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旭 徐夢媛 葛華悅 樊婷婷
【摘 要】《珍珠塔》是蘇州彈詞代表篇目,有很多思想上、藝術上的變體。后被改編成各式各樣的曲藝演繹,諸如揚州彈詞、錫劇、揚劇、越劇、淮劇等。本文追溯蘇州彈詞《珍珠塔》的發展歷史變遷及它在其他藝術形式中的衍生,以期引起各界重視,為彈詞藝術業添磚加瓦。
【關鍵詞】彈詞;珍珠塔;流變
中圖分類號:J80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3-0025-02
一、蘇州彈詞《珍珠塔》簡介
蘇州彈詞代表劇目《珍珠塔》,全名《孝義真跡珍珠塔全傳》,是吳語地區彈詞唱本,起源于民間傳說,最早出現版本乃周殊士于乾隆年間所作刊本《孝義真跡珍珠塔全傳》,又有嘉慶年間俞正峰編次的吟余閣刊本《新刻東調珍珠塔》[1],最著名的版本是民國年間評彈藝人馬如飛所作《繪圖孝義真跡珍珠塔》。故事梗概是河南官宦之子方卿家道中落,前往襄陽姑母家求助卻遭姑母奚落,憤而辭歸;表姐陳翠娥得知將珍珠塔藏于點心盒送之;姑父得知后欽佩其志氣,趕至九松亭將女兒許配之。后珍珠塔丟失,方卿墜河得友人相救,考取狀元后回到陳府嘲弄姑母。
二、蘇州彈詞《珍珠塔》文本內容的流變
彈詞作為口頭傳誦的說唱藝術與固定的書面文學作品有差別,主要在于彈詞是不穩定的、經常變動的,包括劇目內容、說法、唱腔等變化,即劇目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變化。
劇目內容改變的原因在于早期彈詞唱本是提綱式的,只有唱詞。說唱師父以口相授時,不可能一字不漏,尤其是“說”的部分;還有說唱藝人自行改變內容來適應聽眾需要、思想感情和藝術傾向;甚至是后期整理腳本的情況。
說唱藝人和聽眾互相影響,說唱一曲彈詞,需要一月至一月多不等的時間,人們大多失去耐心。說唱藝人為了適應聽眾,改長為短,選取主要情節演出。改寫是為了適應,適應是為了增強,說唱藝人和他所說唱的內容都必須有較高的思想水平,才能讓聽眾獲得啟發,彈詞的精神文明建設才能增強。后期流派演唱會的短期演出,融合現代音樂的特點,更迎合現代人口味,進而演員也愿意為了高票房參加這類演出。思想性與時代社會緊密相連,周殊士曾在清乾隆時《珍珠塔》刻本中指出“舊刻噴飯有余,勸世不足,詞句多俚,音節不諧。”因而后期馬如飛對演唱的《珍珠塔》作了較大的加工、改寫,使得《珍珠塔》增加了“勸世”部分,并在傳唱過程中潤飾唱詞。書中陳翠娥滿口功名利祿,陳翠娥《論功名》唱篇:“不是‘功名兩個字,哪能榮宗耀祖振家聲……”仿佛她便是為了封建道德、功名利祿的說教而生。彈詞本和其他戲曲本最大的區別在于“羞姑”之后,增加了方母用封建大道理來訓斥方卿不明忠孝節義的情節,借書中人采蘋之口提出“天下誰人不勢利,幸而勢利得功名”的大道理,這與原本主旨諷刺“以勢利反勢利”大相徑庭。馬如飛加工的本子流傳盛廣的原因固然有其說唱藝人的身份所在,但最大的原因還是他所加工的本子內容,宣傳了封建意識,符合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
上海、無錫戲劇界曾因如何整理《珍珠塔》而發起討論,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整理本遵照傳統,保留了方卿做官和羞姑的情節;另一種整理本改動較大,羞姑情節照舊,但方卿并未做官,而是成為了唱道情的江湖藝人,或是方卿做官后因“忠孝”未去羞姑,而是和陳翠娥一同勸陳家二老和好;又或是直接將陳培德的形象惡人化,認為他趕至九松亭是為了討回珠塔,之后還暗同妻子逼方卿退婚,與陳太的勢利并無太多差別,反而更為卑劣。愚以為,方卿“做官”的出發點便是為了爭口氣,其中不乏自己想要飛黃騰達的心理,成功做官才能在姑母面前揚眉吐氣,“做官”是完成“羞姑”的手段,而就“方卿羞姑”這一情節作為《珍珠塔》的主要情節廣泛傳播這一點情況來看,人們大多是贊成“做官”和“羞姑”這兩個情節同時存在的;陳培德原來的善良、不忘舊德的形象更能與陳太的勢利、嫌貧愛富的形象形成對比,兩個人對方卿的態度所激發的矛盾更能表現戲劇沖突。
三、蘇州彈詞《珍珠塔》流派唱腔的流變
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緊密相連。馬如飛對唱詞的加工,既發揮了說唱藝術的特色,將俚句改得優雅;又將具有封建色彩的用典發揮到極致。根據《珍珠塔》唱詞多的特點,馬調在“書調”的基礎上吸收了民間灘簧“東鄉調”字多腔平、單純直樸的特色,加強了彈詞特殊敘事調的音樂性;俞調字少腔多,曲折而悠揚;小陽調修改了俞調過分纏綿的特點使之為正常抒情,又加上了馬調豐富敘事性的音樂表現力,將敘事和抒情的曲藝推向特色;魏調唱《哭塔》這一段:“四野無人三鼓寬,風作塊,雪成團,頓時天地黑漫漫;鴻雁棲枯樹,魚龍落淺潭……”為了表現焦急的情態,配合唱詞換用多種音調,創作了一連串疊句和韻文;而馬調是隨詞定腔,無固定形式,后期薛調唱《珍珠塔》的《見娘》《方卿看燈》等片段時,在繼承魏調聲腔的同時豐富了馬調的曲調和唱法,并加以琵琶伴奏;琴調比起薛調,音域加寬后有了更多抒情性的因素,它運用俞調的氣息唱馬調。蔣調在周調的基礎上加上了自己的特色“小腔”(加花)[2],襯字襯腔更能豐富地表現人物形象。后期藝術家憑自己的口頭創作實踐將馬調的曲調和俞調的旋律結合形成自己的唱法,成功創造了獨特的音樂模式,使整個聲腔流派豐富多彩。
四、《珍珠塔》不同戲曲本的變遷
(一)揚州彈詞
1.主題
作為蘇州彈詞的變體,揚州彈詞依據方卿的故事,形成了自己的《珍珠塔》。《珍珠塔》的主題,從一開始公認的便是“反對勢利”,但在其流傳過程中,許多人依據自己的主觀理解與認識對它進行了改編,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馬調”創始人馬如飛的改編本。在他的改編本中,主要是增加了“勸世”的內容,即增加了對忠孝節義、功名利祿等封建道德的說教與宣揚。而揚州彈詞,因為沒有馬如飛這樣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封建衛道士”進行宣揚,在內容上更突出反映了“反對勢利”的原始主題,封建道德的說教內容較少。
2.故事情節
揚州彈詞將《珍珠塔》的故事由二十四回縮減為十回。在最通行的周殊士補綴本中,第一回是《子別母》,說的是方卿告別母親,走上前往襄陽的路途;而在揚州彈詞中,不管是未整理前的十回本,還是依據張惠儂口述本整理后的二十回本,第一回都是《太醫看病》,即翠娥因思念方卿和方母憂郁成疾,姚太醫上門為她診治。從回目可以大致看出,蘇州彈詞的本子是按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從頭至尾漸次敘述的;而揚州彈詞的本子,則是從故事的中間開始敘述的,對于翠娥生病之前的事,則在第一回目的開頭大致敘述了一番,并伴以在之后其他回目中插入倒敘,交代以前的若干情節。揚州彈詞的本子經過這樣的斬頭緒、立主腦,使全書一開始就進入了某種高潮。
3.人物形象
情節的省略,使揚州彈詞的本子得以用更多的筆墨去描摹刻畫各種人情世態。除了主要人物方卿、陳翠娥、陳廉、陳太太、方母等,還生動形象地塑造了敦厚風趣的姚太醫、機智善良的丫鬟采萍、伶俐刻薄的侍女紅云、貪婪勢利的尼姑廣月等配角,就連陳府中的下人、縣衙里的差役等小人物也都是活生生的個體。與馬如飛改編本所反映的生活、人物和語言都較貧乏不同,揚州彈詞本子中對于人物的語言心理、日常活動、飲食衣著及故事背景中風俗習慣的描寫,都十分豐富生動,宛若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清明上河圖》。這也是揚州彈詞《珍珠塔》的特色與優勢。
(二)揚劇
除彈詞外,《珍珠塔》還有其他文藝形式的表現,如揚州地方戲揚劇也有《珍珠塔》劇目。對于《珍珠塔》,揚州市揚劇團的演出與鎮江市揚劇團的演出有許多不同。以最出名的情節“方卿羞姑”來說,在揚州市揚劇團的表演中,方卿羞姑時唱的道情是:“黃花遍地開,小道下山來。漁鼓一聲響,引動眾仙來。韓湘子,玉簫品,家貧窮,苦伶仃。……更比強盜狠十分,娘家骨肉全不認,冷言冷語勢利待人。數九冬天將我趕出門,僥幸雪中送炭人,到今日才得吐氣揚眉把氣伸。”[3]這與彈詞“方卿羞姑”中所用的曲調一致,都是《耍孩兒》,但內容卻不一樣。而在鎮江市揚劇團的表演中,方卿唱的卻是“小道童上前來打一躬,尊一聲老壽翁,細聽我江湖人就把曲詞奉。……那秦瓊本是一位大英雄,上瓦崗起義掃滅了隋煬帝,扶保大唐官封他為護國公。”[4]二者相比,前者方卿以韓湘子自比,主要是說姑母的惡,反對勢利的主題明顯;而后者以秦瓊自比,語言上更為委婉恭敬,內容也更為傾向于自己的才華,人窮志不窮,增加了勸世色彩。
(三)錫劇
錫劇的《珍珠塔》主要是根據馬如飛先生的《珍珠塔開篇》四本和民間通俗繡像小說《珍珠塔》《麒麟豹》(后珠塔)等搬演而來的。1919年在上海,《珍珠塔》第一次被搬上錫劇舞臺。當代無錫市錫劇團的演出本,一共分為十場戲:《投親》《見姑》《贈塔》《許婚》《跌雪》《哭塔》《造假信》《庵會》《榮歸》《羞姑》。在江蘇省錫劇團整理、謝鳴執筆、成進森改編的《珍珠塔》中,原本能唱三四天的道情,只剩下寥寥幾句,整理本甚至脫落了最后一句“惡嬸母、她枉念彌陀經”,這樣的缺少已不符合《耍孩兒》的曲調了,幸而在正式的舞臺演出中,方卿飾演者將它唱完整了。
(四)淮劇與越劇
《珍珠塔》也是淮劇和越劇的傳統劇目,對于共同保留的經典曲目《方卿羞姑》,與方卿所唱的道情文本雖然極為相似,但還是有區別存在的。就比如在淮劇本中,方卿唱的是“這漁鼓一敲啊……這簡板一響啊”,但在越劇本中卻是“這漁鼓一敲嚇……這簡板一響嚇”,語氣詞“啊”由于方言的原因變為了“嚇”。再比如淮劇本方卿念白之后,先是唱了這樣一段道情“嘆人生,勢利心,親骨肉,當浮萍,欺貧愛富看人輕。窮在街坊無人尋,富在深山有遠親。勢利小人實可恨,雪中送炭真君子,錦上添花濫小人。”[5]之后,然后再開始唱有關蘇秦被輕視的道情;而越劇本直接先唱了有關蘇秦被輕視的道情,然后才開始批判勢利的唱段。同時,二者的道情曲調不再是一貫的《耍孩兒》,這是演員對傳統唱詞既吸收又改變的結果。
(五)流行音樂
2004年,臺灣音樂鬼才范宗沛的一次水鄉之旅,完成了一張風格綺麗的跨界音樂專輯《水色》,其中糅合了蘇州評彈和西洋樂。專輯中的《擺渡人之歌》就是蘇州評彈高博文版《珍珠塔》中“搶功勞”的選段,吳儂軟語,舊詞新唱,為蘇州評彈和《珍珠塔》的演唱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給現代眾多的評彈傳人提供了新的整改想法。
參考文獻:
[1]郁章.關于《珍珠塔》的整理問題[J].上海戲劇,1961:24-26.
[2]蘇州評彈研究會編.評彈藝術(第二集)[M].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3.
[3]據揚州市揚劇團演出《珍珠塔》視頻整理,游慶芳飾演方卿.
[4]據鎮江市揚劇團演出《珍珠塔》視頻整理,姚恭林飾演方卿.
[5]據江蘇省淮劇團演出《珍珠塔》視頻整理,高春林飾演方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