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秉樞 燕凌 李萌 高綠路 (首都體育學院,100081)

近年來,首都體育學院以學術交流為紐帶,以體育運動為平臺,通過開展校際交流、互派交換生等方式,密切了與臺灣體育協會、高等學校等的合作交流。學校與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灣真理大學、臺灣體育大學等學校建立了密切的校際合作關系,互派學生進行交流學習。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鐘秉樞作為國際大體聯學術委員會主委員,活躍在國際大學生體育教育領域,并與國際大體聯成員之一的臺灣大專院校體育總會(以下簡稱臺灣大專體總)建立了密切的聯系,以此為平臺多次派教師、學生赴臺交流學習,加強兩岸體育學術民間交流,積極推動首都體育學院與臺灣大專體總的交流合作。
2014年11月19日—20日,由臺灣大專體總主辦的“兩岸大學生體育組織籌辦綜合運動賽會研討會”在臺灣輔仁大學舉行。主辦方旨在通過學術研討的方式,分享海峽兩岸成功舉辦國際綜合賽事的經驗,為2017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提供借鑒,同時達到加強兩岸文化、體育交流,增進合作的目的。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應邀參加了會議,并作了6個主題的學術報告,受到了舉辦方的高度評價。此次學術交流活動為臺灣諸大學與首都體育學院的持續合作與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促成了2018年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赴臺學術交流項目的形成。
2018年12月4日—9日,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鐘秉樞、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陸衛平、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錢雯、財務處處長李榮新、黨委組織部副部長李萌、學校辦公室副主任祝瑩、體育教育訓練學院副院長潘迎旭、運動科學與健康學院教師燕凌、休閑與社會體育學院教師馬思遠、國際教育學院高綠路10人組成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應臺灣大專體總的邀請,赴臺灣參加2018年國際大學運動發展論壇,同時參加亞洲大學教育委員會議,并前往臺灣部分體育院校進行學術訪問。此次學術交流活動旨在推動亞大體聯教育活動的豐富與發展、促進兩岸大學生民間體育組織的發展、兩岸體育大學中長期合作與交流的發展。
2018年12月7日—8日,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應臺灣大專體總的邀請,赴輔仁大學參加2018年體育運動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本次學術會議的主題是“精準運科、拉跆競技、全齡樂活”。會議開幕式伊始,臺灣大專體總會長、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致辭,歡迎與會成員蒞臨輔仁大學參加本次學術會議。隨后,臺灣跆拳道運動會理事長、輔仁大學體育學系主任蔡明志致辭,提出本次會議致力于提升運動競技水平和健康養生的正面效益的主旨,并歡迎與會人員參與輔仁大學校慶活動。在會議開幕式上,輔仁大學跆拳道社團還為與會人員表演了精彩的節目。
本次學術研討會包括3個部分,第1個部分是對體育運動有突出貢獻的學者進行獎勵;第2個部分是專題講座:臺灣師范大學洪聰敏教授關于精準運動之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與應用的講座(12月7日上午),勞倫森大學Robert Schinke博士關于高表現運動員心理健康咨詢之旅的講座(12月7日下午),臺北市立大學郭家驊教授關于運動與人體衰老細胞的講座(12月7日下午),南加州大學Susan Sigward博士關于如何從前十字韌帶重建術后恢復的講座(12月8日上午),上海體育學院肖煥禹關于環境、社會與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的講座(12月8日上午);第3個部分是論文研討會,與會者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進行自由研討(12月8日下午)。
本次學術活動的主體部分是專題講座部分,專題講座部分分別涉及運動心理、運動康復、體育與社會3個領域。洪聰敏教授、Susan Sigward博士將自己最新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了陳述,一方面體現了運動科學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與會者在2個領域的探索帶來諸多的啟發和思考,另一方面也體現體育學科研究者在已知和未知領域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突破的精神,給予與會者較大的學科自信心和學術激勵。更重要的是,專題講座以及之后的自由學術交流中,學術領域的無國籍以及學術研究的國際化趨勢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對于代表團的成員來說,參加本次學術會議收獲頗豐,最重要的是得以在一個國際化的平臺上拓展自己的研究視界,得以與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共同探討、相互學習,讓其他國家及臺灣地區對大陸的體育學科研究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從而促進彼此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學術會議間歇,代表團觀看了會議的墻報成果,墻報成果囊括了體育學科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代表團印象最為深刻的一篇研究成果是《運動與品德之探討》,該研究主要探討了體育運動對于積極品德的塑造作用,以及不良行為的預防功能,這與大陸地區目前體育教育的核心價值導向是一致的。目前大陸地區體育教育的核心價值導向是立德樹人,由此可見,指向品德塑造的學校體育發展是全世界各個國家及地區的共同訴求。
參加學術研討會期間,代表團成員利用間歇時間對所看、所學內容進行了多次研討,對當前運動學科的發展前沿問題進行深度交流,尤其是當前運動科學研究的新方法、新視角,代表團成員深受啟發。在此基礎上鐘秉樞對首都體育學院科研團隊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提出新的期望與要求。
2018年12月6日上午,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在輔仁大學參加了亞洲大學教育委員會會議。亞洲大學生體育聯合會(簡稱亞大體聯)教育發展中心(AUSF—EDC)副主任、首都體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陸衛平對亞大體聯教育發展中心2018年的工作進行了匯報。亞大體聯教育發展中心隸屬于亞洲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接受亞大體聯的直接領導,其人事及行政事務由首都體育學院管理,亞大體聯秘書處對教育發展中心的業務工作進行指導和協調。中心的主要任務包括科學引導亞洲地區大學生體育教育活動的開展,為不斷增強青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出貢獻;進一步加強亞大體聯和成員單位之間的溝通,促進亞洲地區大學體育文化活動的交流,搭建促進各國教練員、裁判員、官員及學生群體的繼續學習和交流互動的平臺;進一步提升亞洲地區大學體育管理與運營的水平,進一步推動亞洲大學體育健康持續發展;研究并傳播國際大學生體育發展理念與文化,實現亞大體聯的核心價值,推動亞洲大學體育的發展。亞大體聯教育發展中心2018年主要工作內容包括:舉行亞大體聯教育委員會暨亞大體聯發展中心第3次會議;參與澳大利亞大學生體育論壇;舉辦2018年國際大體聯——國家大體聯研討會;成立專家組,聘請裴東光教授、茹秀英教授、韓勇教授作為專家組主要成員;此外,負責亞大體聯2018年年報的編纂工作,負責2018年FISU-CUSF區域對話方案的策劃和統籌聯絡、舉辦的活動包括舉辦全國學校體育場館管理人員培訓班、舉辦全國體能教師培訓班。亞洲大學教育委員會官員高度肯定了亞大體聯教育發展中心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業績,以及中心工作對亞洲大學生體育發展、亞大體聯工作的突出貢獻。
12月6日下午,鐘秉樞校長與亞大體聯副會長、臺灣大專體總秘書長、臺灣輔仁大學體育系主任曾慶裕會晤。亞大體聯成立于1992年,旨在增進亞洲各國青年之間的友誼、交流,推進和提高亞洲大學生的體育運動水平。目前亞大體聯有包括來自東南亞、西亞、中亞以及港澳臺地區的19個成員,現任主席由教育部學生體協聯合秘書處秘書長薛彥青擔任。亞大體聯的活動宗旨主要是促進亞洲大學體育運動的發展,促進體育精神、奧林匹克精神的培養,通過亞洲大學之間的體育活動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通過體育文化活動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提升大學生的運動水平。近年來,中國積極致力于亞洲大學生之間的體育交流,通過組織和參與大學生體育比賽,為亞洲大學生體育聯合會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曾慶裕與鐘秉樞會晤的重點議題是對亞大體聯下一步工作的進展進行部署,核心問題是在2019年亞大體聯舉辦的競技比賽過程中如何有效地開展學術活動,主要是針對運動員訓練與恢復、競技運動發展的課程。經過商討,雙方就這一問題達成一致意見,認為此舉將提升亞大體聯活動的專業性和影響力,同時能夠更好地為運動員的專業發展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首都體育學院將派2位身體功能訓練領域的教授參加亞大體聯2019年5月于臺灣金門舉辦的“三人籃球”比賽中的學術活動,為運動員、教練員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進行課程講授。最后,雙方還部署了2019年體育運動領域學術活動的其他合作事項。
1.與大同技術學院達成合作意向,開拓新的校際合作關系
2018年12月4日中午,鐘秉樞等一行從首都國際機場乘飛機抵達臺北桃園機場,午餐后即刻搭乘4小時車程的大巴前往大同技術學院。當天晚上,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出席了大同技術學院舉行的歡迎晚宴。
2018年12月5日上午,代表團在大同技術學院學生發展處處長何建德博士的引領下對學校進行了深度參觀。代表團走進學校烘焙課堂現場進行了參觀,并與烘焙老師與學生進行了交流,同時參觀了學校在烘焙方面所獲得的成績。
隨后,大同技術學院校長林明芳接待了代表團。林明芳校長對大同技術學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代表團了解到,學校致力于培養具備基本知識技能與專業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為社會作貢獻。學校秉承“言忠信、行篤敬”精神,遵循忠誠務實、以行穩致遠理念,追求可持續發展的辦學使命,注重與政府、企業界及國內外各個大專院校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密切聯系。鐘秉樞也對首都體育學院的發展歷史及現狀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在相互進行深度了解的基礎上,雙方達成了校際合作意向,并部署了簽署校際合作協議的計劃,擬合作的事項包括:安排教職工或學生交流互訪,從事短期研修或講學、訪問等事宜;在雙方關切的領域進行合作和學術研究;交換學術出版物及其他信息;有關體育休閑交流活動;其他促進雙方了解與合作之計劃。
12月5日下午,代表團與大同技術學院的各職能部門領導以會議的形式進行了交流。首先,雙方簡要介紹了各自學校的基本情況,包括學科設置、學位授予、學術發展等方面;其次,鐘秉樞重點介紹了首都體育學院與臺灣部分大學的合作項目開展情況,尤其是首都體育學院與臺灣部分大學交換學生項目的情況;再其次,錢雯介紹了臺灣交換生在首都體育學院的學習、生活情況,表揚了臺灣學生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最后,雙方就進一步的合作細節進行了交流。
經過參觀與交流,代表團認為大同技術學院雖是一個小型的技術學院,但是學校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對學校進行了精準定位,敏銳地捕捉到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態勢,靈活而及時地調整了發展戰略,以烘焙專業、茶文化專業為學校特色專業,樹立了學校的品牌,實現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印證了學校校長“越地方、越國際”的口號。
2.深化與臺灣體育大學的合作,交流辦學經驗與發展戰略
2018年12月7日下午,代表團赴臺灣體育大學進行訪問。臺灣體育大學校長邱炳坤接待了代表團。臺灣體育大學建于1973年,是一所專門培養運動、體育專項人才的學校。學校以“精、誠、樸、毅”為校訓,所謂精即以學為精,精確地研究學問、發展精密的知識系統,以精良成果貢獻社會;所謂誠即待人以誠,忠于客觀事實、忠于主體良心,以誠實待人,以忠心處世;所謂樸即生活以樸,這是一種生活態度,維持正當生活,不需要太多物質條件,做到不為物役,無欲則剛;所謂毅即運動以毅,在運動上超越自我,在學術上創新發明。學校特色體現為3個方面:創建優質化校園,即結合高等教育學術、競技科研基地、奧林匹克校園“三位一體”的校園文化;塑造卓越教學環境,即構建優質教學環境、提升教學與訓練品質,建設增進學生職業生涯潛能的教學環境;邁向國際化大學,即建設國際知名的、科技化、國際化體育大學。
在交流過程中,雙方校長分別介紹了各自學校的發展理念與戰略。臺灣體育大學現階段主要致力于3個方面的發展:一是密切與社會的結合,無論是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發展還是人才培養,均指向社會需求,一方面使學校更具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也更能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二是多元化學校的經費來源渠道,促成學校經費來源的多元化是目前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尤其是臺灣地區公立大學辦學經費中,政府資助比例較低,因此學校需要積極探索其他經費來源渠道,培養自主創收的能力,臺灣體育大學一方面通過招生策略鞏固學費收入的比例,另一方面是通過體育場館的社會化經營創收;三是致力于國際化大學的建設,通過教學環境的改善、學科發展、人才培養促進學校朝向國際化大學的方向發展。首都體育學院同是一所體育院校,在發展理念上與臺灣體育大學有著諸多內在的相似性,尤其是與社會接軌、國際化發展的方向,亦是首都體育學院辦學的努力方向,這也是當前高等教育辦學的主要趨勢,一方面通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服務于社會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學術水平的提升、學生質量的提高提升學校的國際化水平、國際知名度和國際競爭力。
隨后,代表團又參觀了臺灣體育大學運動康復實驗室,深入了解了其運動康復人才培養的機制,該專業與實踐密切結合、與社會有機融合的特點為代表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后又參觀了臺灣體育大學的體育館,了解了其體育館的設計理念與運營模式。
3.參會與參觀并舉,深度體驗輔仁大學的人文精神
此次學術會議由輔仁大學承辦,從與會人員的接待、會場的布置到會議的舉辦流程,無不體現了輔仁大學的精心與細心,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作為參會人員,深切地體驗到在這個具有豐厚歷史的學術殿堂里與同行們思想碰撞、學術啟發的志趣。
在輔仁大學參會期間,代表團利用間歇時間參觀了輔仁大學校園,校園甬路一側一座座姿態迥異的院系樓舍,建筑設計根據學科特點的不同,建筑風格、環境設置也不盡相同。學校設有文史哲、教育、傳播、藝術、醫學、理工、外語、民生、法律、社科、管理等11個學院,48個學系,47個碩士班,22個碩士在職專班,11個博士班,進修部16個學系,還有2年制護理在職專班。輔仁大學在全球的“姊妹校”有192所,在世界五大洲有“校友會”38個,海內外校友近17萬人。可見輔仁大學確實是一所較完備的有國際地位的多元風貌的綜合性私立大學。參會期間,恰逢輔仁大學校慶日,校園內各種特色社團活動熱鬧非凡,與美麗的校園相映成輝,彰顯了學校的悠久歷史與校園文化。
12月9日上午,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還訪問了輔仁醫院,江漢聲接見了代表團,并帶領代表團參觀了輔仁醫院。代表團成員深深地感慨于輔仁醫院的設計理念,最突出的感受包括2點:一是輔仁醫院一樓大廳不設任何科室,樓層非常高,空間很空曠,完全不同于一般醫院一樓大廳熙熙攘攘的情形,寬敞的空間使病人獲得一個舒適的環境體驗;二是每層都會設有具有宗教色彩的祈禱室,病人可以在祈禱室得以安靜的獨處,放松心情,降低病情本身所帶來的焦慮感,有利于病人的康復。雖然屬于醫院機構,但是其設計理念為校園文化的建設帶來了重要啟發。在校園文化中,如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特點,如何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如何能夠讓學生熱愛、享受校園文化,將是首都體育學院未來一個時期發展的重要議題。
代表團于2018年12月9日晚順利返京,圓滿完成此次學術交流項目的任務。鐘秉樞、錢雯對本次赴臺學術交流項目進行了總結,高度評價了此次學術交流活動項目的重要價值與意義,認為此次活動對首都體育學院的教育教學實踐和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和借鑒意義;同時高度肯定了代表團同志在臺灣地區的表現,彰顯了首都體育學院人的風采,表現出極高的學術涵養和處世素養,進一步推動了臺灣地區,尤其是其體育科學領域對大陸體育院校發展、運動科學發展的認識和了解,提升了大陸地區體育院校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

基于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的視角,本次學術交流活動的效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增進了兩岸體育院校之間的了解,促進了相互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此次學術交流活動中,首都體育學院先后訪問的大同技術學院、臺灣體育大學和輔仁大學,深入了解了其辦學理念、發展戰略、發展特色;同時臺方大學也對首都體育學院了發展定位、學校發展優勢表示了高度的認可。在相互交流中,首都體育學院一方面認真學習了臺灣地區大學的辦學經驗與國際化發展戰略,另一方面也將所見、所聞納入所思,與首都體育學院的發展現狀密切結合,以“他山之石”促本校發展,啟發頗多,收獲頗豐。在交流中,首都體育學院與大同技術學院達成了合作意向,進一步豐富了大陸院校與臺灣地區院校之間的合作機制,促進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二)深刻體驗了臺灣地區民間體育組織的活力,及其對高等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本次赴臺參加的學術會議是由臺灣大專體總舉辦的,臺灣大專體總成立于1957年,會員有12所大學。臺灣大專體總主要是通過運動比賽、研討會等形式促進大學校際之間的聯絡;提升運動科技水平;提升大學體育教學方法,增進大學之間的國際運動交流。具體活動包括舉辦大學校際運動錦標賽、參加世界大學運動會、承辦世界大學單項運動錦標賽、促進兩岸體育交流、舉辦教練及裁判研討會、發行體育刊物、推動體育學術研究等。臺灣大專體總下設高爾夫委員會、足球委員會、空手道委員會、棒球委員會、舉重委員會等57個委員會。除臺灣大專體總外,還有很多民間體育組織非常活躍,如,跆拳道運動協會、海洋運動推廣協會等。這些體育民間組織運行靈活,頗有活力,對推動臺灣地區以及兩岸之間的體育交流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臺灣地區體育民間組織的特點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重要啟發,一方面可以鼓勵更多的民間組織加強活動,發揮其靈活性、有活力、有張力的特點,彌補官方組織的短板;另一方面,與體育院校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推進體育事業的發展。
(三)提升了首都體育學院在亞洲高等體育事業發展中的影響力,彰顯了大陸體育院校的國際視野與學術自信。此次學術交流活動中,亞大體聯專門安排了重要日程與首都體育學院代表團會晤,較重視首都體育學院在亞大體聯相關活動開展過程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其教育類活動中首都體育學院提供的組織支持、課程支持、人力資源支持,一方面顯現了首都體育學院在亞大體聯的重要地位,及其在亞大體聯相關事務推進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了大陸體育院校基于其學術實力、國際影響力在亞洲體育事業發展中的引領、示范作用。這也是大陸體育學院國際化發展過程中重要步驟之一,逐步體現大陸體育院校在引領亞洲體育事業發展方向與態勢中的作用。從這一意義上說,首都體育學院任重而道遠,在亞洲甚至國際體育事務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并且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