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輝
【摘 要】兒童戲劇指的是在一個虛擬的世界當中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生角色來行使創作人的想法,讓虛擬的人物去探索世界。開展戲劇創作活動可以讓兒童在藝術熏陶中放松身心,充分發揮想象力,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本文從兒童戲劇的創作活動的要素出發,提出了幾點可行性的建議,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可具參考的價值。
【關鍵詞】多通道;兒童戲劇;創作
中圖分類號:J8?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3-0033-01
讓兒童在玩中學到知識,讓他們學會主動探索體驗世界是兒童教育最根本的目標[1]。戲劇創作活動正好是一種糅合了多種形式的綜合性的主題活動,因而教師要從兒童實際出發,開展多通道的戲劇創作活動,鼓勵學生自由進行創作并表演出來。
一、小小編劇,開展多種形式的劇本創作
(一)續寫式劇本創作。目前市面上流傳著的兒童繪本,有些結尾是潛藏式的,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可以讓孩子自由想象,發揮其創作能力[2]。這樣的繪本故事讀起來很有吸引力。如果選用這樣的故事作為戲劇表演的劇本,容易在表演時出現斷尾現象,給人一種沒有結局的感覺,因此這樣的繪本故事進行劇本創作時可以讓學生續寫故事的結局。這樣一來,補齊了結局的故事,表演起來則顯得更為完整一些。舉個例子來說,《神奇的糖果店》這本頗受小朋友喜歡的繪本故事就屬于開放式的結尾。文中講了小豬吃了神奇的糖果之后,落入了狼群,便與其展開了一段冒險的傳奇,但故事結尾在小豬逃出了狼群之后,故事就進入了尾聲。在創作劇本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思維,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小豬逃出狼群之后的故事。每個小朋友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因此其創作出來的結局也是各有千秋。在孩子們許寫完之后的故事,教師可以組織小朋友圍在一起進行討論,選出最好的結尾,教師再加以補充,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劇本了。
(二)改編式劇本創作。這種劇本創作方式可以對原故事情節進行改編,讓其更符合兒童表演的需要。舉個例子來說,《大熊抱抱》這個繪本故事可以改編成戲劇。大熊生活的森林里來了好多伐木工人,大熊為了阻止伐木工人砍樹,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主動去擁抱每一個前來伐木的工人,結果把工人都嚇跑了。這個故事結局小朋友的眼中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進行戲劇創作時,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對故事情節進行改編,拋掉原結尾,讓孩子充分發揮想象,給故事改編一個新的結局。其中一個孩子是這樣改編的。大熊很愛自己的家,看到伐木工人毀了自己的家,心里痛苦萬分,于是他號召起森林里所有的動物,開了一個拯救家園的緊急會議,一致決定派能言善辯的梅花鹿為代表,去和伐木工人商議,梅花鹿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說服了伐木工人,離開了森林。最后所有的動物都歡呼雀躍起來,大喊:“我們的家還在呢,真好。”這種情節的改編還是適合兒童的表演風格,也符合他們追求美好的情感需求。
二、小小演說家,融入肢體語言,巧用臺詞豐富劇本
(一)有聲臺詞的創作。在戲劇創作中,除了情節內容吸引人之外,更重要的是臺詞的魅力。為了讓兒童創造出更好的臺詞,在平常的時候要多注意用游戲教學或者是角色扮演,給孩子營造一個創作語言的有機環境。
(二)肢體語言創作。有聲臺詞可以很好的幫助觀眾們理解劇本人物所表達的意思,但同時也要注意肢體語言。例如在開展劇本大熊抱抱的創作中,為了更好地詮釋大熊這一角色的重要性,教師引導孩子們對這一人物首先進行了假想,以角色代入的方式深入到故事中心,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大熊,看到有人砍伐了你的家,你當時內心活動是怎樣的。有的孩子在創編這一情節時,代入了自己的角色,覺得如果有人搶了他心愛的玩具,他肯定會很傷心,因此他提出大熊在看到有人毀了他的家時,內心是十分悲痛的,那么他當時的樣子可能是滿含淚水的,又十分憤怒。經過與小朋友們之間的探討之后,在劇本表演時保留了這孩子提出來的故事情節。在表演時加入了這一情節的劇本,顯得更飽滿,獲得了家長的一致好評。
三、小小舞臺魔法師,DIY自制道具,拓寬劇本思路
兒童的創造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活,因此在劇本的創作中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這樣才會有感而發,創造出更多的貼合于生活實際的劇本。例如在戲劇活動大熊抱抱中,需要孩子們動手制作各種動物的頭飾。在制作過程中,教師與孩子們討論交流,因到他們生活中常見動物的造型,選擇合適的材料來制作頭飾。之后孩子們從家里拿來了各種各樣的材料,裁剪布、棉花、盒子等,這些材料的操作性很強,孩子們結合自己的創作能力,制造出了獨有的頭飾樣式,為戲劇表演增添了活力。
四、結語
兒童戲劇創造可以釋放兒童的天性,多方位的提升他們的創造能力。通過戲劇創作的方式,孩子可以自由表達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對事情的看法,這是難能可貴的。教師要在交流中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孩子在戲劇的世界中去探索、去鉆研,讓他們擁有快樂的童年。
參考文獻:
[1]王歡.我班幼兒開展戲劇教育活動的實踐研究[J].科普童話,2016,(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