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劉詠蓮
【摘 要】《藝術與創生》這本書旨在通過生態學的角度啟示我們,藝術是創生的、課堂教學是生成的、藝術教育是生態的。所以,音樂課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內容,要拓展音樂課堂教學的視野,豐富課堂的教學資源,拓寬課堂教學藝術的維度,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及時反思教學方法。
【關鍵詞】生態式藝術教育;音樂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3-0195-01
一、基本內容提要
(一)生態式藝術教育
生態式藝術教育是筆者從生態學的角度,將課堂教學比喻成一個大的自然環境,我們要維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平衡,那么,藝術教育也是一樣,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技能學習的層面,要將諸多藝術學科以生態的方式進行有機融合,從而碰撞出一種高級智慧——創生性智慧。筆者認為生態式藝術教育是一種以對話式教學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的,強調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重視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的新的教學理念。這一教學理念不僅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動態平衡。
(二)藝術的創生智慧
原始藝術強調的是二元并論,也就是矛盾共同體,例如希臘神話中人就是善惡的共同體。但到后來的各種文化和文明的古代神話中,這兩個矛盾共同體一方總是壓制另一方,人類就進入到了二元對立的工具理性時代。人類的思維當中出現了運用工具、掌握技巧、征服欲的心理,不再讓兩個矛盾的共同體同時存在。藝術也同這個時代的主要趨勢一樣,藝術作品不是內容壓制形式,就是形式壓制內容,總是一元壓制另一元,而沒有絕對調和的余地。在這樣長期的對抗當中就慢慢產生了創生性的智慧,創生性的智慧讓已經區分和分離的二元,例如真假、善惡、美丑等重新融合,并在融合中產生新的性質或功能。[1]例如,梵高的鋼筆畫《星夜》,就能夠看到天空與大地之間、新月與滿月之間以及星星和月亮之間的融合與對話。藝術所涉及的智慧是超然的,任何民族和歷史時期的人都離不開這種創生智慧。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藝術隱含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人們通過對藝術的接觸與欣賞,有利于大腦中無意識深層中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使人的整個素質發生變化,成為一個開放的和可持續發展的人。
(三)課堂教學
筆者就我國目前藝術教育中存在著的“重技法,輕人文”的現象,認為藝術的學習不僅要重視技能的培養,更要注重對藝術欣賞能力與批評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感受力、判斷力、創造力等能力。并且還要以生態觀來指導藝術課程的目標、性質、價值、理念、教案、評價模式等。生態式藝術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就是生成性教學方法,它要求教師隨時在預設性教學內容和即興生成的新教學內容之間,做出適當調控和把握,使課堂教學具有更多的靈活性與展開空間。
二、中小學音樂課堂的生態化
(一)拓展課堂教學的視野,豐富課堂教學的教學資源
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媒體、校園網等先進的教學設備已經在慢慢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也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多便利。音樂是一門視聽藝術,更加需要先進的多媒體設備來進行教學。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地利用網絡更新課程資源,生態式藝術教育告訴我們,僅僅只局限于教科書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也給予了教師教學的自主權。音樂是多元的,不論是教科書里的經典音樂,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流行音樂、嘻哈音樂或者搖滾音樂等,只要是積極健康的,都能拿到課堂中來欣賞。教師應該多豐富課堂教學中與學生生活、認知相關的元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拓展課堂教學藝術的維度、推動教師專業成長
在生態式藝術教育這一理念中,教師起到了很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自身的知識面其實也決定了生態式課堂教學的維度。所以音樂教師除了應該具備的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以及教學技能之外,還要對除音樂以外的藝術學科有一定的欣賞水平,具備歷史、文化、地理、人文等其他學科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以更加包容的態度去應對學生的種種問題。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有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智慧的學生。[2]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重新認識音樂課堂教學的意義與價值。對于課堂教學瞬息萬變的特征,面對課堂中種種不可預設的情況,教師要隨時在預設性教學內容和即興生成的新教學內容之間,做出適當的調控和把握,這樣既使教學保持了預設的進度,又使教學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使課堂教學更加靈活、更加生動。
(三)構建多元的教學評價體系、及時反思教學方法
音樂的學習是感性的,學校的音樂教育本身就是為了培養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音樂的自信心,所以音樂課堂教學的評價要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具有針對性的評價。生態式藝術教育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應該是多元的,尤其是藝術教育。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評價不斷的糾正、改善自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提供教師教學活動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從生態式藝術教育來看,對學生的評價既可以是質性的、量化的,也可以是隨機的和終點性的。評價不僅只是針對學生藝術能力和藝術素養,更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文化環境。評價是要在主觀情感性和事實性之間,在知識技能和人文素質之間保持平衡。[3]
參考文獻:
[1]滕守堯.藝術與創生[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楊洛.試探教師創新智慧的生成[J].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3).
[3]陳泓茹.中學音樂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