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霏
【摘 要】時代的發展使高校承擔著科研的基本功能以及所在城市地域性的標簽,古曰: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理應擇勝也、制美景。人對景觀的需求同樣成為主導校園改造的主導因素。文章結合東北的地域環境以遼寧師范大學南院為例,詳細闡述了設計理念及滿足教學、生活、運動和生態休閑等功能的實用型方案。著重提升受眾人群的行為體驗,進而形成人與環境結合的功能性生態景觀系統。
【關鍵詞】高校校園;景觀改造;功能性
中圖分類號:J59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3-0140-01
一、項目概況
本次設計是對遼寧師范大學南院毗鄰黃河路一側的景觀進行改造,項目用地位于大連市沙河口區,黃河路與西南路的交界處,該院坐落于市區,周邊擁有地鐵站、公交站等完善的公共設施。主景觀帶總面積約2公頃,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該地以東西為主軸的帶狀地塊,與教學樓南北呼應。
天然的起伏地勢為本次改造提供了較好基礎,由于建校時間悠久,僅以教學樓、必要的馬路和初級綠地為主導,極大地減少了使用主體的參與性。著重改變原有在校園內停不下、無處坐及室內學習局限的問題。
二、設計理念
(一)地理位置。狹長是黃河路一側景觀帶的特性,設計初衷緊隨地形,“幾”字形設計語言貫穿始末,折角處大多采用鈍角,避免銳角降低實用性和視覺效果。具有強烈導向性的直線給行人一種直接引導的示意,使人、景觀、小場景自然融合。平立面凸凹相配生出小場景,移步換景、人走景移,融合以散步、休憩之功能,增加了生態性和人的體驗。
(二)設計語言。設計強調東西的流暢性。從始至終運用“幾”字形的處理方式,既可以打破道路過長帶來的單一感,同時還可以增加小場景的建立,利用直線的凸凹變化將散落的裝置和小場地串聯,以求得變化。北側與黃河路相連,欄桿相隔,呈半開放式狀態,南邊與教學樓遙相呼應并設置了規模較小的出口與對面的教學區相連。入口處連接校門,更強調了引導性這一重要功能。
三、改造方案
該地整體地勢呈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的趨勢,主要以上下臺階為平衡坡地的方式,利用高低變化的地形豐富固有平面化的規劃方式。場地為長方形,邊緣清晰,北鄰黃河路,東西狹長分布,以直線貫穿始末,配以引導性強的條形地鋪。“幾”字形圍繞東西主軸彎曲往復,道路穿插中心,凹凸結合,大面積綠化處于道路兩側,入口處(如圖)與校園正門相連,迎面而來四級臺階給行人強烈的引導性,垂直高起與車行路分離。草坪邊緣加大細節的塑造,寬窄有致,既是草與路的分割線又是行人駐足休憩的場所,在“幾”字形線條的延伸下形成多個場地并與裝置、地鋪相互結合,小型廊架的使用使立面更加豐富。折線的長短結合,強化了布局的變化又使其統一在整體中,流暢性隨之而來。
坡地的地形形成了融合休息與行走一體的大片臺階,地形起伏,穿梭于亭廊,似遠又近,矮墻結合地形,短暫分隔,高起的裝置改變了垂直方向的單一化并結合了使用者的體驗。一路凸凹相伴,高低錯落,止于景墻又框出外部佳景。
入口處主要為人流集散區域,人行路較寬的同時又是整個景觀帶的最高點,前42米為第一個高差節點,為保持整體的平坦,采用臺階的方式,層層順延,向下一個景觀帶延伸,整體的開放程度較高。之后進入半私密的區域,條狀的木制座椅,高低錯落,可容納較多的人駐足,直至最后以具有框景效果的景觀墻收尾。
在高校這樣一個大環境中,步行的受眾群體居多,容納的人數較多,所以大膽摒棄以往單一人行路,設置雙行路靠近景觀帶的為“慢行路”,同時可以使人放慢速度并與北側景觀帶內的步行路相互交錯,人動景移。另一側則為“快行路”。更好地將人群分流,快慢有致。
景觀帶的長近600米,離不開細節對其的充實。延靠“幾字形”的凸凹結構配以小型裝置 ,凹凸處增加臺階的延長感,既能打破單一的既視感,又能為行人增加休息區。如休息臺,四周高起視角較好,可遠眺、俯視,中間下沉的長方形休息區,周圍高起的臺階一定程度上起到遮蔽作用,北側種植高大喬木最大程度地阻隔黃河路行人和車輛。
四、結語
高校在育人的同時更需要讓師生共享校園的良好環境,展現校園風貌的同時可以更好地利用校園場地,為人的更好體驗提供場所,利于高校文化的保留和傳承。此景觀帶目前利用較低,我們以改造景觀帶為契機,豐富學習場所,使人駐足于此,為校園的長足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美]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張德,吳劍平.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3]竺海涌.大連醫科大學新校園[J].建筑學報,2008(1).
[4]陳伯超.創建新世紀的大學校園——沈陽建筑工程學院新校區設計投標方案評述[J].建筑學報,2001(12).
[5]何人可.高等學校校園規劃設計[J].建筑學報,1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