料和工具,例如數字絲網、數字顏料、數字滾筒等,從而達到傳統絲網版畫的表現效果甚至是其他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就能夠把電腦和傳統絲網版畫相結合,從而實現數碼絲網打印。
現如今國際上比賽展覽雖不拒絕數碼作品,但最后入選的數碼作品卻是寥寥無幾。主要的原因是數碼作品大多是一副干凈的面孔,和人工版畫相比缺少大眾所說的印刷的起伏痕跡之美,人工版畫的偶然效果甚至是失誤都比看起來完美的數碼作品更具有“生氣”。
那么怎樣把絲網版畫中的數碼技術變得更加藝術化呢?藝術活動雖然是有一定規律的,但它更是自由的,是人們內心的另類表達。規律和自由在藝術過程中逐漸融合。因此,合理運用數字技術,不僅僅局限于其看似萬能的技術,還應使其服務于自身內在的主題表達。靈活地結合數字語言和屏幕版畫表現語言,大膽嫁接和融合兩者,提升屏幕版畫,為作品增添光彩。
要將數碼技術藝術化,使其服務于絲網版畫,這需要操作者靈活掌握數字技術,特別是如何把版畫專業中的版畫創作與相對應的數字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熟練掌握掃描儀與數碼相機的操作及高級使用技術,在版畫創作中大膽嘗試新的材料和新方法,并想辦法將其轉化為數字形式。較高的科技含量與邏輯思維,再加上對版畫技術深刻的認知,是數碼版畫成功的基礎條件。
數字圖像最大的優點是人們可以通過圖像處理軟件來處理它們。因此,在通過數碼相機或掃描儀獲得高質量、清晰的圖像后,我們使用圖像處理軟件產生各種效果,并根據圖像選擇更滿意的彩色處理用于絲網印刷。表面色調的長度和顏色區域的分布,它被分解成幾十種顏色索引的顏色文件模式,索引顏色太多,不能起到輔助作用,索引顏色太少,顏色跳躍太大。接著我們用透明的滌綸片把它覆蓋上,手工分版,做成多個專色絲網版。將它們打印并堆疊在打印機中。使用不同的油墨,可以通過覆蓋和半透明來顯示不同的顯色性能,或加或減,衍生出豐富的色彩關系來模擬原圖顏色和條理,從而到達徹底的與現代工業“冷冰冰”的印刷技術不同,回歸到更有手工味道和個性差異的傳統風格上來。
相反我們在完全徒手操作時,費時、效率低下,甚至有勞無獲。我們在機械化的勞動過程中甚至形成了慣性思維,喪失了“靈感”。
數碼版畫不同于傳統版畫,數碼版畫在制作過程中的任何步驟都可以被修改,并且這是由電腦直接噴出來的顏料形成模板上的圖像,其中噴涂顏料的密度,曝光度還有厚度都是通過計算機設計來實現的,減少了制版工序,這大大節省了傳統版畫中的體力和物資消耗,又減少了失誤性。同時數碼版畫所達到的藝術性是傳統版畫所不能達到的。由此可見傳統的絲網版畫必將更新,由高質量的數碼技術代替過去的徒手操作。
參考文獻:
[1]楊占杰.數字技術下絲網版畫創作的新特點探析[J].美與時代(中),2017(2).
[2]王欣,江鵬.絲網版畫的數字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8).
[3]張健.數字技術下絲網版畫創作的新特點[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2).
[4]孫慧麗.淺析中國當代絲網版畫創作的現狀[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3(1).
[5]帥斌.期待突破--絲網版畫的現狀[J].絲網印刷,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