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娟 郁舒蘭
【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產品語義學相關學科理論,對表情包進行形態語義分析,主要包含表情包的衍變過程及其概念語義分析、表情包形態語義的模型構建。并從功能形態語義、市場形態語義和情感形態語義這三個方面構建認知模型。最后對表情包的形態語義的本質進行提煉總結。
【關鍵詞】形態語義;表情包;表情包文化
中圖分類號:H030?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4-0222-02
在移動互聯網中,表情包是社交平臺溝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的到來帶動了表情包產業發展,打造了一系列IP。網絡社交溝通的增多使得表情包文化出現。人們通過表情包述情,既明確又含糊,既犀利又曖昧,在收藏、分享、制作的過程中收獲樂趣,得到滿足。因此,探究表情包設計的學者越來越多。而產品形態語義學學科的出現為研究帶來一絲曙光,這對表情包研究意義重大。
一、形態的語義分析
形態語義學其實就是一種方法論,它通過語言符號的認知觀來辨認形態、創造形態[1-4]。形態語言符號是從情感符號中分離出來的一種語言符號。“形態語義”這一語言特色為形態語言概念的創造提供了很大的發展余地,從分析中可以發現,同一概念形態語義由于組合內容的多樣性給語言設計者提供了很大的選擇空間。表情包的形態語義內涵可以通過形態語義分析得到精確、規范的語義內涵,避免了形態設計中的表達錯誤,對減少分歧有很大幫助 [3、4]。
二、表情包
(一)表情包概念語義分析
《辭海》將“表情”(biǎo qíng)文字的概念語義解釋為情緒的外部表現。總體分為三大種類,其一是面部表情,即由內心激發反映于人面部的情緒;其二為言語表情,即反映于人的聲調或語速等方面的情緒;其三則是身段表情,即反映于人的肢體動作的情緒 [5、6]。
在《維基百科》中,“表情包”原指互聯網上把一系列或一批次的表情圖片(數張至上百張不等)打包在一起供人下載的文件包,后也被代指某一人物的一系列表情圖。“表情圖”是在社交軟件和網站興起后形成的一種流行文化,用以表達特定的情感。
互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催生出人們對于在線交流的體驗感需求,不同的交流情景,需要不同的表情互動。即表情在數目與種類增加的過程中逐漸系統化,專業化,“表情包”一詞便是這一大趨勢下產生的新生事物 [7]。
(二)表情包衍變過程
從表情包形態出發,表情包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形態如圖1。
1.互聯網1.0時代。表情包的歷史開端于1982年,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在電子公告板上輸入字符“: - )”來表達人類微笑的面部表情 [7、8]。日本在此基礎上發展了顏文字(kaomoji) ,適用于短信文本。
2.互聯網2.0時代。Yahoo Messenger 的研發團隊在彩色表情臉譜中加入了仿人類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元素,這開啟了表情包新時代 [7]。如iPhone 的emoji (繪文字)表情系列、QQ “小黃豆”表情包。
3.互聯網3.0時代。出現了大量的Gif 表情。此時表情包完成了從字符到感官、從知覺到視覺的過渡[9]。網友們可以結合當下熱點事件、當紅明星、網絡流行語等元素進行創作。
(三)表情包分類
1.按形式分類
(1)純圖像。即無文字純表情。特點是意義的簡單而明晰。
(2)純文字。即單純的文字信息和圖片格式化后的文字。
(3)圖文結合。網絡圖像配上一句簡單流行語PS 拼接而成。其特點是圖文并茂,生動、有趣。
2.按內容分類
按內容分為知名人物或影視動漫、美景美食照片、社會事件包括政治宣傳圖像、網絡流行語言和寵物或萌娃等。
三、表情包形態語義認知模型
(一)功能形態語義
1.表情包的工具輔助性功能。傳統文字不足以表達個人情感,表情包的非語言符號特質能夠更好地傳情達意,在輔助聊天的同時,使得人機產生互動,增加了趣味、人情味[10]。
2.表情包的視覺審美性功能。表情包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在色彩上搭配豐富,在動作、神態模仿上逼真,在動物形象上擬人化、萌化、夸張化,還可以動靜結合......這種視覺效果很容易就能博人眼球,緩解視覺疲勞,加強了交流中的持續性[10、11]。
3.表情包的經濟文化功能。其一為影視、明星宣傳造勢。在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拍攝期、預售期、上映期間,會出現各種影視片段、明星真人表情包,以此來宣傳、獲益。這也是影視業常用的手段之一。其二IP素材集聚,商業價值顯現。表情包的 IP 開發成為新的盈利模式。
(二)市場形態語義
1.行業認知習慣與形態語義分析。系統不同,表情不同。例如蘋果和安卓的表情各不相同。Emoji 表情正本會由于手機品牌不同而產生畫風偏差。微信為了避免此類誤解,把不相同路徑的 Emoji 換成了同一的容貌,這大大消除了表情包傳播過程中引發的尷尬和誤會。
2.流行性(時尚)的形態語義分析。一類是網民自制表情包、動態(GIF)表情包的素材都源于日常生活,取自社會熱點事件、熱點新聞、娛樂明星等等,因此傳播速度快,但很快又會被新的事件所替代。另一類是原創卡通形象,這類表情包線條簡潔,畫風慵懶、暗黑、蠢萌賤、兄弟情等等,都是當下年輕一代的審美和情緒的表現,不同系列,其用色、線條、畫風等均不相同。
3.消費群的心理需求分析的形態語義分析。表情包的人群定位不同,風格也不同。70后和80后偏好正能量、祝福、喜慶元素、顏色艷麗、圖案方正等;90后、95后和00后就酷愛逗樂、慵懶、暗黑、鬼畜、蠢萌賤畫風等。當下年輕人的社會情緒普遍都是甜美可愛、養成、兄弟、朋友等一類情感。還有一些流行文化,如屌絲文化、段子、愛國情懷等等。
表情包的大熱,也打造了一系列IP形象產品。如影視行業中,Emoji 表情大電影《表情奇幻冒險》;出現了一批周邊產品,諸如手機殼、掛件、抱枕、毛絨公仔、雨傘等。這些消費人群都集中在青年用戶。
4.企業品牌產品形態特征的語義分析。表情包的企業眾多,筆者選取一些知名企業做分析。
(1)QQ。QQ表情始于2003年,經歷了2003、2007、2011、2015四個主要版本,現在其有專門的設計團隊,當前版本凸顯了更加扁平化的特點。
(2)十二棟文化。十二棟文化的代表作:頭上長了兩片葉子的“長草顏團子”、額頭上貼了一條黃符的“小僵尸”、左耳缺了一小塊的“破耳兔”、以及皮膚黝黑且常常抓狂的“制冷少女”等。企業致力于培養卡通形象的明星。
(3)三麗鷗。日本公司三麗鷗(Sanrio)旗下文化品牌有耳熟能詳的Hello Kitty,MY MELODY等,畫風可愛、小清新。公司業務涉及禮品、餐飲、主題樂園、書籍、影視、游戲等,提倡“social communication”。公司認為禮品有尊重、信任、友愛等內涵。
(三)情感形態語義
1.建構性修辭屬性。人們可以通過“斗圖”來獲取認同感。網名們借助表情包來迎合網絡群體主流,拋棄了線下的“本我”求得同化,以避免群體成員的疏遠[12]。如“帝吧”事件中被廣泛運用的“暴走漫畫”表情包。一定程度上而言,表情符號已經不單單是交流傳播的媒介了,它更是一種網絡亞文化的傳遞[8、9、13]。
2.結構性修辭屬性。表情包架構了網絡文化,促使使用者的網絡生活及思維模式發生轉變。它能夠引起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的共鳴,包括情感、生活、經驗等方面。表情包可以作為一種常識被人們接受、認識[9、11]。
3.語義修辭分析。表情包除了有造型美,還有詼諧、幽默之美,即使是“鄙視”“生氣”一類的負面情緒表情也不顯得壓抑。最重要的是以圖為主,圖文并茂。將生硬的文字以詼諧的方式傳達出來,消除了屏幕兩邊人的隔膜、尷尬。
表情包利用圖片傳達感情,其本質是一種非語言符號。表情包在使用時完成了其在詞源學意義上的使命,即“從面部或姿勢的變化來傳遞內心的思想感情”,這本質上屬于一種身體述情[7]。隨著交流、閱讀習慣的變化,傳統的文字內容正在體現出向可視化、快速化轉變的趨勢。表情在虛擬空間交互的范圍變大、資訊量過載,這就需要更簡潔、更達意的交互,彌補語音難以成為虛擬交互最優解的缺憾。不過表情包的使用還存在很多缺點,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構建一個文明、積極、健康的網絡社交圈。
參考文獻:
[1]陳慎任.設計形態語義學——藝術形態語義學[M].第一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1-483.
[2]李淑江,徐博成,楊衛民.游艇設計要素的形態語義分析[J].包裝工程,2018,39(02):174-179.
[3]葉振合,李鑫,鄭澤鋒.現代家具產品的設計形態語義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07):182.
[4]王敏,陳慎任.論視覺形態情感語義的構成[J].藝術評論,2012(02):122-125.
[5]李沐.論素描的表情[J].藝術教育,2011(09):120-121.
[6]田美敬.漢韓漢字詞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2.
[7]劉漢波.表情包文化:權力轉換下的身體述情和身份建構[J].云南社會科學,2017(01):180-185+188.
[8]伍靜.新媒體時代表情包發展的傳播學解析[J].出版廣角,2016(15):83-85.
[9]鄺野.網絡互動語境下表情包的視覺符號與情感建構分析[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7.
[10]焦睿.圖說——表情包的圖像傳播功能探究[J].新媒體研究,2017,3(19):11-12.
[11]王玉.網絡表情符號及其建構的文化認同現象研究[D].蘭州大學,2016.
[12]克勞斯·布魯恩·延森.媒介融合:網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93-96.
[13]王薇.狂歡理論視域下的網絡表情包研究[D].暨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