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虹
【摘 要】音樂劇是風靡世界的藝術形式之一,而百老匯音樂劇《音樂之聲》自上演之初就深受好評,更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歷久彌新,得到了世界范圍內觀眾的喜愛和認可。本文從《音樂之聲》的傳播過程出發(fā),希望能夠找尋音樂劇的傳播規(guī)律,從而為我國音樂劇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音樂劇;《音樂之聲》;傳播過程
中圖分類號:J802.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3-0004-03
隨著《貓》《歌劇魅影》《獅子王》等著名音樂劇目在中國的上演,中國觀眾也開始逐漸了解和欣賞這一風靡世界的藝術形式。音樂劇的發(fā)展已有百年歷史,其頑強的生命力源于兼容并蓄、吐故納新。它在發(fā)展過程中融合了歐洲喜歌劇、輕歌劇、歌舞雜劇、滑稽表演等舞臺藝術形式,并能夠跟隨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融入民歌、情歌、搖滾樂、鄉(xiāng)村音樂、迪斯科舞曲、爵士樂等多種音樂風格。在舞臺演出時,音樂劇亦能借用高科技手段創(chuàng)造出豪華炫目的舞臺布景和震撼的音響效果,給觀眾帶來視聽盛宴。相對于歌劇而言,音樂劇更具有親和力;相對于通俗藝術而言,音樂劇又更為雅致。這種介于通俗和高雅之間的特性成為音樂劇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音樂之聲》是20世紀50年代百老匯音樂劇的“黃金組合”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小奧斯卡·哈默斯坦(Oscar HammersteinII)合作編創(chuàng)的。該劇于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首演,一經上演即獲得巨大成功,成為20世紀50年代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并于1960年獲得第14屆托尼獎最佳音樂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6項大獎、1979年勞倫斯·米格納獎以及1998年托尼獎最佳復排音樂劇獎。憑借溫馨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和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原版音樂劇《音樂之聲》也多次登上中國舞臺,為中國觀眾帶來視聽盛宴。下面我們就從《音樂之聲》出發(fā),一窺這部音樂劇傳播過程的究竟。
一、傳播者
藝術傳播之始應當是藝術作品的問世,而藝術創(chuàng)作者則充當了藝術傳播的先遣者。對于音樂劇這樣的綜合藝術而言,藝術創(chuàng)作者即整個創(chuàng)作團隊,藝術作品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這個集體包括音樂劇的制作人、主創(chuàng)、主演等。
(一)西方音樂劇制作是“制作人中心制”。制作人是運作音樂劇的核心人物,負責音樂劇運作的各項事務,包括作品的選擇,版權的購買,融資和策劃,編劇、導演、詞曲作者、編舞、演員、舞美設計等的簽約,演出前的宣傳及演出后的各種后續(xù)事宜等。一部優(yōu)秀音樂劇的廣泛傳播,與制作人敏銳的市場眼光和營銷策略密不可分。
音樂劇《音樂之聲》是根據(jù)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特拉普家庭合唱團的故事》改編的。德國人于1956年就將這個故事改編成了電影《瑪麗亞的故事——特拉普一家》,又于1958年制作了續(xù)集《特拉普一家在美國》。這兩部電影空前賣座,成為德國二戰(zhàn)以后最成功的電影,在德國、奧地利等地廣受歡迎。美國好萊塢制作人理查德·哈利戴(Richard Halliday)和他的妻子瑪麗·馬汀看了電影和小說后大受感動,決定將這個故事改編成音樂劇。在與德國制片人簽訂了改編合同后,制作人就開始著手組建《音樂之聲》的制作團隊。
(二)對音樂劇而言,劇本是整個劇作的基礎,劇本編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舞臺演出時故事主線是否能流暢的銜接。詞、曲是音樂劇的主軸,好的詞、曲可以有效地引導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完善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音樂之聲》之所以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與其優(yōu)秀的主創(chuàng)是分不開的,即當時著名的編劇組合霍華德·林德塞和羅素·克勞斯及詞曲最佳拍檔羅杰斯和小哈默斯坦。
《音樂之聲》是羅杰斯和小哈默斯坦合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其總譜剛剛完成時,小哈默斯坦就被診斷患了癌癥。這部音樂劇上演9個月之后,小哈默斯坦在賓夕法尼亞的農場去世,《雪絨花》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首歌曲。近半個世紀以來,《音樂之聲》中那些優(yōu)美的歌曲一直被人們廣為傳唱。《哆來咪》《音樂之聲》《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我最喜愛的事》等唱段的旋律簡單優(yōu)美,歌詞樸實無華,透露出濃濃的生活情趣。而劇中人物通過歌曲表達出的自信、樂觀、熱愛生活等情感也深深地感動了觀眾,充分彰顯出“R&H音樂劇”的魅力。
(三)演員的表演是對音樂劇進行的二度創(chuàng)作。即使是同一部劇作,不同演員的演繹帶給觀眾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這也是舞臺藝術能夠常演常新的原因。第一位在舞臺上扮演瑪麗亞的是百老匯著名演員瑪麗·馬汀。在美國《Show Music》季刊2000年公布的“20世紀音樂劇之最”的調查單中,瑪麗·馬汀被評為20世紀前50年和后50年影響最大的音樂劇演員之一。瑪麗·馬汀的嗓音清亮迷人,曾經出演過《飛燕金槍》(Annie Get Your Gun)、《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彼得·潘》(Peter Pan)、《你好,多莉》(Hello Dolly)等著名劇目。由這樣一位百老匯明星擔綱主演,本身就成為音樂劇上演的一大賣點。而瑪麗·馬汀在《音樂之聲》中的表演也確實出眾,她憑借“瑪麗亞”一角贏得了第二個托尼獎。
音樂劇《音樂之聲》的傳播者集合了當時業(yè)界最優(yōu)秀的人才,使得作品的各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這也是其流傳于世、堪稱經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傳播內容
《音樂之聲》之所以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傳播,與其傳播內容有很大關系:
(一)該劇是根據(jù)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的劇作或電影總能引起人們格外的關注,因為展現(xiàn)在舞臺和銀幕上的內容不是虛構的,而是曾經真切地發(fā)生在生活中的,這就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如《音樂之聲》這種處處充滿生活美好的作品,在藝術移情的作用下,人們也更希望它是真實的。
(二)劇中優(yōu)美的旋律。音樂無國界,無論劇中的歌曲被翻譯成何種語言,其旋律都是一樣的優(yōu)美動聽。許多著名歌唱演員的演繹進一步增加了劇中單曲的知名度,加快了劇目的傳播進程。
(三)該劇充滿了美好的感情。劇中有浪漫的愛情,有濃濃的親情,有拳拳的愛國之情,有樂觀向上的熱愛生活之情。相信無論什么膚色,無論什么種族,無論什么年代,這些都是人類心靈中最美好的感情,這也是為什么《音樂之聲》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傳播至一代又一代觀眾并深深打動他們的原因。
(四)該劇給人們帶來了難忘的視聽享受。該劇在演出時采用實景舞臺,特拉普家的大房子、巍峨的阿爾卑斯山等都被呈現(xiàn)在舞臺上。除布景外,演員也以其精湛的演技及唱功,通過歌曲和舞蹈演繹出特拉普一家的故事。這樣一場舞臺表演無疑帶給了觀眾一場視聽盛宴。
由此可見,音樂劇《音樂之聲》的傳播內容包含了一定的普世價值,能夠克服文化和語言的障礙,被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觀眾接受。因此,該劇較高的觀眾可接受度是其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基礎。
三、傳播環(huán)境
環(huán)境對藝術作品傳播的影響很大。就《音樂之聲》的傳播環(huán)境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
(一)政治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能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國家的文化決策,尤其在對外來文化的引入和傳播方面。如前蘇聯(lián)因為擔心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1931年以后就停止引進西方電影。而我國在10年的文革動蕩時期,也極力反對西方文化。“柏林墻”時期,前蘇聯(lián)唯一允許播放的西方電影就是《音樂之聲》。我國在改革開放后的1985年引進這部電影并在電視臺進行播放。可見政治環(huán)境對藝術文化的傳播具有較大影響。
(二)經濟環(huán)境。由于音樂劇舞臺表演的性質,除了在其本國演出外,其他國家的觀眾要想在自己的國家欣賞到原汁原味的音樂劇演出,必須等到演出團巡演才行。巡演通常由演出公司出面運作,國外的演出公司要引進一部音樂劇,需要前期投入一大筆費用,包括付給制作方的版稅、演出前的宣傳、場地的租用等地。同時還要考慮引入地的消費群體和其消費能力,即這部音樂劇的引入是否能夠獲得收益。因此,經濟環(huán)境對音樂劇傳播的影響很大。
以我國為例。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老百姓也可以在國內欣賞到原汁原味的百老匯音樂劇。2004年,上海大劇院與百老匯亞洲娛樂公司共同運作了音樂劇《音樂之聲》在中國的巡演,每個城市每場的演出買票率均超過95%。此后,2008年,原版《音樂之聲》又分別于2008年、2014年和2015年多次登陸中國各大城市,并廣受好評。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及老百姓消費能力的提高為這部原版音樂劇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環(huán)境,使該劇有機會傳播至中國并增加了受眾。
(三)文化環(huán)境。百老匯音樂劇畢竟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其在傳播過程中是否能被其他國家的觀眾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文化的相異和沖突。如2008年在中國上演的《發(fā)膠星夢》以美國早期種族歧視問題為主線,帶出關于什么是“美和丑”的討論。但是種族問題實在無法引起中國觀眾的共鳴,于是該劇遭遇了票房慘敗。而《音樂之聲》在傳播過程中似乎沒有遇到太多的文化障礙,它在世界上的無數(shù)舞臺上演。僅在1996年和1998年期間,該劇先后在英國、南非、日本、中國(1998年由成方圓改編成中文版搬上舞臺)、荷蘭、瑞典、冰島、芬蘭、秘魯、以色列和希臘演出。這說明該劇的傳播內容能超越國界和文化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其所傳播國家的文化背景,因此能為各國觀眾所接受。
四、傳播方式
科技的發(fā)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藝術傳播提供了許多方式。就音樂劇而言,除了舞臺演出外,還可以通過灌制的錄音、現(xiàn)場版錄像、改編成歌舞電影等方式傳播。音樂劇《音樂之聲》在傳播過程中借助了多種方式:
(一)舞臺演出,包括百老匯演出團的國內巡演和世界巡演,以及各國藝術家在本國內的重新演繹。如我國的歌唱演員成方圓于1998年和2002年兩次將《音樂之聲》的中文版搬上舞臺。該劇由于有動人的音樂、大量的女聲合唱和適合孩子們演的角色,一直是社區(qū)及學校劇院巡演最受歡迎的音樂劇之一。在美國和加拿大,每年的演出都超過500場。
(二)灌制錄音。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舞臺演出版的音樂劇很少會被制成錄像或VCD等音像制品,但一般都會把劇中的歌曲錄制成專輯。《音樂之聲》就有多個專輯錄音,包括1959年11月原百老匯劇組錄音、1985年3月原電影錄音、1995年2月原倫敦劇組錄音、1998年5月新百老匯劇組錄音和1987年工作室錄音等版本。其中,百老匯原劇組錄制的專輯獲得包括最佳音樂劇專輯在內的8項格萊美獎。
(三)改編成電影。改編成電影使《音樂之聲》登上了世界舞臺。更多的觀眾通過電影欣賞到《音樂之聲》的故事和旋律,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改編自音樂劇。電影版的傳播讓觀眾在有機會欣賞到音樂劇演出之前,就了解并喜歡上這個故事,這無疑是對音樂劇演出的最好宣傳,也成為音樂劇傳播的強大動力。
(四)木偶劇。很多觀眾都對《音樂之聲》中那場瑪麗亞和孩子們的木偶劇表演留下了深刻印象。2007年,著名的薩爾茲堡木偶劇團推出了整場《音樂之聲》的木偶劇版。薩爾茲堡木偶劇團有90多年的歷史,每年在薩爾茲堡舉行近160場的表演,數(shù)不清的世界巡演讓她聞名于世。此次推出的《音樂之聲》木偶劇是以1959年的百老匯版本為基礎制作的。每個木偶都是為此劇特別制作的,由9個木偶表演藝術家共同完成表演。其中的歌曲由百老匯的著名歌唱演員完成。因此,該劇在美國的世界首演獲得了空前成功。
(五)電視。電視也是音樂劇傳播的重要渠道。20世紀四五十年代,音樂劇經常會被拍攝成影視作品,或由原班人馬在電視和廣播上重演。20世紀70年代,美國公共電視頻道(PBS)推出了一個節(jié)目叫《演出大觀》(The Great Performance),轉播全美精彩的表演節(jié)目。音樂劇、話劇、脫口秀、歌劇、舞劇、演唱會等都能被轉播。只要有轉播的節(jié)目,通常都會出版影音制品。電影版《音樂之聲》于1976年在美國廣播電視公司首次播放,之后幾乎每年都要由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獨家播放。1995年為紀念電影誕生30周年,公司還制作了一部由朱莉·安德魯斯主持的長達四小時的特別專題片。
(六)網(wǎng)絡。網(wǎng)絡自誕生之日起,便承擔了在人類社會中傳播信息的重任。網(wǎng)絡是音樂劇信息的重要傳播渠道。觀眾能夠在網(wǎng)絡上找到有關音樂劇的各種介紹和演出信息,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購買演出票。有關音樂劇《音樂之聲》的介紹、演出視頻、電影、歌曲都可以在網(wǎng)上欣賞及下載。因此,擁有廣大受眾的網(wǎng)絡拓寬了劇目的傳播通道,并通過網(wǎng)絡上的人際傳播增強了劇目的影響力。
由此可見,音樂劇的傳播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其傳播途徑存在著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交互,并且其廣泛的傳播是以人類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為基礎的。
五、傳播效果
傳播效果指傳播者的意圖和目的的實現(xiàn)程度。音樂劇《音樂之聲》的傳播效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一)經濟方面。《音樂之聲》在經濟上可以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為當時的制作者,也為后來的制作者取得了巨大的商業(yè)利益,同時還衍生出了一條商業(yè)鏈。該劇不僅在1959年公演之前就賣出了200萬美元(按照今天的標準看為3000萬美元)的戲票,還挽救了瀕臨破產的福克斯公司,并在今后的幾十年內為不同的演出商和制作方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幾十年來,生產商對于相關產品的熱情從未下降。隨著各種版本的錄音、錄像帶和光盤的出現(xiàn),《音樂之聲》的愛好者們還可以買到由威廉森音樂公司出版的各種錄音和樂譜版本的集錦、布拉德福貿易公司出品的一系列紀念餐盤、愛德萊·艾略特公司出品的音樂盒、馬特公司出品的瑪麗亞芭比娃娃、麥·亞歷山大公司出品的《音樂之聲》洋娃娃集和西蒙與舒斯特出品的名為《我最喜愛的東西》的兒童圖畫書等等。巨大的經濟利益成為音樂劇《音樂之聲》及其相關產品廣泛傳播的巨大推動力。
(二)藝術功能方面。藝術具有傳遞美的功能,同時還有娛樂性和教育性的功能。《音樂之聲》在傳播過程中實現(xiàn)了以上三項功能。音樂劇向人們傳遞了優(yōu)美的旋律和演員精彩的表演,電影更是向人們展示了奧地利的美麗風光。人們從《音樂之聲》中體驗到了綜合藝術帶來的美感,得到了休閑娛樂和放松舒適的觀看體驗,同時還在故事中體會到相親相愛、積極樂觀、熱愛祖國的精神。
(三)傳播范圍和時效方面。從橫向傳播的空間上來看,《音樂之聲》的傳播范圍是廣泛的:其音樂劇版在世界多個國家的舞臺上演,電影版在幾十個國家播出,就連電影原聲碟和錄音專輯也被錄制為幾十種語言。從縱向傳播的時間上來看,《音樂之聲》經歷半個世紀仍然被奉為經典之作而被經常上演,被一代又一代觀眾深深喜愛。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它會繼續(xù)被流傳下去。
六、結語
音樂劇的傳播過程是十分復雜的,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音樂之聲》在傳播過程中,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且這些因素之間也相互作用。如政治決策者的否定會直接影響劇目傳播的可能性,進而影響到演出商經濟利益的獲得。再如沒有音像科技的發(fā)展,該劇也不會擁有更多的受眾。作為綜合藝術的一個門類,音樂劇已不再是百老匯和倫敦西區(qū)的專利。無論是出于商業(yè)目的還是文化目的,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熱心人士都致力于發(fā)展這一藝術形式。音樂劇在我國的發(fā)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近年來我國的一些高等藝術院校,如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都相繼設立了音樂劇專業(yè),不少藝術人士也開始探索本土音樂劇的制作。《音樂之聲》的傳播過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啟示,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規(guī)律,為更好地發(fā)展我國的音樂劇事業(yè)提供一些借鑒。
參考文獻:
[1]秋伊,陸晨.相約音樂劇[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2]慕羽.西方音樂劇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文碩.文碩的音樂劇視野[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4]包鵬程,孔正毅.藝術傳播概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5]陳力丹.傳播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音樂軒轅.音樂劇《音樂之聲》介紹[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a096b0100ar2b.html
[7]“讓我們從頭開始說起……”——世上最受推崇的音樂劇回顧[EB/OL].http://www.7977.com.cn/yyzs/jchg.html
[8]The Sound of Music[EB/OL]. http://www.musical-cat.com/world/index.php?name=smusic.
[9]胡斐.音樂劇是賠錢貨?百老匯那一套不吃香了?[EB/OL].http://ent.qq.com/a/20090916/000481.htm.
[10]salzburg.info.木偶線牽動出的《音樂之聲》[EB/OL]. http://www.aodili.net/html/Austria-Travel/Salzburg/Salzburg-Sound-of-Music/20080729/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