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寒清
【摘 要】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沒有確切定義,不同時代有不同說法,隨之相伴中國知識分子與統(tǒng)治者、民眾之間的關系也難以厘清,知識分子似乎難以完全分入任何階級。下面將知識分子分為三類,通過梳理綜合三類知識分子在社會文化活動中所起的作用發(fā)現(xiàn),知識分子其實是處于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緩沖帶,獨立人格使他們成為社會的傳聲筒,社會變革的聲音通過知識階層這個特殊的傳聲筒完成在整個社會的傳達。
【關鍵詞】知識階層;中國知識分子;信息傳遞
中圖分類號:D663?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6-0224-02
“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現(xiàn)代概念,并不僅指有知識的人,還指除了掌握知識外具有現(xiàn)實關懷和個體超越的一個群體。葛蘭西在《獄中札記》中將知識分子分為傳統(tǒng)知識分子和有機知識分子兩類。傳統(tǒng)知識分子指“通過‘行會精神感受到自己不間斷的歷史連續(xù)性和自身的特性,因此自認為能夠自治并獨立于居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集團”①的一類固守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有機知識分子則是與人民大眾相統(tǒng)一的“知識分子把群眾在其實踐活動中提出的問題研究和整理成融貫一致的原則的時候,他們才和群眾組成為一個文化的和社會的集團。”②結合中國文化傳統(tǒng)補充加入一類游離知識分子:指相對游離于時代之外不與社會政治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居于鄉(xiāng)野山林不依附權貴、追求思想自由的一類讀書人。
借助葛蘭西的知識分子分類,中國的知識分子可以分為傳統(tǒng)知識分子、有機知識分子和游離知識分子三類。三類知識分子都處于上層統(tǒng)治者與下層民眾之間,但各自承擔的社會分工又有著細微的區(qū)別:
一、傳統(tǒng)知識分子:統(tǒng)治聲音的向下傳達者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崛起,中國社會在禮崩樂壞的動蕩中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在百家爭鳴中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知識分子——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他們希望憑借自身豐富的文化知識在信仰失范的社會教化民眾、用自己的“道”重建文化規(guī)范,進而影響政治權威的“勢”。傳統(tǒng)知識分子也由此發(fā)端。
傳統(tǒng)知識分子可分為兩派:一派主張“道”與“勢”融為一體,這派知識分子本身往往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學家,且都曾在政治仕途上有所建樹,以屈原、王安石等為代表。屈原作為楚國貴族曾任楚懷王左徒,一度深得楚懷王信任,后因改革觸犯貴族利益,被聽信小人讒言的懷王疏遠流放,最后自沉于汨羅江。屈原在文學作品中曾多次闡釋他的“美政”理想。如《離騷》中“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兩句表面上寫前代得道國君之致福,實際上傳達著自己執(zhí)政時遵循標準不分貴賤選拔賢才的政治理念;《國殤》“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③在歌頌將士保家衛(wèi)國英雄氣概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國家的“勵武”政策。屈原“以美為政”的政治舉措在他的作品中幾乎都有所反映。在文學作品中間接傳達政治理念,是愛國詩人屈原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色。
而另一派傳統(tǒng)知識分子則秉持“道為勢所用”的觀念,他們帶著積極入世的情懷“以道事勢”,卻在政途難有作為,如辛棄疾、賈誼等。梁衡曾說“辛棄疾這個人,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④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典型的以武起事最終卻以文為業(yè)的知識分子,收復中原失地是辛棄疾一生的政治理想,但終其一生都未能實現(xiàn)。南歸后的辛棄疾失去了征戰(zhàn)沙場的機會,留給他的只有一桿狼毫。作為文人的辛棄疾仍不改初心,上書《美芹十論》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的大計,終不為統(tǒng)治者所用。有心入世,卻難為“勢”所用是這派知識分子的顯著特點。
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統(tǒng)治階級的關系,毛澤東曾形象地比喻說,知識階級是附在統(tǒng)治階級這張“皮”上的“毛”。無論是“道勢相融”還是“以道事勢”,與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密切聯(lián)系、“文以載道”都是傳統(tǒng)知識分子區(qū)別于其他兩類知識分子的一大特征。無論是否為“勢”所用,傳統(tǒng)知識分子總是以傳達展示上層統(tǒng)治者的意志、服務上層統(tǒng)治者,維護國家統(tǒng)治作為自己的主要目的。
二、游離知識分子:時代回音的隱晦反映者
第二類游離知識分子遠離政局紛爭,秉持“樂道忘勢”的精神,過著隱逸生活,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知識分子,遠到魏晉的竹林七賢,近至現(xiàn)代的沈從文等皆屬此類。游離知識分子本身無意涉身時政,但又無法完全脫離時代,他們的作品就像一面鏡子隱晦地反映所處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
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身處魏晉易代之際,既不愿卷入政局又不愿因此引來殺身之禍,故他在對待時政時尤為審慎。這樣的處世態(tài)度使阮籍“發(fā)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在作品中更是多用典故、象征的手法,為文隱蔽具有曲折深幽的特色,以致部分詩作主題難以明確。《詠懷詩》是阮籍的代表作,在詩中他隱晦地揭露了政治社會的黑暗,暗示著時局的動蕩不安與人民生活的困苦。
游離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特殊的存在,處于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有機知識分子之間,又為其他兩類知識分子所輕視。在傳統(tǒng)知識分子眼中游離知識分子置身事外虛靜無為,于國家統(tǒng)治無所助益;有機知識分子也因他們不能傾聽反映下層人民聲音而不屑一顧。但正因如此游離知識分子能夠以一種相對獨立的視野審視時代,相對客觀真實地反映時代全貌,記錄民眾的現(xiàn)實生活,同時成為其他兩類知識分子的居中調和者。
三、有機知識分子:民眾聲音的向上傳遞者
有機知識分子與傳統(tǒng)知識分子相反,他們的出發(fā)點從來都不是維護一朝一代的統(tǒng)治,為民請命是他們追求的目標。他們長期活躍在社會底層與廣大民眾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以自己的作品為媒介積極為民眾發(fā)聲。杜甫、陸游……到現(xiàn)代以魯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們更成了整個民族的斗士。
1927年魯迅在上海勞動大學作了《關于知識階級》的演講,在演講中他談到知識分子“他確能替平民抱不平,把平民的苦痛告訴大眾。他為什么能把平民的苦痛說出來?因為他與平民接近,或自身就是平民。”⑤魯迅是中國較早從代際角度觸及知識分子問題的人,這里他定義了自己認為的真的知識分子就是不聽命于任何權威、傾向于民眾思想的,他本人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魯迅作品中塑造最多、形象最豐富的主要是農民和下層知識分子,他們都生活在社會底層,魯迅通過對這兩類人的描繪傳達下層民眾的聲音——對封建腐朽思想的反抗,對光明平等社會的呼喚。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一般知識分子看到的是民眾對先進技術、社會安定平等的訴求,但魯迅畢竟不同于一般知識分子,他敏銳地捕捉到民眾最需要的是先進的思想,是打破傳統(tǒng)落后思想文化后新文化觀念的樹立。為了完成這個目標,魯迅付出了畢生努力,如他自己在《死火》中所說“唉唉!那么,我將凍滅了……那我就不如燒完!”⑥精神的先驅者永遠是孤獨者,但孤獨者并非是冷血和與世隔絕,魯迅始終是同民眾一起的。
“有機知識分子”實際上就是知識分子與民眾、知識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有機知識分子與民眾的關系是三類知識分子中最近的。他們?yōu)槊癖姲l(fā)聲,為民眾創(chuàng)作,民眾的社會生活現(xiàn)狀是他們創(chuàng)作的源泉。
通過對三類知識分子的分析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知識分子是統(tǒng)治者聲音向民眾傳達的傳達者,游離知識分子是民眾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者,有機知識分子是民眾在社會吶喊的代言者。正是三類知識分子在統(tǒng)治階級與民眾之間發(fā)揮著文化交流、信息傳遞的作用,在社會發(fā)生變動時首先出現(xiàn)的就是知識分子間的溝通對話,通過緩沖帶的文化交流使整個社會信息加以流通,使社會變革的聲音在整個社會回響。
注釋
①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M].曹雷雨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37.
②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M].曹雷雨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40.
③吳廣平.屈原賦通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20,84.
④梁衡.把欄桿拍遍[N].貴州日報,2017-05-31(003).
⑤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114.
⑥魯迅.野草[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